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他们那么好,可他们为什么不知道一个好歹?

前几天,有朋友来我办公室小坐,说起目前自己从事的自媒体来,叹气说:“哎呀,费事。”特别说起几个朋友来,更显得有些恼怒:“我让他关注一下的微信公众号,说了好几天,就是没有关注。”我哈哈笑道:“不稀罕,我的许多朋友在我的要求下,倒也关注了,可隔了几天才发现,他们又取消关注了。”

朋友问我:“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我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特别爱慈善,每年春节回去都会给村上的老人压岁钱。有一年正好赶上生意不好,给老人的钱就少了。。就有老人气恼,埋怨道:“以前给我们每人发1000元,为啥今年改成500元?”有人说:“我已经说好要用这1000元给孙在买个玩具汽车呢?”更有一些人当面责问慈善家,慈善家苦脸说:“各位大爷大娘,今年我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有的人默默走开了,有几个人还不依不饶。

事后,慈善家苦笑道:“做个慈善也难。这是为啥呢?”

我对他们那么好,可他们为什么不知道一个好歹?


对呀,这是为啥呢?

人们都有一种习惯依赖心理。

1、对自己而言,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会让你的身体形成一种依赖。比如饭后一支烟。吃饭之后身体就会给大脑反映,下一步该抽一根烟了。再比如饭后散步。有人饭后散步惯了,突然有一天饭后没散步,身体就觉得不得个劲。

这类事其实很多,有的依赖还很强烈,比如毒品。只要沾上,很快就会上瘾,只要上瘾,这玩意就会代替人的大脑中枢。让人欲罢不能,甚至还能产生幻觉。这也是导致许多人精神崩溃,家破人亡的原因之一。

2、对别人而言,这个别人指你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包含你的亲人,也会产生依赖情绪。比如每年春节啊,中秋节啊,我们都会买些东西去看望舅舅啊,姑姑啊等老人。有时候会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钱。咱就比如500元吧。每年都给,突然有一年不给了,或者少给了。他们就会惊愕。

这就好比拔河双方正用力之间突然一方松了绳子,不是闪腰是闪了亲情。他们不会想这500元钱,他们会想你是不是和他们不亲了,是不是要抛弃他们了。

对朋友而言也是一样。比如他借你钱,每次都借给他,突然有一天不借了,就会心生埋怨。脾气好的会理解你,脾气不好的会直接说你不够朋友。

我对他们那么好,可他们为什么不知道一个好歹?


那怎么办呢?就是说我们如何和他们和睦相处呢?

对亲戚:

1、家人亲戚而言,在选择帮助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以后,就是说,既然开始帮助了就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打算。

2、若觉得困难。

第一可以选择降低档次,比如每年给姑舅老人500元改为300元。

第二可以说明情况,不过这个说明基本上是徒然,除非他们知道你有了困难,比如知道你买房了,给孩子娶了媳妇了等等。

第三,那就坚持好事做到底。反正姑姑舅舅也不会很多,既然选择了这个挡位,就咬咬牙坚持下去。自己省省也就过了。

对朋友

1、如果你比朋友有钱,你平时就要低调一些,不要在朋友面前露出实情,或者大吹大擂。哈哈哈,这类情况,不要说以后,大概你话音刚落就有人给你借钱或者让你请吃饭。你不请?你自己说有钱来呀。你请?大家不会领你情,还给以后招来一系列麻烦。

2、如果你和朋友平等。要记住救急不救穷。这句话肯定好说不好做。但要做好借钱等于施舍的心理准备。在借钱的时候最好打一个借条,当然要看视数额大小,总不能借你100元也要打一个借条吧。对于借钱不还的朋友,也要视数额大小决定处理,需要上法院就上法院。数额小的权当花钱买一个教训或者花钱买了一个朋友。


我对他们那么好,可他们为什么不知道一个好歹?


做慈善

1、扶勤不扶懒。说有一个人去贫困家庭走访。家徒四壁,不免让观者唏嘘。观者下定决心要帮助这家。出门之后,就在屋外闲转,转到屋后,发现屋后长着茂密的竹子。摇摇头,对同行者说,我决定不帮助这家人了。同行惊愕,刚才你不是言辞灼灼要帮助这家吗?怎么现在改变主意了?

这人带着同行到屋后,指着茂密的竹子说,这家的穷不是因为其他,是因为懒。同行问怎么讲。这人道:“你们发现来没?他们家里连一双像样的筷子都没有。屋后这么多竹子,难道连一双筷子都不会弄吗?这样的懒汉是扶不起来的。”

2、扶心不扶身。是指在扶贫的时候要看人品。对那些不知好歹的人是绝不能支助他们钱的。比如孙俪当年资助的大学生叫向海清。一个人的人品应该能看出来,即便看不出来,在以后的支助过程中也会发现,对这样的人,应该立即停止支助。而社会也应该将此类人列入征信系统。(2020年4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