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因为荆州问题矛盾激发,大将吕蒙奉孙权之命率两万兵士去攻取荆南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此时,刘备尚在益州,听闻吴国大军来袭,长沙、桂阳二郡望风而降。时任长沙太守的廖立逃到了刘备身边,刘备对他并没有过于责备,反而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可见刘备对廖立的赏识和礼遇。

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

刘备


事实上,赏识廖立的不仅仅只有刘备,还有诸葛亮。刘备刚入蜀时,孙权曾派使者与诸葛亮友好往来,在提到刘备属下的人才时,诸葛亮曾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可见,在诸葛亮眼里,廖立是和“凤雏”庞统一样的治国大才。然而廖立后来在蜀汉并没有大放异彩,反而是被诸葛亮弹劾、废为庶人,并流放到汶山郡至死。

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

诸葛亮


那么问题来了,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呢?

这要从廖立调任长水校尉说起。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刘禅继位为帝,廖立则由侍中调任长水校尉。长水校尉是五校尉之一,官显职闲,待遇还优厚,历来多以皇族及亲近者居之,主要负责掌管禁军宿卫。但是廖立对这个职位并不满意,自认为“才名”仅次于诸葛亮,而位次却在李严之后,还质问诸葛亮为何“不表我为卿”。诸葛亮认为托孤大臣李严都没有为卿,你廖立也不应该为卿,还是适合做五校尉,廖立自此怀恨不满。

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

李严


诸葛亮虽和廖立同是荆州派幕僚,之前又认为廖立是“良才”,但是对廖立此次“要官”的行为却是失望至极。

人一旦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往往会愈演愈烈。在一次蜀军远征前,丞相掾李邵和蒋琬与廖立交谈。廖立终于逮到一次发牢骚的机会。他公然批评刘备决策失误,导致失荆州、关羽被杀,又说丞相长史向朗爱和稀泥、治中文恭无纲纪、侍中郭攸之(字演长)没有主见,用这三人是个失误,就连已故的长史王连他也趁机诬陷一通。

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

廖立


李、蒋二人听了这话对廖立瞬间也没了什么好感。试想,如果自己身边有个廖立这样的人,天天背着别人说这个人长、那个人短的,估计也无法忍受。于是二人将这些话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听后,对廖立已经不是失望可以形容的了。他亲自起草了奏章,弹劾廖立身居高位,诽谤先帝,非议群臣,最终刘禅下诏将廖立贬为庶人,流放汶山郡。

诸葛亮对廖立从赞赏到弹劾,无外乎几个原因。

一、廖立抨击了先帝刘备以及大将关羽。刘备再怎么说也是前任皇帝,廖立身为近臣,竟公然抨击先帝,这势必产生不好的影响。还有关羽,廖立说他“怙恃勇名,作军无法”,而导致“数丧师众”。刘备集团在益州本来就是外来者,而廖立作为集团内部高层说出这等话实在有损蜀汉政权的公信力。

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

关羽


二、廖立抨击的向朗、王连等人都是诸葛亮赏识和提拔的,说这几人不称职不是在说诸葛亮用人有问题么。另外,向朗、王连不仅是丞相掾属,还和廖立一样同是五校尉之一,廖立这样肆无忌惮的议论自己的同事不是在故意创造不和谐么。

三、当时的内外环境让诸葛亮不得不对廖立采取措施。廖立抨击先帝刘备是在一次大军出征前,当时向朗还是长史,建兴元年(223年)向朗接替王连兼任丞相长史,而向朗被罢免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以根据推断这次出征应该是诸葛亮平定南中或者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前,蜀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雍闿、孟获等作乱,外有魏国虎视眈眈,吴国虽是盟友但关系却随时可能生变;而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所以廖立的不当言论不论发生在哪一战之前,都可能导致内部的不稳定,都是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不能容忍的。

先是赞赏,后又打压,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大

诸葛亮


小结

廖立身为长水校尉,不好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却去议论自己的主公,抨击自己的同僚,最终被人抓住把柄,贬官流放,客死他乡。这个结局怪不了诸葛亮,也不能怪向诸葛亮告状的李邵、蒋琬,只能怪廖立自己,一世聪明却终究管不住自己的脾气,管不住自己的一张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