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星期五言:过去的几年里,每当“世界读书日”临近,我都忙得精疲力尽。因为从事相关工作,所有的新书都要赶着付印,所有的图书活动都要策划,所有已经下印厂的书都要紧张地盯着生怕出半点差错……在那些昏天暗地的加班日子中,我总是忘记4月23日这一天的意义。这一天是纪念谁的?这一天我们是不是要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灵魂成长史?

当我忙完了书展,忽然想十多年前外国文学老师讲解《堂吉诃德》的那个下午。她说,4月23日这一天是神奇的一天,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在这一天去世,纳博科夫在这一天诞生。古典文学家和现代文学家都在这一天会聚……

两年前,想到了上述外国文学老师的话,便起笔写下了我的个人阅读史。虽然是旧文,略作改动后发布,可它依然是我的人生珍藏版。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堂吉诃德》:一位追求理想的骑士

第一本书:童年和《圣经》的奇幻世界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3:19)

母亲是基督徒,却不识字。我刚刚识得几个字的时候,就要担负起给妈妈读《圣经》的职责,每天写完作业都要把《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使徒行传》、《以弗所书》等等重要的章节给妈妈读一下,只有给她读了,她才能在贫困、绝望的日子里安稳的睡下。她抱着对“永生”的希望,在现在的世界里接受神的各种磨练。有时候她会跪下来哭着说:“这种磨练何时是头啊,我的天父”,但是她依然坚持着温柔的活着,养育我们长大,让我们读大学,读研究生……她不知道为何读书,但是她知道愚昧的人,会得到上帝的惩罚。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我读《圣经》是一种职责,也是对母亲的爱。从小学到大学,每次回家妈妈都会把厚厚的圣经给我,她要听我读,她需要能量在社会底层活下去。她知道,若要在天堂永生,必须在这个世界里做一个善良的人,温柔的人,饥渴慕义的人。

第二本书:《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年轻的执着

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少年维特之烦恼》

那年14岁,在重点高中,住宿学校,每月回家一天,就如坐牢一样。不让看课外书,经典名著也不让看,如果看了,就会被拉出去写检讨。所以这本书我怀着怎样的斗智斗勇在课堂上、课下以及被窝里读完的,可想而知!

但是这本书让我感动,甚至哭了。少年维特拿起枪自杀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一个人要为自己的爱纯粹。我爱上你,就要爱的彻底,在自己的世界轰轰烈烈,哪怕粉身碎骨,哪怕万劫不复。人,就应该为爱而活着。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虽然才14岁,并不了解什么是爱情,更不知道歌德是伟大的作家,因为那时候文学教育几乎为零。可是文学的力量就在此,从此我知道了爱要纯粹,爱要义无反顾,爱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有时候活着只是庸俗,死去的人也可能是伟大的。

第三本书:《小王子》一辈子都能读的童话

“当我爱上了一朵玫瑰花,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漫天都是玫瑰花”“你要对你驯养的东西负责”……

——《小王子》

那年15岁,依然在苦闷的高中生活里度日如年。不知道班里谁买了一本《小王子》,从此这本书在全班开始传阅,传到一个人只有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的时间,接着就要传给另一个人。当时在宿舍楼的卫生间里看完的,从来没有看到这样一本永远觉得意犹未尽的童话。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每个早晨的晨读我会把这些摘抄下来的经典句子,朗读一遍。每次朗读就好像看到那个因为爱而忧伤的小王子,站在沙漠里和狐狸对话。

那时候的我在暗恋,那时候这本书的故事未能读得太懂,但是从这本书里给了我无尽的诗意的和童真的灵魂意象。

第四本书:《红楼梦》里的古典美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哪一个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三四遍《红楼梦》呢!高二到高三暑假不断去读这本书,当时为了省钱还买了盗版书,书上一股子油墨味,读完整个手都是黑的。可是依然爱不释手。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红楼梦》让我看到古典里的中国,体味到在大雪之中温酒赏梅的浪漫,知道吃着鹿肉吟诗作对的诗情,知道那种含蓄,温情脉脉的爱情是如何的。知道人生的悲剧不过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并且当时潜移默化认同了宝玉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其实我真的好奇,这些价值观没有老师告诉我,没有家长告诉我,我看完这本书,本能得从心底认同了。从此,在人生困境的时候,就仰天长叹,拿起一杯酒,高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第五本书:《悲剧的诞生》与抑郁症

所有真正的悲剧都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来释放我们,即是说:尽管现象千变万化,但在事物的根本处,生命却是牢不可破、强大而快乐的。——《悲剧的诞生》

什么时候接触了尼采?我也不知道,我定义为偶然。

大学是中文系,可那时候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让我们学习西方哲学。在图书馆选书时,我竟然每次都会选中尼采的书。当然我根本读不懂尼采,可是我却偏执的相信“痛苦的人才是真实的人”那些安逸的,贪图享乐的人,都是粗鄙的。

对,我当时患了严重的抑郁症。读尼采是唯一的哲学论据让我觉得痛苦才是人的本真。没有哪一个文学老师告诉我尼采的哲学是什么,简简单单的“强力意志”“超人学说”“上帝死了”这些关键词的字眼根本无法帮我理解尼采,可是我还是爱上了他。把他的各种简短的诗句都写在笔记本上,每天当做宝藏一样背着去上文学课。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尼采的书带给我了什么?我想是让我在最抑郁的时候,找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蔑视人类的理由,从而让我再也没有抑郁了。

第六本书:卡夫卡的《城堡》,过了十年才发现“城堡”的入口

您一不是城堡的人,二不是村里的人,您什么也不是。但可惜的是您又的确是一个人,您是一个外乡人,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在这里处处碍事的人,一个不断给人找麻烦的人。——《城堡》

在开始学习西方文学的时候,我开始阅读卡弗克,可能是标新立异,也可能是太过于苦闷需要现代主义的小说惩罚自己。《城堡》我一直都看不懂,可是一旦看了却丢不下,就像是有一种魔力。我难以遏制那种找不到通向城堡的路的迷茫,就像是城堡就在眼前,你怎么都进不去。附近的人如此荒诞,谁能让我靠近那个城堡?

那时候每天醉酒,就问大家,为何我找不到通向城堡的路?我觉得好绝望,我觉得就像是在白雾茫茫的田野里,只有我一个人。我为什么总觉得孤独?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第七本书:进入《窄门》就要经得住诱惑

我们并不是为了幸福而生的。 除了幸福,灵魂还能追求什么呢? ——《窄门》

纪德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但是一旦读了他的小说,就再也忘不了他。是的,他的语言有魔力,他的故事精彩而震撼人心。从《窄门》到《田园交响曲》再到《伪币制造者》,读纪德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好朋友一样。

遇见纪德,是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偶然走进一个书架,在书架的最后一排,看到一本书叫做“窄门”,然后想到在《圣经》里,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纪德的《窄门》里的故事是爱情故事,可是却让人得到了提升和净化。《田园交响曲》也是收录在这本书里,讲的一个牧师对一个女孩的隐忍的爱。

纪德的书告诉我,即便是爱而不得的时候,崇高的灵魂依然得到人世间的敬重。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第八本书:阅读的快感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遇到昆德拉的时候,一下子一发不可收拾,将所有他的小说全部读完了。这是读他的第一本书,记忆深刻,当时我在想小说可以这么写。一个结构的写作方式,他的语言那么有趣,他的才华横溢,他大胆露骨的性描写(第一次看这样的描写)

昆德拉让我知道了政治与媚俗,知道了“布拉格之春”下的荒诞,知道了历史的欺骗性,知道了人在政治环境下的各种异化……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第九本书:通过《鲁迅全集》了解近代的历史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无声的中国》

因为读研后偶尔在庞大的图书馆里看到了鲁迅的《两地书》,从此对他爱的无法自拔。这个人太有趣了,这个人一点也不像我在书本里学到的那样,于是我把整个《鲁迅全集》读了,包括鲁迅日记。读完之后,还写了将近10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

对鲁迅先生的阅读其实就是对民国历史的侧面阅读。从此我爱上了民国,知道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最早的要救国的思潮,知道中国如何从穿长衫到穿西服,我们怎么突然丢掉了五千年的习惯?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因为爱上了民国,我又写了60万字的民国小说。我知道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的,但是可能在生命中这是必然。

第十本书:年轻的时候读福柯,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规训与惩罚”

监狱与工厂、学校、兵营和医院彼此相像,对此值得大惊小怪吗?——《规训与惩罚》

遇见福柯,是必然。因为我们学是这个专业,要学习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内容,包括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研究。读了麦克罗汉、读了本雅明……可是读到福柯,一下子被敲醒了。人类历史,原来就是规训与惩罚的历史。人类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就是政治对人民的态度。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看我2011年的标签,哈哈,年轻气盛

他竟然可以从人类历史上对麻风病人对精神病患的大量历史考据里,找到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密。阅读的时候,不亚于第一次看到波普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原来我们都在规训中!于是,十几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无论是在吃饭中,还是在图书馆亦或者在校园漫步,我们永远绕不开福柯。不知不觉已经写了10本书,可是还有很多,例如马尔克斯的系列图书,尤其是《百年孤独》,已经看了五六遍了。如博尔赫斯的迷宫一样的小说,都给我带来了世界观上震撼。

我的个人阅读史:这10本书拯救了我的世界观

还记得那时候读完《父辈书》时候的感觉,当时写下的记录:

昨天坐公车回家,车上几乎没人,望着窗外发呆。忽然想到读到一本伟大小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你度过了一年、两年甚至五年之后,在回想起来的时候,依然感慨万千,就像是灵魂得到了洗礼。总是想到兔老把她翻译的《父辈书》邮寄给我后,那种读完后的感受。书中的波澜壮阔,甚至奇妙的构思都让我惊叹,简直是仰望至极,就如在教堂仰望上帝一般。《父辈书》写的是匈牙利三百年的历史,一个家族的十二代长子,当第十一代的儿子回到故国寻根的时候,有一种对这个国家莫名的悲怆感。这就是伟大的作品吧,没有去过匈牙利,却已经熟悉了它的灵魂三百年!

读书不能让我们一夜暴富,至少可以让我们生活的安然而清醒。这个清醒,是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荒诞之后的“游刃有余”,就如庄子一般,这是大彻大悟,他知道人类终归要变成宇宙中的一粒沙子……

本文属于原创旧文,禁止转载。禁止转载。

关注【星期五文艺】,阅读、观影、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