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的養老現實和期待, 是否能讓老人安享晚年?


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的養老現實和期待, 是否能讓老人安享晚年?

疫情之下,

一箇中國家庭的養老現實和期待

同事的老父親,是一位90歲高齡的失能失智老人。2019年夏天因發燒入院,治療後需長期鼻飼、插尿管,家庭照護十分困難。經過再三斟酌,最終選擇了位於西四環附近一家養老院。

這家養老院運營方已創立近十年,目前在北京開業運營7家連鎖養老機構,定位城市核心區域的護理型養老院,專注於為高齡、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提供頤養、照料等服務,是國內社區融合式養老模式開拓者。

同事父親入住的西四環這家養老院,共有80張床位,2018年10月開業,短短一年便達到滿住,入住老人多為失智、失能,少量為自理老人。

同事選擇這家養老院的原因:

  • 一是照護服務專業精細口碑好;
  • 二是相較而言性價比好,以父母二人合計退休金可支付老爺子一人在養老院費用,在北京市目前中高端養老院收費水平中,在他們家可支付能力範疇內;
  • 三是離家較近,從西二環到西四環車程20分鐘,方便同事和母親前往探視;
  • 四是距養老院5公里有合作醫院,便於每月入院更換尿管、胃管,順帶查血檢測營養情況,清理積痰預防陳舊性肺炎發作。
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的養老現實和期待, 是否能讓老人安享晚年?

按照上表各項費用標準,扣除住院費用醫保報銷及補充醫療保險後(自費5%左右),同事的父親每月養老加醫療費用合計金額在16000元左右。

由於醫院最長住院週期15日,因此對於需要長期醫療照護的終末期老人,最佳的歸宿應該是具備醫療條件的護理院類型照護機構,畢竟每月一次從養老院到醫院的往復,對老人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折騰,然而現實是,並不具備這樣的選擇。

實際上,疫情之前同事一家苦於2019年秋冬每月輾轉養老院和醫院,諮詢過北京僅有的幾家醫養結合功能的照護機構,現實情況是:

  • 要麼遠,遠郊區甚至京外的相距40、50公里,無法經常看望難解親情牽盼;
  • 要麼貴,市區的初步評估月均收費至少2萬5千元,遠超家庭支付能力;
  • 要麼少,北京市囿於現有政策壁壘,具備醫養結合功能的養老院少之又少,且醫療護理部分的費用不能走醫保報銷通路。

2020年1月初老爺子住院期間試圖摘除導尿管未果,後因尿瀦留引起發燒,1月22日幾經周折,再度入院治療,不曾想而隨之即來的便是新冠肺炎疫情,於同事父親這樣的老人、同事一家經歷著比前一個秋冬更加前所未有的焦慮和煎熬。

醫院:治療一切順利,老人生命體徵平穩,符合出院標準,且超過住院週期,自春節後一直敦促同事一家辦理出院。

養老院:養老院迫於疫情壓力,已於1月26日實施封院,即“只出不進”。2月初,同事曾與養老院溝通,打算把老人從醫院接出來返回養老院,當時的要求是先行居家隔離14天,每日早晚報告體溫情況,再辦理重新入住。入住前期2周,院方要求在指定隔離區域、指定護理員一對一照護老人,且同居一室隔離觀察,之後才能正式入住其原先的房間。2月底開始,按主管部門規定返回養老院流程,把居家隔離14天改為指定養老院集中隔離14天,後期相同。

主管部門:從民政等主管部門發佈政策來看,養老院封閉管理、返院流程日漸嚴格。

  • 1月26日海淀區民政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對接回家中過年、擬返回機構的老人,有條件的機構,要設立專門單間,按14天的規定期限與其他老人隔離,期滿後解除隔離。不具備條件的,不得安排入院。”
  • 2月27日海淀區民政局發佈《關於妥善安置特殊情況離院需返院老人到定點機構臨時託養的通知》,通知要求,符合第二類(即:在院老人因病確需外出就醫,或春節回家居家隔離期間曾到醫療機構就醫或住院)情況的老人,經醫療機構出具治療診斷書(或證明),在定點機構臨時託養14天,每日體溫監測正常的,由業務主管部門通知所在機構接回。
  • 如通知上說“生命和健康高於一切”,“將特殊情況老人送至定點機構臨時託養,是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的必要之舉。”為了老人身體健康,避免疫情在養老機構傳播,政策再嚴,所有人都無可厚非。

考慮到老爺子身體狀況,按照目前的政策要求,定點隔離14天加上機構內單間隔離14天,此番流程還未完成又要回醫院接受定期治療及檢查,同事一家不得不放棄返回養老院,硬著頭皮“賴”在醫院,每10天左右辦理一次出院-住院手續。

同事父親自1月22日入院至今兩月有餘,節後輪崗上班每次在辦公室見到同事,我都忍不住問一下老爺子情況。

疫情以來,醫院不允許探視,同事已經50多天沒見到老人,言語間充滿對父親的思念,也飽含更多的無奈。加上一月初常規住院治療,目前已經花費15萬元,雖然扣除醫保和補充醫療保險報銷之後自付醫療費用不多,大頭開銷是護工費用,但是未來時日何去何從是個難題。

前幾天,老人的責任醫生說,住院費用醫保報銷上限已經從30萬提高至50萬元,意味著只要定期辦理一次手續,在疫情期間住院的病人比平日大量減少,醫院不必為床位週轉大費周章的情形下,同事父親還能在醫院“賴”上一段時間,而疫情早日結束,養老院解封,老人順利返回養老院,則是他們一家當前最大的心願。

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的養老現實和期待, 是否能讓老人安享晚年?

昨天又和同事談起老爺子的事,從去年秋冬再至今春,其間心路歷程感觸良多,甚至對我們曾經討論對峙的一些觀點也有了逆轉,總結下來,同事關於養老和養老政策有如下幾點期盼:

1 關於醫養結合

討論養老服務行業,我們都非常清楚失能半失能老人是剛需客群,而沒有醫療功能的養老機構如何為這部分老人提供精準服務?

這一點,在此次疫情封院帶來的矛盾尤為凸顯,當老人不得不入院治療後,返院之難著實為人困擾。同事的父親只是個例,也是這一類群體的典型寫照。根據朱平《2019年北京養老市場發展調研白皮書》,目前北京市養老機構共有564家,床位數10萬餘張;另據不完全瞭解,北京市養老機構七成以上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如前所述,護理院類型養老機構“少、貴、遠、醫保不通”,政策掣肘,造成市場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是養老機構和剛需老人共同面臨的“痛點

”。

這一方面,蘇州市護理院業態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板。對機構端,蘇州市政府有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對客戶端,蘇州市是長護險試點城市,除每月600-900元護理險報銷額度外,還有對入住護理院老人每月2490-2730的醫保支付額度。政策打通,市場即打通,蘇州市目前有55家護理院,且入住率均保持在90%以上,與當地較好政策環境息息相關。

2 關於長期護理險

長期護理保險是建立一種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2016年人社部開始在15個城市試點,其覆蓋範圍代表了一項保障制度的普惠程度,但是受財政資金能力、社保基金情況的限制,各地在保障範圍、評估標準、受益規模、保障水平、籌資渠道等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一直難以推行建立全國統一的長護險制度。

比照個別經濟較發達城市長護險的補貼額度,如若有長護險,同事父親大約能節省目前月均花費的五分之一,也是可觀的一筆。記得以前和同事討論這個問題,他並不十分理解長護險的意義,如今卻心有慼慼焉,忍不住發問“北京市已經在個別區域試點兩年了,為什麼還不在全市範圍推廣呢?”

3 關於普惠養老

普惠養老服務是在基本養老服務以外,面向廣大老年人、靠市場供給、由政策引導的一種服務。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衛健委等部門發佈了《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為普惠大眾養老途徑提供了土地、財稅、金融等“一攬子”優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旨在解決廣大城市老年人尤其是中低收入且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選擇養老服務時面臨的“買不到、買不起、買不好、買不安”問題。同事一家經濟條件不錯,雖然不算中低收入群體,但是他從普惠養老施政理念看到的期待是“我們現在是兩個老人退休金合計支付一個人養老費用,什麼時候普惠的程度能讓一個老人的退休金完全覆蓋養老費用就好了!”

同事的老父親90高齡,現在能享受北京市對戶籍老人的兩項補貼:一是90歲以上每月500元高齡補助,二是經評估後每月600元失能補貼,這兩項補貼合計不過千餘元,與實際花銷比起來杯水車薪。去年夏天之前,同事一家請保姆居家照護,壓力不算大。而經治療需長期插管以來,每月不菲的費用可承受也是令人咋舌,而疫情之下兩難抉擇更是讓同事對養老的“堵點”和“痛點”有了切膚之痛。當然,上述同事的期待尚需政策組合拳,且有待時日。

寫在最後:

好消息是,3月中旬北京市衛健委印發《2020年北京市老齡健康工作要點》,其中,第十一條專門提到:“擴大失能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推進護理中心、護理院和護理站建設,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康復護理、長期照護等延續性服務。”從這裡我們看到政府層面努力解決康復護理、長期照護等短板問題,推動老年健康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決心,希望這一政策落實可以切實解決同事一家面臨的窘境。

經同事授權,我把他家的經歷記錄下來,一盼春暖花開、疫情結束,二盼老人平安、順利返院,三盼政策通路、普惠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