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不只是木塔 還有涼粉——記山西應縣涼粉

本刊專稿 吳貴君


應縣不只是木塔 還有涼粉——記山西應縣涼粉

以“軟、頑、筋”著稱的應縣涼粉

桑乾河畔,木塔之鄉。應縣,山西北部,古稱“應州”,史上多兵事。據縣誌,唐末置應州,以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故名。領金城、渾源二縣,治所在金城縣。歷代均稱應州,遼屬西京道,宋屬雲中路,金屬西京路,元屬大同路,明、清屬大同府,民國元年五月改為應縣。世人見一座木塔遼風雄渾,名動於梁思成。幾人知還有一碗粉,誘惑了林徽因!

今人瞭解應縣始於梁思成,世人愛屋及烏仰慕木塔而入縣門,而事實上應縣木塔腳下,還有一道非常好吃的歷史名吃——應縣涼粉。方圓百里曾比肩木塔聞名。中華美食,名涼粉者種類紛繁,遵義豌豆涼粉,寧波薜荔籽涼粉、廣式涼粉、渾源豆粉、潮汕粿涼粉、織金蕎涼粉,傳承不一、各有千秋。而以喝入圍者唯應縣一家也。

應縣涼粉周邊暢銷,於國內卻近乎無名,原因在於它不易保存,通常只有到當地才能喝到正宗的應縣涼粉。因涼粉中澱粉與水的比重在一比十,含水量很高,加之出售前一直在涼水中浸泡,所以,一個“喝”字便道出了其獨特和與眾不同。應縣涼粉以“軟、頑、筋”稱著,因之光滑如水,應縣人都是喝涼粉。應縣涼粉用土豆澱粉製成,調料與渾源涼粉相近,風格卻完全不同。渾源涼粉類同於全國,屬性硬,謂之吃。應縣涼粉平時浸泡在清水中,喝時撈出一塊,用鐵鏟將它切成細條形狀,裝碗之後,將蒜汁、醬油汁、山西辣椒油、山西陳醋、香油、味精、芥末粉、蔥等佐料多樣調料覆蓋其上,然後,再撒一把五香豆乾,一些提前備好的黃瓜絲,最後點綴嫩綠油亮的香菜,一碗冰涼消暑的涼粉便渾然天成。因為特殊的製作工藝,應縣涼粉通常現做現賣,甚少遠銷,加入豆腐乾,煮雞蛋,配上油酥餅,美味異常,在應縣當地,多有喝涼粉吃油酥餅解飢的說法。

應縣不只是木塔 還有涼粉——記山西應縣涼粉

涼粉的佐料

涼粉好吃料難得,一碗上好的涼粉,沒有獨特的調料作伴,稱不上最好!應縣涼粉調料中所使用的辣油,源自於當地人酷愛的胡麻油,將胡麻籽和辣椒攪拌均勻,有高溫的油便能炸出可口的胡麻油。夏季的高溫裡,熱氣的蒸騰讓每一個奔忙的人們都心力交瘁,而此時,端坐桌案前面,一碗涼爽的涼粉躍然眼前,那散發出來的氣息,看著都沁人心脾,拿起竹筷,端起盛滿涼粉和湯水融合在一起的大碗,沿著碗邊,只是輕輕的用筷子往嘴裡一扒拉。還沒等細嚼,涼粉便在嘴裡自然的化開,嘴裡只剩下的是炒香的芝麻粒和辣椒片,仔細一嚼,香氣依然......當一碗涼粉下肚,碗底最多留存的就是那一抹鮮豔的香辣油。

來自於民間的美食比起那些大雅之堂的饕餮盛宴獨有其平凡的樂趣,因為它根植於民間,往往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二女涼粉是應縣涼粉現代派生的典型代表字號,創始於八十年代初,一直秉承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謀發展的經營理念,由手工作業到半自動機械加工,由當地銷售拓展到網絡銷售,開始把應縣涼粉銷往全國各地。2013 年 9 月,代表應縣風味小吃,作為唯一美食,在省城太原參加了由省商務廳舉辦的美食周活動,受到四方來客的讚揚和推崇。

應縣不只是木塔 還有涼粉——記山西應縣涼粉

一碗涼粉渾然天成

2015 年 9 月,國際慢食協會在北京開幕,以二女涼粉為代表的山西省獨家小吃“應縣涼粉”入選中國 “美味方舟”,地方電視臺,黃河電視臺,山西日報、晚報等各大媒體都陸續播放、刊登,應縣涼粉得以再次造勢,地方小吃重啟非遺傳承。2017 年,二女涼粉被評為“朔州市消費者心中最美商戶”;同年十月被省商務廳評為“山西好網貨”;2018 年被確定為山西進出口品牌展示產品;2019 年 5 月,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產品。

一個傳承帶動一批品牌,一個品牌重啟一個文明。如今,應縣涼粉新品牌如雨後春筍,應縣涼粉卻還是那個老味道,就是這個老味道誘惑了一代又一代新人,也帶著文化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