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对于教养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

琳琳和大强是独生子女,两人结婚后一直被双方父母催要孩子。在他们父母看来这两个孩子是在是太能折腾了,没事旅个游,泡个吧,要不就是吵架,回娘家,或者找公公婆婆评理。这样下去感情非折腾完不可。为了让他们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改变,双方父母开始催促他们要孩子。

这小两口被催促的多了,再加上身边的同事都有了孩子,生孩子这件事情也就提上了日程。很快他们的儿子降生。

有了孩子,他们家算是彻底的乱套了。

当初结婚他们小两口为了过自己的小日子是单独住一套房,现在有孩子了,琳琳父母住的远,大强父母平时工作很忙,看孩子成了问题。

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对于教养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大强和琳琳商量让琳琳辞职在家带孩子,琳琳不想放弃自己的工作。就提议让大强父母放弃工作。大强父母觉得自己工作的很好,孩子还是父母亲自带比较好,所以提出每个月给琳琳5千块钱算是工资,让琳琳自己带孩子。

琳琳不愿意,但是对方不辞职,这件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余地了!琳琳父母不愿意看着女儿为难,只好住到女儿家帮忙照顾外孙。

时间久了,翁婿又开始出现问题。琳琳父母觉得大强没有担当,每天不但不帮忙还老捣乱。大强嫌弃琳琳父母唠叨,并且不会科学育儿,结果叨叨了几句之后琳琳父母回自己家去了。现在家里剩下了两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

琳琳天天为看孩子的事情和大强发脾气,大强情绪也不好,认为这都是父母给找的事儿,他们现在就想出点钱就完事了,却让他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小夫妻两个经常是婆婆家蹭两天,娘家蹭两天,每当他们去的第一天父母还眉开眼笑,没过两天就横挑鼻子,竖挑眼。最后是大吵一架三口灰溜溜的找下家。

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对于教养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独生子女养育孩子的困境:

1、自己还是孩子,没有做好准备

琳琳和大强,在生孩子之前,并没有考虑生完孩子之后要如何去养,在他们看来,父母希望我们要的,那么他们就有责任帮自己带孩子。自己只是负责生就好了!结果生了之后,发现父母也不想帮忙,结果自己悲催了!

2、夫妻推诿,都觉得自己是牺牲者

当没有祖辈们的帮忙,只是让小夫妻带孩子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带的多!无论是小婴儿还是小学生,如今养育一个孩子需要费心费神,所以谁用更多时间带孩子就成了一个问题。

琳琳和大强现在是还没进入到孩子上小学的阶段就已经为此争吵不断。琳琳觉得现在连逛街、美容的时间都没有。大强则觉得自己喝酒、泡吧的时间也没有了。谁多带一会儿都觉得自己委屈的不行,谁多带一会儿就觉得影响了自己多少事情!都认为自己为这个家,为孩子付出良多。

实际的结果是孩子在脚底下爬来爬去,却没有人肯带着玩一会儿,或者抱一会儿。


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对于教养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3、老人没退休也不爱带

家里有老人帮忙带孩子还好说,有些家庭祖辈还没有退休,自然腾不出看孩子的人手,还有一些则是老人看的很开,他们已经不想再做围着孩子转的老人,想要在老年的时候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们是宁愿出钱也不愿意自己带。可是找外人不放心,不找人儿子、媳妇也未必愿意带。

4、隔代教育引发冲突

好容易老人有时间,又喜欢带孩子。此时父母和祖辈的教育观念不同,又会引发冲突。小夫妻们觉得教养孩子应该从小培养,给他读绘本,讲故事。老人则认为孩子小听不懂,不需要做这些无用功。父母认为不能追着孩子喂饭,祖辈却又担心孩子吃不好生病。

从教育观念到生活习惯,一系列的矛盾就在日常的交往中出现了,往往孩子带了一段时间之后,父母对子女不满意,子女对父母更不满意。老人会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子女又觉得父母不帮忙还捣乱!

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对于教养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父母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边界不清,责任不明。

很多小夫妻并没有真正的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他们还没有做好独立生活,甚至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基本的生活还需要依赖父母,自己还当自己是孩子,如何能照顾另外一个孩子。

同时很多年轻父母并不清楚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是什么,只是简单的知道生了孩子要养育他,给他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让孩子吃饱饭已经没有问题,只是如何教育却并不清楚。

法律规定父母必须为孩子提供的是:

孩子6岁前的儿童疫苗。

长期的医疗保障。

5-18岁的教育。

合理的管教。

教育孩子遵纪守法。

社会则要求父母必须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孩子逃学,父母要管,孩子破坏财物,父母要进行赔偿。更严重的行为,父母还需要负法律责任。

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对于教养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知道了这些责任之后,如何才能做好父母呢?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做父母当做一份工作,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比如在孩子0-3岁的时候,我们需要锻炼孩子爬行,入厕,培养安全感等确保他可以有上幼儿园的必备自理能力,孩子能顺利上幼儿园说明这一阶段他毕业了,作为父母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是合格的。

到了3-6岁,更多的就是习惯的的培养,礼貌,自我保护,交友都会提上日程。孩子越大需要父母教导的地方越多,事先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可能更容易做好自己这份工作。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埃里克森的人生8阶段理论中前5个阶段来推出作为父母的主要工作内容: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惧怕。

父母主要责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哭要赶快去解决他哭的问题,比如孩子哭是饿了,尿了,还是需要抱抱了。同时多抚摸孩子。主要养育着的积极回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说哭会儿就不哭了!哭是孩子呼唤的语言, 是他需要父母的表现。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像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在这个阶段,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的意愿与父母意愿相冲突的矛盾之中。

父母责任: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在有限的自由中去发现世界,此时安全保护依然是重中之重,不可以强迫孩子,尽量不要体罚,多给孩子说话和讲故事。让孩子自由的去选择做一些事情。

生了孩子,婆婆不带,妈妈不爱,对于教养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

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对未来前景的规划。

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

父母的主要责任;开始给孩子设定规则,可以采用二选一的方式让孩子拥有自主的选择权。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4、勤奋对自卑(6~11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父母责任:培育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手让孩子尝试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事事包办。此时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大于说教作用。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父母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统筹时间的能力,计划和目标的能力,可以采取教练的方式,给孩子讲解具体事情的解决办法,然后让孩子练习,同时给孩子鼓励和方向引导。

养育孩子不是一日之功,等孩子出了问题,再想我要如何去做,可能已经太晚了。孩子越小可塑性越高,在他小的时候父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将会让养育孩子这份工作做起来更轻松,未来获得更满意的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