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曉宇:戰“疫”不勝不回家

“開科那天下著大雪,收治的第一批患者很多都是從方艙醫院、下級醫院轉上來的重症、危重症病人,80多歲、90多歲佔多數,我們壓力很大。”回憶起在湖北武漢戰“疫”的第一天,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扈曉宇面色凝重。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扈曉宇就十分關注武漢的疫情。作為感染科醫生,扈曉宇一直覺得,到最前線去,到武漢去,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曉宇,驚悉你去了武漢疫區抗擊冠肺一線,感到非常高興,也很擔心,但這是黨和人民對你的信任,是一件光榮偉大為民謀福之事,你也可以把學到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並有所創新和提升,也是鍛鍊自己的一次好的機會……”臨上飛機時,扈曉宇收到了他二舅,也是他中醫啟蒙老師發來的短信,想到臨別時妻子和母親的淚眼婆娑,扈曉宇再也控制不住情緒,淚水溼潤了眼眶,他暗暗握緊了拳頭。

“戰‘疫’不勝不回家!”

2月15日,由扈曉宇帶隊的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與其他來自四川的援鄂醫護人員混編,組成四川援鄂第七、八批重症醫療隊,成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Z9和Z10兩個病區,共128張床位。

儘管來的時候做好了思想準備,但病區開診第一天的情況,還是讓扈曉宇感到出乎意料。

100多張病床在12小時內全部收滿,患者中80歲、90歲以上的老人居多,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佔大多數,均伴有嚴重基礎性疾病,有的患者從1個多月前就開始發燒,狀態非常不理想。這是扈曉宇剛到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時面臨的救治情況。

“總的來說,救治難度非常大。”扈曉宇坦言。

令扈曉宇欣慰的是,武漢協和醫院的中醫藥工作基礎相對堅實,讓他在很短時間內就能開展中醫工作。

武漢協和醫院不僅有自己的中醫科和中藥房,當地醫務人員也十分配合扈曉宇的工作,病區開設後不久就開通了醫院信息系統(HIS)的中藥處方權限,並指定扈曉宇為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院區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組副組長。儘管在磨合過程中也曾遇到過一些問題,但都很快解決了。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讓中醫藥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在扈曉宇的牽頭下,這批四川省援鄂醫療隊臨時黨委緊急成立了以黨員為骨幹的“中醫突擊隊”,有針對性地對病人實行中醫藥治療“分區管理”。

為提高救治效率,醫療隊將病區分為紅區、黃區和綠區,其中紅區收治危症和較重的重症患者,黃區收治較輕的重症患者,綠區收治普通型患者。對紅區患者以四川省特色處方“川方I號”靈活化裁,一人一策,黃區患者用國家診療方案推薦的中藥方加減,綠區患者則直接使用國家診療方案推薦的中藥方,並跟蹤療效酌情加減。

一位96歲的患者入院後一直沒胃口、精神狀態也不好,經過3天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後,患者終於食慾轉好,能吃一大碗飯。

“醫生,能給我們開點中藥帶回去嗎?”幾位即將治癒出院的病人圍著扈曉宇問道。醫療隊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得到了患者的肯定,一些患者變成了“中醫粉”。

“患者服藥,10天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後,我們評估患者胸部CT的改善,發現總體改善率達到了79.6%。對患者發熱、咳嗽、消化道症狀的緩解率分別高達96.7%、93.8%和95.6%。”扈曉宇說。

另一組數據也能從側面反映中醫藥的療效。在Z9和Z10兩個病區,氣管插管的患者是0例,使用有創呼吸機是0例,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也是0例。

3月15日,武漢協和醫院作為第一批新冠肺炎危重症定點救治醫院,該院腫瘤中心Z9和Z10兩個病區迎來患者“清零”的日子。經過整整一個月的奮戰,兩個病區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76例,其中包括64例重症、危重症患者。累計治癒出院141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51例;累計轉院33例;累計病亡2例。

“在西醫基礎治療和床位數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我們兩支有中醫參與的醫療隊各項數據基本都優於同天開科的其他援鄂醫療隊。”扈曉宇說。

“從我個人經驗角度來說,中醫參與度越高的,中西醫磨合得好的醫療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情況就好,治癒率很高,病亡率也低。我們中醫人救治新冠肺炎應該充滿自信。”在漢期間,扈曉宇還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向醫護人員分享了他在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參與新冠肺炎救治經驗和感想,為中醫人加油鼓勁。(本報記者黃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