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不世天才

蘇軾是一個天才,應該算的上在他當時那個時代最傑出的文人了。

如果要在宋代評選最偉大的文學家,恐還不是歐陽修,而是一個叫蘇軾的晚輩,儘管歐陽修也很偉大,對宋朝文壇的影響也是深遠,但相對而說,其整體的文化貢獻是不如蘇軾。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評選最全能的才子,恐怕就不是唐朝的王維,儘管王維也是一個全才,書、畫、詩、音樣樣都很精通,但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就有那麼一個完人,無論是散文、詩、詞,還是書法、繪畫,樣樣都是當時的天下第一,這個人就非蘇軾莫屬了。

寶劍鋒從磨礪出

蘇軾出生在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的後代。其故居有一副對聯,上聯為:一門父子三詞客,下聯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聯的“三詞客”指的當便是蘇洵(蘇軾父親)、蘇軾蘇轍(蘇軾弟弟),而“四大家”說的就不是他們家了,而是指唐宋以來最傑出的四位散文家,他們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

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唐宋有八大文學家,在這八個人中,他們蘇家一家就佔了三席,你說厲害不厲害,真的太厲害了。不得不說,在中國文學史也是百年罕見的家族。蘇軾更不用說了千年難遇的天才。

蘇軾從小就聰慧過人,“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就是說,蘇軾很會讀書,聞古今成敗之事,一下子就能準確說出其中的扼要來,小小年紀便這麼聰明,相比我們小時候真是望塵不及。

有一天,其母程氏讀了《後漢書·範謗傳》,她大為感慨,深為範謗的捨生取義而感到欣慰。這時,在一旁的小蘇軾看到了,竟然說:“軾若為謗,母許之否乎?”孩兒如果也想做範謗一樣的人物,母親大人可答應否?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志向。讓我們這一代只知道遊戲、追星的人情可以堪。

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程氏當即就表示:“我兒如果真能成為範謗那樣的人物,那麼我又怎麼不能夠做範謗母親那樣的人呢?”真是一個開明的母親啊!其實一個是否能成才其父母其著很大重要,家長只知道玩遊戲、看電影、泡吧、不講禮貌滿口髒話、等等玩物尚志和沒有素質的行為哪能教出好孩子,如果每一個父母都如孟母三遷,何嘗沒有好孩子。

待到小蘇弱冠之時,也就是二十歲,他已經博覽經史子集了,已經非常博學了,下筆千言,言之成理,他尤其喜歡賈誼莊子等人的文章。賈誼,何許人也?西漢名士,才高氣短,善於寫政論性文章,如著名的《過秦論》;莊子自不必說,超脫神逸,物我兩忘,追求天人合一的超凡境界。可以說,蘇軾汲取各家之所長,養成了自己才高且灑脫詼諧的個性。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軾進京參加了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這場考試還鬧了一場烏龍的笑話。

這場考試中,歐陽修乃是主考官,他聽聞副主考梅堯臣先生髮現了一篇絕妙的文章,於是他也看了看,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真是好文章啊!於是便有意想把這位考生定為第一名。可歐陽修一時驚醒,這莫非是我那門生曾鞏所作?若把他定為了第一名,那別人豈不是要說我歐陽修徇私舞弊?這樣不好,還是把他定為第二名吧!就這樣,這位考生在瞬間就由狀元變成了榜眼,誒、可惜!

這份考卷哪裡是你的寶貝徒弟曾鞏所作啊!你歐陽修也太高看自己徒弟了吧!結果一揭開大名,原來是一個名叫“蘇軾”的舉子。其實,歐陽修的門生曾鞏在這次科考當中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不過好歹曾鞏也算是考上了,曾鞏是不是有些辜負他老師的期望了。

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歐陽修的一時“公正”,讓蘇軾名列第二,實在可惜,誒!後來蘇軾又參加了殿試,中乙科。自此,蘇軾在剛滿二十週歲時便高中了進士。

作為當年主考官歐陽修考生之一的蘇軾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歐陽修門下的弟子,去拜見恩師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於是,有一天,蘇軾就帶著自己的“拙作”去見歐陽修了。當時的歐陽修可是文壇泰斗,能夠得到他的讚譽,那完全就是一種至高的榮耀,可以使被贊之人很快名揚天下。

天才都很自信,蘇軾也不例外,他們尤其喜歡賣弄自己的學識和才華,蘇軾也是這個樣子。於是拿文章去拜見歐陽修,您老不是文壇泰斗嘛!看看我寫的文章,興許還可能跟你老有一比呢!當然,蘇軾絕沒有要與歐陽修一較高下的意思,這其中有尊敬,有請教,還有一絲傲氣在裡面,天才都有些傲氣。

歐陽修當然也是識才,他看了蘇軾的幾篇文章之後,便搖頭嘆息,感慨道:“哎呀!三十年之後,恐怕天下再也沒有人記得老夫以及老夫的文章了。”言外之意就是說,三十年之後,天下間的文士們都只知道他蘇軾了,都只誦閱他蘇軾的文章了。並且,歐陽修還對他多年的文友梅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我呀!是時候應該退出文壇了,以便讓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這也就是“出人頭地”這個成語的來歷了,天下又幾人識才,又如此心胸寬廣。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啊!

真正讓蘇軾名揚天下是這場考試;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朝廷舉行的制科考試,這次考試是皇帝親自出題,蘇軾奮筆疾書,不一會就完成了。仁宗皇帝一看,大加讚賞,破天荒地給了他一個第三等。大家不禁要問了,怎麼才第三等?怎麼不是第一等、第二等?要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些位置純屬擺設,而宋朝制科的第一等、第二等就是一個擺設,因此,這第三等就成了最高等級了。(根本就沒有一、二名啊!)

對於蘇軾的這一絕無僅有的光輝戰績,就連《宋史》上都由衷地發出了感慨:“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就是說,宋朝自建立以來,只有兩個人入了這第三等,就是吳育和蘇軾了。而且這個吳育還是個第三次等,比蘇軾的第三等還差了一個層次,蘇軾可以說宋朝科舉第一人啊!

對於這樣優秀的人才,仁宗皇帝自然也就要特殊對待了,蘇軾作為剛出道的學子,是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可朝廷竟給他安排了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一職。這是一個正八品的官職,按照蘇軾的資歷,只能給他派一個從九品下的不入流的芝麻小官,但蘇軾是天下的考試狀元,自然與其他人不一樣了。

三起三落的官場生涯


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一起:步入仕途。

1057年考中進士後,蘇軾被皇帝賞識封為陝西風翔府判官,從八品,幹了將近3年。就被召回朝廷,任他史館(國家圖書館)。神宗熙寧四年(1071),又被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後到密州任太守(1074)。後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蘇軾可以說的上是一帆風順,但是蘇軾馬上就要開始倒黴了。

一落:大難臨頭。

1079年,蘇軾被時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歷稱“烏臺詩案”,蘇軾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軾正是在這個時候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可能蘇軾依照自己的個性就事論事的討論新法中的問題,但是在當時王安石被群起圍攻的背景下,蘇軾當然被王安石認為是反對他變法的舊黨中人,於是讓人向皇帝告發蘇軾的過失,被貶黃州,所為不打勤,不打懶,就打不長眼。

《湖州謝表》,其中寫道“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其中,“不適時”、“新進”等字眼刺痛了變法派的神經。

表面上的原因是蘇軾作為文壇盟主,聲望比較高,在他身邊聚集了“蘇門四學士”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著名文人,變法派扳倒了蘇軾,就扳倒了一大半的反對派。

根本的原因是對蘇軾不世才華的嫉妒和恐懼。蘇軾每寫下一首譏諷變法的詩詞,都深深刺痛著變法派當權人物的心,他們當然想著將蘇軾除之而後快。

二起:東山再起。

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l0歲的哲宗繼位,皇太后攝政,盡廢王安石變法,史稱“元祜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沒錯就是砸缸的司馬光),也使蘇軾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可以說的上一升在升,幸福來的太突然,真是彼極泰來啊!

二落:知難而退。

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軾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軾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誒!看不慣,我還是走吧!

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在這次貶謫生涯中,蘇軾在杭州等地任職,也為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杭州“蘇堤”。此後我們的大文豪彷彿化身築堤狂魔,幾乎每到一地任職就要疏浚築堤,以至於有“東坡處處築蘇堤”的說法。此後他在安徽阜陽和廣東惠陽都築有蘇堤。

三起:再回朝廷。

元祐六年(1091年),執政的舊黨又把才名、影響都很大的蘇軾召回京師。你還算的上是我們的人你回來吧!蘇軾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後出任潁州、揚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

三落:一貶再貶。

這次召回京師的蘇軾依舊性格不改,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因此沒過多久他就被重新外放。更悲慘的是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他開始重新啟用新黨,帶有舊黨標籤的蘇軾被一貶再貶,甚至都被趕到了海南儋州。此後在宋徽宗登基後,雖然將蘇軾從海南調回大陸,但是依然沒有讓他進入中樞任職,繼續在各地任職,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朝廷大赦,蘇軾才再次召回京師,不過在回京路上六十五歲的蘇軾病故,最終也沒能回到汴梁,一代大才蘇軾就此結束一生。

蘇軾文風

不世文人;蘇軾偉大而曲折的一生。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雙兼。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一般

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於儒家之道、道家之道,而是融合就儒、釋、道三家大自然變化之道。所以蘇軾文章應像唯心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提倡藝術風格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統一文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

正是在這種獨特的文學思想指導下,蘇軾的散文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他廣泛地從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藝術精華,其中最重要的來源是莊子的豐富聯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風格、孟子和戰國縱橫家的雄放氣勢。蘇軾確實具有極高的表現力,在他筆下幾乎沒有不能表現的客觀事物或內心所思,真的好厲害!

蘇文的風格則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然、暢達。韓愈的古文依靠雄辯和佈局、蓄勢等手段來取得氣勢的雄偉,而蘇文卻依靠揮灑如意、思緒泉湧的方式達到了同樣的目的。蘇文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這就是宋文異於唐文的特徵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