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和“蠶寶寶”一起收穫“清平樂”

 同樣“宅”,有些小學生“宅出”乾貨滿滿的觀察體驗日記,只因——和“蠶寶寶”一起收穫“清平樂”

  



漳州:和“蠶寶寶”一起收穫“清平樂”

  (資料圖片)


  “桑蠶有歲麥有秋”,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桑蠶季節,也是孩子們體驗科普樂趣的好時機。但今年情況有些特殊,受疫情影響,學校延緩開學,自然是沒有了小學生們課間“鬥蠶”的氛圍,不過,依然有不少孩子“宅”家也養蠶,他們還發現了養殖“七彩蠶寶寶”的新樂趣。

  往年只要孩子一養蠶,家長便滿城找桑葉,今年,這樣的現象較少見,更多的家長在網上購買桑葉。

  小賣部沒賣淘寶來幫忙

  往年這個時候,一到放學時間,市區小學門口的小賣部裡總是孩子“扎堆”,大部分孩子在小賣部購買蠶蟲、桑葉,也有部分沒有養蠶的孩子在裡面觀察蠶蟲的活動、成長。

  今年受疫情影響,小學還未開學,附近的小賣部大都門可羅雀。“今年沒有賣蠶和桑葉,因為孩子都不出門,進了貨也賣不出去。”記者走訪市區多家小學附近的小賣部,得到幾乎相同的答案。不僅市區小賣部沒有賣蠶蟲、桑葉,連他們拿貨的商業城今年也沒有批發蠶蟲、桑葉。

  店裡不賣,孩子們就不養蠶了嗎?不,還有萬能的淘寶。儘管沒有和同學一起在課間探討桑蠶的氛圍,但不少學生家長和老師認為,“宅”家期間很適合養蠶。“不用上課孩子時間多,在家裡養蠶觀察生物變化,學一些自然知識,總比在家看電視玩手機好。”家長林先生從淘寶上購買了“套餐”,除了蠶蟲,還配有桑葉。也有一些小學老師也給學生布置了“桑蠶日記”,通過記錄動手養殖,觀察蠶蟲的生長變化。

  七彩蠶寶寶神奇“生物課”

  “往年在小賣部買的蠶蟲都是傳統的,蠶蟲長大後身體是白色的,吐出來的絲是白色的,今年上淘寶買,才大開眼界,原來還可以有彩色的蠶!”林先生在網購蠶蟲時發現了“新大陸”。

  林先生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小林如獲至寶。按照網上的教程,先按照普通的養蠶方式,為剛孵化出來的普通蠶寶寶餵食普通的桑葉,大約蛻皮3次後,蠶蟲長到3釐米左右,就可以開始為它們“變身”了。“把網購的不同顏色的彩色蠶飼料塗在桑葉上,蠶吃了桑葉後,沒過多久就變色了。”看著蠶蟲一邊吃身體一邊加深顏色,小林驚呼“太神奇”了,“我發現‘吃貨’蠶寶寶顏色都變得比較深,愛睡懶覺的蠶寶寶顏色就比較淺。”

  餵養了十來天后,小林的蠶寶寶便成了粉紅、粉綠、粉紫、粉藍等顏色。又過了幾天,蠶寶寶開始吐絲,但吐出來的依然是白絲。

  林先生為小林網購的還有另一種“天然彩色蠶寶寶”,這種蠶寶寶的外觀和普通白色家蠶沒有明顯區別,但因為身體本身攜帶“彩色基因”,只要餵養普通桑葉,便能結成彩色的繭。

  “孩子很認真,每天都記錄,還寫了作文《神奇的彩色蠶寶寶》,我也和他一起上網找資料,查閱蠶蟲變色的一些原理,感受生物科技,非常好。”林先生說。

  市區桑樹少摘葉跑農場

  也有一些市民認為網上購買的桑葉不夠新鮮,而且要帶小孩體驗整個桑蠶的過程,認識桑樹、採摘桑葉也是必要的環節。那麼,在市區,要去哪裡摘桑葉?

  “漳州市區桑樹較少,薌城區大同路、江濱公園等地有零星分佈。”漳州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林國洪介紹,現在一些郊區桑樹種植不少,主要在個人農場,如長泰等地有規模種植桑樹,以產果為主,品種與原鄉土桑樹不同。而除了桑葉,蠶也會進食其他食物,“養蠶的桑葉替代品有構樹、柘樹、榆樹的嫩葉或萵苣等。但蠶喜歡吃桑葉,吃其他樹葉能成活,但不吐絲或少吐絲。”

  林國洪說,養蠶不但是許多人兒時的深刻記憶,也是留住鄉愁鄉情的特別方式。對於小學生來說,養蠶主要在於培養觀察昆蟲的成長過程,觀察蠶從幼蟲→蛹→成蟲→卵的變化,讓孩子感受生命的變化,也瞭解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

來源:漳州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