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如果说硬科技是当前的风口的话,那么半导体产业则绝对是处在暴风眼的位置上了。粗粗看了下,节后中证半导体指数从开盘5144.24点一路上涨到2月21日收盘时的7168.53点,短短10个交易日上涨近40%!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中证半导体指数走势)

半导体产业链条庞杂,其产品按照功能可以分为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等四大类。据WSTS数据,2018年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的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3933亿美元、380亿美元、241亿美元和 134亿美元,占半导体市场整体规模的比例分别约为 83.9%、8.1%、5.1%和 2.9%。由此可见,集成电路在半导体市场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集成电路通俗的叫法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

总体来看,半导体产业链可以分为IP核及设计服务、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集成电路、分立元件、光电子器件和传感器。其中,IP核及设计服务、材料、设备为上游环节,设计、制造、封测为中游环节,集成电路、分立元件、光电子和传感器则为下游环节。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以集成电路为例)

在半导体行业,有"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说法,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在于制造,制造的核心是工艺,而工艺的核心是设备和材料,因此,设备和材料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全行业的技术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半导体制造工艺中,薄膜沉积、光刻和刻蚀是三大核心工艺,相关设备的技术难度最大,附加值也最大。在三大设备中,光刻机基本形成了荷兰阿斯麦公司的垄断局面,其他两种设备以美国和日本公司为主,中国目前能够形成替代的是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半导体制造工艺:薄膜沉积、光刻和刻蚀是半导体制造三大核心工艺)


截至2月21日收盘,中微公司市值1032.23亿,动态市盈率达到519.35倍;北方华创市值750.69亿,动态市盈率达263.92。以传统的估值方式,这两家公司怕是早就被价值投资者们扔到垃圾桶了,就连券商研报大多都对估值闭口不谈,但市场偏偏不断打脸,两家公司的股价频创新高。

鉴于中微公司的估值更加夸张,今天就单独谈一谈中微公司。在讨论公司之前,还是先要来看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大逻辑。


不得不说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大逻辑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增长前景主要来源于:(1)下游需求景气带来的增量市场;(2)自主创新背景下的国产替代,也就是存量市场的争夺。

先看增量市场。根据 WSTS 统计,从2013年到2018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从3056亿美元提升至468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8.93%。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1989-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

半导体设备方面,根据SEMI的预测,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2020年将达到608亿美元,2021年将达到668亿美元的新高。方正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第二季度起大陆自主晶圆厂进入投产高峰期,未来三年半导体设备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随着5G的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可能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人类社会从碳基文明走向硅基文明,智能终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芯片的需求或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这在长周期上奠定了半导体行业增量市场的发展前景。

再看存量市场的争夺。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产值从2013年开始超过2000美元,超过了石油进口额,后来又相继超过了石油+钢铁、石油+钢铁+粮食,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市占率极低,小于3%,而随着大陆晶圆厂的加速上马、扩产,配套的设备需求将大幅增加,为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已经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界的共识,而处于上游的半导体设备的自主可控更是关键。可以这么说,国内龙头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这从大基金的入驻就能看出来,市场给予高估的部分原因来自于国家"背书"。

豪华海归团队的创业大冒险

提到中微公司,就不得不提其创始人,也就是公司董事长尹志尧。

尹志尧先后从中科大化学物理系、北大化学系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在美国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并在1991年进入半导体行业巨擘应用材料公司工作。2004年,尹志尧和硅谷的几位技术人才回到中国,组建了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

事实上,中微公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巨大的推动,从中微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就能发现,上海创投持有公司20.02%的股权,是后者的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巽鑫投资则是国家大基金设立的投资公司,同样代表国家意志。早在2014年,中微公司就成为国家大基金支持的第一批三家公司之一。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中微公司股权结构图)

从产品上看,中微公司主要生产刻蚀设备、MOCVD设备及其他设备。前文提到过,刻蚀设备和薄膜沉积是芯片制造的前程工艺设备,技术含量极高。目前,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一线客户从65纳米到14纳米、7纳米和5纳米的集成电路加工制造及先进封装;MOCVD设备在行业领先客户生产线上大规模投入量产。

中微公司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够切入台积电、SK海力士、格罗方德等全球一流半导体制造商的中国设备商。

中国大陆厂商正在大规模扩建芯片制造生产线,中微公司将迎来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

前景取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进步

与消费品相比,科技是一个苦逼的行业,尤其是硬科技。半导体是个烧钱的行业,龙头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才能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我们以国内的光电行业龙头京东方为例,京东方上市以来累计直接融资9次(含IPO),直接融资总额接近909亿元,还不包括政府补助、间接融资等。2005-2010年的6年间,有5年都是亏损。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京东方直接融资情况)

京东方的故事是个喜剧。高强度的"烧钱"最终结出了果实,根据群创咨询的数据,2019年京东方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超越三星,位居全球第一;2019年,京东方AMOLED的出货量仅次于三星。中国的面板技术成功打破了日韩的垄断,改变了行业格局。

2016-2018年,中微公司研发费用分别达到3.02亿、0.57亿、1.18亿,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9.62%、5.84、7.21%。2019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已经达到1.58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

中微公司的数据并不夸张。参考国际龙头公司,2017-2019财年,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74亿、20.19亿、20.54亿人民币,历年的研发费用率均在10%以上。

作为后发者的中微公司,必将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但是不是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或者说保持技术领先就能实现市场份额的突围呢?并不是。

我在《科技股投资:技术从来不是问题,生态才是》中就曾提到过,国产替代的最大难题并非技术的突破,而是生态的养成。芯片的稳定性需要在实际使用中检验和迭代。所以,对半导体产业链来讲,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东西才会有人使用。

观察中微公司的发展,客户数量的多寡是一个比营收和利润还要重要的指标。其他半导体设备公司同理。

换句话说,中微公司的发展有赖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进步。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中国半导体公司会优先考虑国产供应商,中微公司是半导体产业的上游,中国半导体产业进步,其获益的确定性更高。

估值太高不敢买?

总的来说,扎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这片沃土,中微公司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此处有转折),好公司也得有个好价格,才能买啊!500多倍的PE,真的是无法下手有没有?

先说估值方式。2016-2018年,中微公司的营收分别为6.1亿、9.7亿、16.4亿,算得上是高增长。1月17日,公司发布2019年业绩预告,预计2019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7600万元到19200万元,同比增加93.68%到111.29%。营收快速增长,重资产行业属性,加上前期资本支出高,通常来讲,成长性公司PS更具参考性。同花顺iFinD数据稍有滞后,但不影响总体判断,目前中微公司的PS也是冠绝全球的。500多倍的PE更是有点夸张,可见市场的疯狂。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中微公司全球可比公司估值比较)

再来说成长性。考虑到中微公司业绩预告利润大幅增长,营收尚不明确增长多少,假使增长一倍,PS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可比公司。理想的状况是:中微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消化目前的高估值,或者直接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

但我不得不说,目前A股的半导体行业是典型的趋势投资。保守一点的投资者不敢下手,但又不想错过科技股的风口有没有办法?有!科技公司前期需要烧钱,挂掉的概率特别高,但是最终可能会烧出一家大牛股来,所以

保守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买ETF,兼顾风险和收益。(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我也是这么实践的。)

买ETF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好处,研究科技股真的太难了,产业链又那么复杂,很多投资者根本搞不清楚,这时候就不妨直接买入ETF。

至于市场对中微公司和其他半导体设备公司给予了超高的估值,既然是国家意志,那么就让子弹飞一会儿吧!(END)

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代表个人立场。


你说说,市盈率500倍的公司还能买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