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取消文科自主招生:重理輕文導向不可取

部分高校取消文科自主招生:重理輕文導向不可取

今年,部分高校取消了文史類學科自主招生。“奧賽”成績又成了自主招生的主要依據。在文科生無奈之餘,“棄文從理”也將成為學習導向、教育導向、輿論導向,甚至社會價值取向。

握有自主招生權的多為名校強校,是眾多考生從小就為之奮鬥的目標,在當今天我國絕對相當稀缺的教育資源。以“鯉魚跳龍門”來形容自主招生一點也不為過。這些高校對考生的前途和命運有決定權和話語權。他們的每一環政策變動,都將引發社會的多環聯動。直接把“重理輕文”作為制度安排,直白地拒招文科生,無疑向考生和家長傳遞了偏向理科明確的信號。學文無用論可能沉渣泛起。

文以養德,史以資政。正是中華五千年璀璨文史遺存積澱了中華民族曠世文明。當國學正在喚起國人自信,當孔子學院正遍佈世界各地,當一些國家把中文定為學生必修課,甚至把漢語作為高考科目時,我們卻在高考這一我國第一大考、自主招生這一高考改革的核心舉措當中,取消了文史學科招生。是令人費解的。不僅如此,這次一方面取消文科招生,另一方面又強調“奧賽”,更是與以往政策相悖。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前段出臺“小學生減負”政策中,就有不讓小學習生參加奧賽班的規定吧?

據說,取消文科自主招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文科招考標準相較理科難以量化,容易弄虛作假、暗箱操作、滋生腐敗。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古以來,文章好壞就沒有統一標準,容易被鑽空子也是再所難免的。與理科相比,文科自主招生難是客觀問題,但總不能因為難就不去做吧?簡單地一刀切更不是辦法。

自主招生開始於2003年。是為了打破“一考定終生”的積弊,要“不拘一格選人才”。既然是不拘一格,沒有統一標準也是對的吧?這不正是自主招生的初衷嗎?結果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自主招生還是被演化成了“小高考”,融入了太多的功利、虛榮,成了劃分考生甚至家長身份與實力的分水嶺。黑幕自然屢禁不絕。

實踐說明,自主招考不自主體現了一些高校沒有真正釋放出教育改革政策紅利,這次又出了取消文史學科招生,就已經與時代要求不相符了。怕擔責任就不敢自主,把惹麻煩就不想自主,把沾嫌疑就不願自主,這就是不作為,是文化不自信。須要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