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讀《邊城》

01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邊城》的情節並不複雜,只是描寫了淳樸少年天保和儺送與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

沒有什麼離奇轉折、勾心鬥角,也沒有什麼嘲諷隱喻,沈從文只是用極美的文字,描繪出一片山水,一方人,為讀者展現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文一開篇,沒有精心的鋪陳,沒有綺麗的文字,隻手一繾綣,一幅“溪水人家”的畫卷就在眼前流動了開來,讓人不自覺的便沉靜了下去。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02

《邊城》是一部清澈的小說,清澈的情節,清澈的字句,不管是幸福的瞬間還是悲傷的轉折,都同樣用一種清透的文字如實描述,質樸的接受一切,並不迴避悲劇,也不迴避死亡,有一種傳統中國的自然和諧的韻味。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純淨自然的,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溺亡,儺送出走,爺爺去世,白塔倒塌,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但作者卻把那悲痛寫的淡而剋制,甚至讓人忘記作品裡隱伏著的極深的悲劇感。

在沈從文筆下,那些動人的嚮往與誤會不是為了使最終的終成眷屬更加甜蜜、難得,它們只是稍縱即逝的美麗幻象,就像才點燃的微弱火苗,在眼看要越來越炙熱的時刻,一陣風,只剩下往事,如煙。

沈從文總是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欠然,人生的底色,總是無法細看的。

如同他自己說的,一切都是善,一切都是高尚美好的希望,然而處處是不湊巧。

因之,不得不產生悲劇。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03

生命的悲劇不可避免,但生命本身卻很美,這本書正是告訴人們生命何以為美。

依稀還記得當初看完書的時候,對悲劇的結尾難以釋懷,執著於作者為什麼不能安排一個好結局?

然而越長大,經歷的越多,就越能品味那苦後的甘甜。

時過境遷,當再次去讀這個早已熟悉的故事,讀到最後的那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時,心底的那份慘然和惋惜尚在,卻多了幾許釋然,並不再過多地執著於因那些巧合誤會所導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屬的收場。

沈從文說:“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視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視了”。

若說以前這個故事讓我感到的是溫暖中透出淒寒,那麼如今我感受到的不僅是全篇無處不在的寂寞孤獨,還有其中幾許溫暖的色調,依舊昏黃,卻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04

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甚至到現今的作家,都深受西方文學的影響,不自覺就會夾帶一些拉美腔、翻譯腔的味道,用詞遣句架床疊屋,少了靈動,如茅盾、冰心、丁玲等,就連魯迅,有時也難免於此。

然而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古樸清透,充滿韻味,完全展現了漢字那種意味深遠,和煦內斂的味道,讀慣了漢譯西方小說的人讀《邊城》會感覺,這才是漢語,這才是漢語該有的樣子!

《邊城》是一部散文詩式的小說,語言精練充滿韻味,有著中國獨特的人文意境,讀之,意味悠然。

語錄文摘

1、很多人一旦分開也許會永遠都不再見面。

2、當一個女子在看天空的時候,她並不想尋找什麼。她只是寂寞。

3、痛徹心扉的愛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經以為的花好月圓愛情只是宿命擺下的一個局。

4、有些事情在劫難逃。

5、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

6、如果有過幸福。幸福只是瞬間的片斷,一小段一小段。

7、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8、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9、聰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10、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

11、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12、我的世界是寂靜無聲的,容納不下別人。

13、我們一直是在離別中,比如和愛的人,和傷害,甚至和時光.

14、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15、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