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生鮮電商的難言之隱

【行業分析】生鮮電商的難言之隱

在頻頻爆雷的生鮮電商面前,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生鮮企業死於資金鍊斷裂,然而,其實答案也並不複雜,現有的商業模式沒有解決生鮮零售的效率問題——因此,即便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很多生鮮平臺流量暴增,然而,在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撐到盈利時刻,這些平臺都面臨生存難題。

生鮮行業進入深水區之後,這讓整個行業的發展面臨困局。

曾經,在生鮮行業,一個經常看到的常態就是燒錢搶佔市場和流量,這是一種典型的互聯網打法,一方面瘋狂燒錢快速搶佔市場,最後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資本市場講故事的時候,數據好看一些。

以曾經的生鮮“黑馬”呆蘿蔔為例,這家成立於二線城市合肥的企業,在幾年內迅速覆蓋了9座城市,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員工3000人左右。

從一些關鍵數據來看,呆蘿蔔潛力無限,也因此獲得資本和市場的青睞。例如,Mob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呆蘿蔔App的打開率最高可達95%,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另一個關鍵指標月留存率高達60%,遙遙領先於排在市場第二的中糧我買網30%的月留存率。

漂亮的數據讓呆蘿蔔贏得了生鮮“黑馬”的美譽,市場和資本都十分看好它。當時有媒體將其稱作是中國版的Costco,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9第二季度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也將呆蘿蔔列入其中。在爆雷前幾個月,呆蘿蔔還獲得了高瓴資本、晨興資本、XVC共6.3億的A輪融資。

但好看的數據背後是瘋狂的補貼政策。此前有媒體報道,呆蘿蔔菜價平均比菜場便宜20%,甚至40%,平價背後固然有原產地直採、提升坪效等因素,但鉅額補貼才是關鍵。2019年豬肉價格上漲後,呆蘿蔔又在8月份拿出5000萬進行補貼,上線“豬肉首件5折”活動,引發消費者哄搶。

【行業分析】生鮮電商的難言之隱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補貼無異於“自殺”:在售價比市場便宜40%的情況下,售價基本上就是進貨價。在這種情況下,呆蘿蔔需要補貼供應鏈,還要貼近去全部的人員和物流成本。可以說,呆蘿蔔多開一家門店,就多虧一份錢。

燒錢加速了呆蘿蔔的死亡。在獲得6.3億A輪融資幾個月後,呆蘿蔔便宣佈因經營不善導致資金緊張,門店大量關閉,數千債務人前往其合肥總部維權,涉及金額高達10億,而此時呆蘿蔔公司賬面上只有100萬。後來呆蘿蔔創始人兼CEO李陽在反思時也表示,低估了生鮮燒錢的速度,步子邁得太大。往後會更加關注單店增長,而不是整體GMV的增長。

不僅是呆蘿蔔,燒錢擴張是生鮮電商的常態。叮咚買菜以“0起送費、0配送費、29分鐘送菜上門、新人紅包”的低門檻戰略,按照業內的估算,前置倉的平均履約成本在12-15元之間,按照傳統商超20%的毛利計算,客單價低於70元就是在燒錢。

然而,在如今,在資本寒冬下,即便燒錢燒出了GMV,但是生鮮行業的模式及盈利問題依舊難以解決,而在單店盈利模式未跑通之前,資本也開始對生鮮電商投資保持謹慎態度,畢竟,花錢不是本事,賺錢才是——據“電數寶”監測數據顯示,整個2019年,生鮮行業融資事件同比下降38.89%,融資金額同比下降2.99%。

這也顯示,資本對生鮮電商進入冷靜期,開始持觀望態度,不再大手筆投入資金。

2019年底傳出關倉裁員消息的吉及鮮,在三個月內見了近100位投資人,仍沒有完成融資,被迫對內宣佈融資失敗裁員關倉。

“大家子彈是有的,但會更珍惜,不希望一打進去,(打進去)可能半年又沒了!”一位投資機構經理這樣解釋生鮮電商融資難。

【行業分析】生鮮電商的難言之隱

生鮮零售,機會屬於誰?

換個視角,申萬宏源則認為此次疫情凸顯了生鮮電商價值,強化了生鮮龍頭企業的長期邏輯與成長趨勢,並且還可能促進尾部供給加速出清,改善行業供需格局。其邏輯如下:

生鮮業務具有剛需、高頻、廣覆蓋的特點。生鮮市場規模近5萬億,此前電商滲透率不足5%。疫情當下居民網購意願加強,生鮮行業渠道變革加速。

突發疫情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考驗企業的應急能力,強供應鏈管理能力的企業能建立現代化的生鮮直接採購體系,從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維度解決中間環節多、物流效率低、門店精細化運營難和履約成本高的生鮮電商痛點。

一個佐證便是,在本次疫情中,線下優勢明顯的永輝憑藉更加充足的備貨以及供應鏈上的優勢,配合因消費者外出驟減而火爆的到家業務,反而實現了逆市增長。

春節期間,永輝生活·到家糧油儲備是平時的3倍供應量;飲水是平常2.5倍供應量;民生肉類根據平日供應量增加5成;奶類商品是平時的2-3倍供應量;大米是平時的1-2倍供應量;蔬菜備貨20萬份以上,是平時的3倍。

2月3日春節後A股開盤首日,在整個大盤暴跌,零售行業普遍跌停的背景下,永輝超市股價平穩。甚至在2月4日實現逆勢漲停,截至2月7日已經實現5日連漲,收盤股價為9.02元/股,創歷史新高(前復權價格)。


為什麼在疫情之下,永輝能夠很好的承壓?

首先,永輝的門店數量較多,更容易觸達消費者,是許多消費者疫情期間比較方便的採購場所。截止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全國共計擁有門店825家,MINI店510家,合計1335家。從門店覆蓋範圍角度來看,截止2019年12月22日,公司門店覆蓋全國25個省份496個城市。兩組數據較行業內競爭對手均有一定優勢。

更重要的是,永輝超市較完備的供應鏈以及較強的把控能力,特別是在生鮮品類上:

相較於其他線下商超及生鮮電商,永輝超市在生鮮品類經營上經驗更豐富。永輝超市2001年成立於福建,是由農貿市場轉型而來的。自上市以來,生鮮品類在公司營收中的佔比均超過40%,是A股商超中生鮮收入佔比最高的企業。因此從其傳統上來說,永輝一直比較注重對生鮮業務的投入與建設。

永輝70%的生鮮來自區域直採,此種模式縮減了傳統採購模式偏冗長的供應鏈,效率較高且不易斷供。這主要得益於永輝覆蓋面較廣(18個省)的物流中心。同時,永輝採取了偏激進的備貨策略,通過跨境採買機制,對宜屯商品在供應端、物流端以及門店端進行30天左右的貨量儲備,避免脫銷情況的出現。

【行業分析】生鮮電商的難言之隱

(數據來源:銀河證券)


【行業分析】生鮮電商的難言之隱

(數據來源:銀河證券)

若將這個問題往下延伸,我們應該問,永輝又是如何建立起自身的供應鏈優勢的?

作為非標準化產品,生鮮行業供應鏈長,涉及到生產、採購、流通以及零售,橫跨農業、物流和零售三個產業,不同產業對接不均衡,效率不匹配,從生產到消費成本高、損耗高,因此,可以說,生鮮電商是一個難做的生意。

當然,生鮮生意難做的一個關鍵原因,則是因為生鮮電商迄今為止沒有找到一個適合的模式。

通常而言,目前生鮮電商模式主要有前置倉、門店到家、社區拼團模式,不同模式各有利弊。

來源:農業大實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