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的种子》“本”为观察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不知道你家有没有这么一本充满禅意的绘本呢?——《安的种子》,低幼龄的孩子或许看不懂其中的寓意,但一定能感受到三个小和尚不同的性格特征。

以《安的种子》“本”为观察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三个小和尚分别是:长得粗壮的本、高高瘦瘦的静、年纪最小的安,他们的性格也是截然不同的,本急躁、静好思、安从容。

故事要从老和尚分别给三个小和尚一颗种子说起,据说这些种子能长成千年莲花,到时肯定美不胜收。

以《安的种子》“本”为观察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最早采取行动的是本,他找了把锄头,直接种下了种子,他美滋滋地想着我要做第一个种出千年莲花的人。

静翻看了很多书,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得给种子找一个最好的花盆。他把种子种在了金花盆里,还把金花盆搬到了最温暖的房间,而且用的是最名贵的药水跟花土。

然而安却不慌不忙,他把种子放进了小布袋里,照常挑水、烧饭、扫积雪。

其实,这本绘本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绘本创作的背景,由两位美女创作者王早早、黄丽的合力之作。

绘本创作者因缘而聚:对浮躁人心的反思

黄丽是绘本插画家,她还经营着一家效益不错的插画设计公司,但公司陆陆续续有些工作几年的优秀插画师离开了,因为看不到成绩而丧气。

而王早早,文字作者,也是高产作者,出版了近百本童书,其中《安的种子》她仅花了一小时就写出来了,但反反复复修改了二十多次。

当黄丽看到王早早写的关于《安的种子》,那些文字直击她的内心,完完全全把她近几年的思考表露无疑:到底作家是应该逐利还是追随本心呢?每天接各种大大小小的单子,为了生活而生活吗?为了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吗?忙忙碌碌的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意义也在于享受等待过程中的乐趣。

以《安的种子》“本”为观察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本”,看似深爱孩子,实则更爱自己

《安的种子》中,本是第一个种下种子的人,他想成为第一个养出千年莲花的人。就像现在的父母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各类培训班,别人家孩子会的我家孩子也得会,攀比现象层出不穷。

以《安的种子》“本”为观察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教育过程中不以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兴趣为导向,而是以背诵、高分为目标,一边反对应试教育,一边饮鸠解渴。

而当孩子没能达成父母的预期目标时,这类父母采取的方式很粗暴,就像本那样气得把锄头砸了!

爱成了恨的理由,父母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回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俨然父母才是受害者一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为何在孩子无助时冷若冰霜?

美国脑科专家格伦多曼博士说过:“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都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

其实孩子天生对学习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从出生开始便徜徉在探索的世界里,如果父母能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学习,那将比直接把工具塞给他要有效得多,好父母比所谓的工具更重要。

不拔苗助长,学龄前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有效陪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社会-心理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给父母对处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一个年龄段教育的失误和养育者的缺位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以《安的种子》“本”为观察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在学龄前主要有三个阶段

婴儿期(0-2岁):孩子要解决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孩子饿了,就有父母来给他喂奶,孩子不开心了,有父母及时来抱他,哄他,脆弱的孩子获得了来自父母的爱,便能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以增强自我的力量。

儿童期(2-4岁)以及学龄初期(4-7岁):这两个阶段分别解决的是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父母陪伴孩子最多的是时期是在学龄前,学龄前的高质量陪伴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健康心理品质。

学龄前的孩子已经掌握了走路、说话、穿衣、收拾玩具等技能,自我意识强烈,自己决定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如果此时的孩子能得到父母的鼓励、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便会更加自信、勇敢,相反父母放纵不理或是严厉打压、惩罚,孩子便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怀疑、不信任,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

以《安的种子》“本”为观察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写在最后

《安的种子》告诉我们:慢即是快,学会等待,顺从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正如孔子所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橙子育儿讲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