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備受期待的《長安十二時辰》“靜悄悄”播出,這部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韓童生等出演的古裝大劇回到了盛唐,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剛一開播豆瓣評分高達8.7分,幾乎是今年國產劇集的最高評分。

長安市井區,琵琶女唱著李太白的新作:清平樂·禁庭春晝(描寫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某次夜生活),交代了故事背景。讓靜靜和大家一起走進《長安十二時辰》,學習古代文化常識。

一開場的長鏡頭就體現了大唐的熱鬧繁華,展現了萬國來朝的宏大氣象!為了還原了長安這座世界第一城應有的盛世景象,劇組在開拍前花了七個月搭建場景,打磨道具。拋開這些不說,油畫般的美術場景設定就十分驚豔。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張小敬出身行伍,退伍後任唐城地方安保“不良人”,後因處事不當違反唐律被關押獄中。唐城混入可疑人員,負責安全的靖安司特例委派張小敬戴罪立功、偵破此案。

經過張小敬的一番調查,發現敵人的陰謀是為了在上元節晚上的集會中製造混亂,而距離上元節花燈大會只剩下短短的幾個時辰了,張小敬必須在上元節花燈大會前抓住搞破壞的刺客。在調查與追捕中張小敬還發現靖安司中竟然有敵人的內應。

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張小敬終於在最後關頭揭穿了背後主謀,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十二時辰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高中教材知識《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的19時至21時)。

人定:是亥時(相當於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裡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常識: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唐朝節日上元節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上元燈節即元宵節,唐代時上元燈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長安實行宵禁制度,夜間會有金吾衛在街上巡邏。僅在元宵節當天,才會開放宵禁,長安居民可徹夜狂歡。

長安城中家家掛起燈籠,根據唐代文獻記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兩日,安福門外製作高達二十丈的燈輪,用金玉錦緞裝飾,內含五萬盞燈,點燃後如同花樹。

這樣的景象引發大量民眾圍觀,極易發生事故。本劇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常識中國傳統節日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春節】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

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

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

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

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

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唐朝服飾與色彩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唐代官員服飾色彩與品級緊密關聯,“唐初,官服只有黃和紫色。貞觀後,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按慣例三品以上佩金魚袋和金玉帶十三銙、五品以上佩銀魚袋,四品佩金帶十一銙、五品佩金帶十銙、七品以上佩銀帶九銙、九品以上佩餘石八銙。”

在劇中,第一位紫袍人物是賀知章,紫袍玉帶,是唐代頂級官員才可穿著的服飾搭配。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劇中姚汝能著深緋色衣服,查閱檔案的崔主事為八品官,著深青色官服。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裡面一個小彩蛋,姚汝能其人史料記載頗少,卻是研究安祿山確實繞不開的角色,因為他寫過一本《安祿山傳》,詳細記載了安祿山其人其事。

而且內裡含有天寶年間大量的名物描述,也是研究唐代物質文化的絕好資料。姚汝能既然作為開場出現的人物,那麼也就意味著,後續應該會出現安祿山。

冷知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李必頭上的簪子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一出場,很多觀眾露出了“姨母笑”,不光是因為四字弟弟的顏,還有他頭上的簪子,“從後往前插,不怕鞠躬行禮時扎到別人嗎?”“這是穿幫了吧!”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嚴肅!別笑!中國古代用簪子束髮,主要分橫式(卯酉簪)和豎式(子午簪),至少在元代之前,道士的道冠都是以豎式為主,就是從後往前插,代表水火相濟。宋徽宗趙佶畫的《聽琴圖軸》,裡面彈琴的道士的髮簪就是子午簪,從後往前插。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本來就是個有一定身份的道家人物,用子午簪配芙蓉冠是符合劇情的。

❖行禮方式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這其實是唐宋時期非常流行的“插手禮”

北宋王虛中的《訓蒙法》有相關記載,“小兒六歲入學,先數叉手,以左手緊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

在《水滸傳》十五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中有:“……梁中書大喜,隨即喚楊志上廳說道,‘我正忘了你,你若與我送得生辰綱去,我自有抬舉你處。’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

還有詩人柳宗元的詩句“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都有對叉手禮的描述。

唐代口香糖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劇中,李必有個手下,姓崔名器,經常把兩把錘子掛脖子上,看著十分兇狠,也經常疑似在嚼口香糖。劇中演的他嚼的是薄荷葉,另一個角色龍波也喜歡嚼薄荷葉。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薄荷葉是古代“口香糖”?有報道稱,原著作者馬伯庸曾澄清,“那是我瞎編的。”原來,馬伯庸想寫嚼檳榔,但是一轉念這個東西貌似一直沒有傳入中原,就編了個嚼薄荷葉吧。

實際上,唐朝人的口香糖很可能是丁香。丁香傳入中國大約在漢代,起初不叫“丁香”,而是叫“雞舌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唐代徐堅等人編撰的《初學記·職官部》中,曾引述東漢學者應劭的《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尚書郎是皇帝身邊負責文書奏章的官員,要直面皇帝,奏事時口含雞舌香,以免燻到皇帝。唐代杜佑在《通典·職官》中解釋得很明白:“尚書郎口含雞舌香,以其奏事答對,欲使氣息芬芳也。”

因此,丁香大概是最早的口香糖了。而《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薄荷葉,如果換成丁香,便更合理了。

黑人演員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劇中有個人物叫“葛老”,出場前對他的介紹就感覺不一般,出場後也著實讓人一驚——是黑人!是演員走錯片場了嗎?不是,葛老的角色設定就是

“崑崙奴”,這是中西往來頻繁的唐代歷史上廣泛存在的一類人物。

他們捲髮濃眉,膚色黝黑,究竟來自南亞、東南亞還是非洲,今人說法不一,但普遍認為是被阿拉伯商人掠賣輸入中國。唐傳奇中亦有以其為主人公的故事。保存至今的唐三彩陶俑中,也有不少崑崙奴的身影。

繼續敲黑板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文化常識知識點真的太多了,還真不一定都能看懂,什麼是天干地支計時法,什麼是詔令,什麼是致仕等等。下面開始補課: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人民日報點評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濃烈的“唐風古韻”不僅在國內掀起觀劇熱潮,劇中中華文化的馥郁芬芳也隨著劇集在海外香飄四溢,以匠心品質傳遞出大國的文化自信。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上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透過影視劇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是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在海外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將深厚的傳統文化以長安民生民俗的生活點滴融入到了緊張刺激的劇情之中,打開了一個窗口,讓海外觀眾在觀劇的同時更全面和深入地瞭解了到輝煌璀璨的中華唐文化,顯露出了濃郁的中國風尚。

人民日報點讚的《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常識?


自7月1日起,《長安十二時辰》將陸續上線海外多地,除了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越南等亞洲國家,更會在Viki、Amazon和youtube以“付費”的形式在北美地區上線,這也是華劇首次在這三個平臺同時付費播出,甚至有海外網友僅僅是看完幕後花絮就評論說:“很精彩!看得出劇組為準確展示唐朝歷史和百姓生活,做了不少工作,很難得在中國劇中看到這樣的努力,大愛體現多元文化的服化道”,劇集品質可見一斑。

藝術作品有國籍,文化傳揚無國界!

《長安十二時辰》在海外付費上線,不光實現了國劇出海的新高度,更用紮實的視聽藝術表達和考究的細節推敲能力呈現出了千年長安的風貌與氣質,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揚,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是在跟隨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以堅定的信念和紮實的內涵彰顯中華大地源遠流長的文化風采,盡展文明古國的文化自信。


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小編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