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從一季度經濟數據看“三農”的基礎支撐作用

【專家觀點】從一季度經濟數據看“三農”的基礎支撐作用

資料圖片

日前,在眾人的關注中,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GDP同比下降6.8%,出現有數據記錄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顯而易見,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三農”依然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佔夏糧90%以上的冬小麥長勢良好,春耕生產有序推進;糧食價格總體平穩,同比上漲0.6%,環比持平;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疫情前期受到較大影響的畜牧業,一季度末也呈現加快恢復和改善的態勢。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正是源於多年以來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不動搖,“三農”這塊壓艙石才得以在疫情衝擊之下依然如斯穩固;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答卷,正是得益於農業的亮眼表現,我們的抗疫保供才有了堅實的物質支撐;這更是一份堅定信心的答卷,正是農業農村的良好態勢,為下行風險凸顯的全局經濟夯實了底氣、穩住了勢頭。中國“三農”在重大危機面前從容不迫的表現,再一次證明,“三農”這塊壓艙石,任何時候都只能穩固,不能減弱;也用活生生的事實說明了一句話:任憑風浪起,我有壓艙石。

這份答卷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三農”都是保持全局主動的穩固大後方。“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從來打的都是糧草,比拼的是後方。戰“疫”初期,各地封路堵路、交通受阻,如果不是我們“米袋子”“菜籃子”建設攢下的家底,農產品供應能夠這樣始終量足價穩、秩序井然嗎?疫情中工業暫停,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如果沒有穩定的承包地和農村這個退路及後路,社會能這樣平穩有序嗎?春耕時節,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如果不是長期以來我們千方百計調動地方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春耕生產能如此順利開展嗎?很難想象,如果“米袋子”“菜籃子”供應跟著疫情暫停了,或者受影響了;如果農民工工作沒著落,滯留農村且沒有穩定的承包地;又如果春耕生產不能如期有序開展,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恐怕真到了那時候,再怎麼“抱佛腳”也來不及了!“三農”這塊壓艙石,風平浪靜不顯,驚濤駭浪有為!

這份答卷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三農”都是厚植中國發展韌性的戰略迴旋空間。古人云:“凡屬艱難危險之事,必預籌而布之,務有一定之法,並計不定之法。”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總是與危機和災難常伴,既要勇往直前、敢於衝鋒,更要懂得預留後手、有備無患。“三農”就是這個“後”和“備”。遠的不說,近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2000萬農民工離城返鄉。這是何等之規模,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全社會都曾擔心會不會由此引發經濟和社會危機。令人慶幸的是,這樣的結果並沒有出現。鄉村的巨大包容性,吸納了大量的返鄉就業,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並在各種政策的撬動下,促進了農村潛力的有效釋放,讓中國整體經濟較快實現反彈。如果沒有農村,沒有農民,且不說我們到哪裡去開闢如此龐大的內需市場,光是2000萬人口的安居就是大山壓頂,哪個國家能扛起這樣的重擔?哪個經濟體能在短時間內化解這樣的危機?“三農”能,所以中國能;“三農”強,所以中國強。疫情是一時的,是終究要過去的,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長程跋涉,不會一帆風順,還會遇到很多困難、挑戰甚至危機,必須留足可騰挪轉圜的空間。“三農”就是涵養中國發展韌性的“蓄水池”。

這份答卷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三農”都是“以我為主”的“主心骨”。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都是有能力解決自己吃飯問題的國家。這次疫情危機中,多國囤糧、限制出口,更是給我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糧食安全警示課:如果不是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糧食安全戰略,那麼等危機來臨時,難道真要張著口向世界要糧食吃嗎?別說人家是否願意賣給你,就算他人肯、你也買得起,還要看國際市場上有沒有那麼多糧食能賣?回頭看看,我們在糧食連續多年豐收、市場價格國內外嚴重倒掛的情況下,還始終緊繃糧食安全之弦、不敢輕言過關,是何等正確!又何其令人慶幸!未來大國博弈日益頻繁,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日益複雜,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務必要更加理直氣壯地強調糧食安全,更加堅定不移地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的糧食我做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定盤星”,更是“主心骨”。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這是大實話,更是大道理。當前,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地蔓延,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如何有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如何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釋放消費潛力?如何不斷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三農”是基礎,也是機會;是護盤手,也是驅動器。我們必須切實增強穩住農業農村這個基本盤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一百年不動搖”;不僅過去強調、現在強調,未來還要一直強調下去;不僅危急關頭重視,形勢向好、日常建設中也要重視;不僅要始終堅持,更要不斷加強、不斷創新。任何時候,強農惠農的手段可以變化、機制可以創新,但力度決不能減弱、投入決不能減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人類的每一次災難過後,都會留下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啟示。我們相信,只要“三農”這塊壓艙石穩得住,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三農”這塊壓艙石穩得好,大船遠航就一定能到達希望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