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軒轅黃帝二三事

說:黃帝者,姓公孫,名曰軒轅。父少典氏,炎帝時諸侯之一,母名曰附寶,有蟜氏之女。帝生於河南省新鄭縣“軒轅之丘”,故名軒轅,長於姬水之畔,故又以姬為姓;其國在有熊(即新鄭),故又曰有熊氏。時炎帝榆岡闇弱,蚩尤逞強,篡位僭號,帝遂與蚩尤三戰於阪泉之野,制伏蚩尤,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而蚩尤不用帝命,威逼天下,帝與之九戰於涿鹿之野,擒殺蚩尤於冀州,名之曰絕轡之野。於是,諸侯鹹服,尊帝為天子,遂都於有熊。帝崩於河南陝州荊山之陽,葬於陝西之橋山。在位百年,壽一百十有一歲。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元妃嫘祖之子摯嗣位,是為少昊金天氏。

寶積堂主按:計軒轅氏之年壽,十一歲即天子位,信乎?!必有其一誤者。

重新認識軒轅黃帝二三事

軒轅黃帝

黃帝軒轅氏的功績

黃帝以雲紀官,立風后、力牧、太山、稽、常先、泰鴻為六相,倉頡、沮誦為史官,制六書,制陣法,立佔天官,作甲子,作蓋天及調歷,定算數,造律呂,作咸池之樂,作冕旒,正衣裳,作器用,作合宮,作貨幣,作《內經》,教民蠶,劃野分州,經土設井。於是,天下太平,風清氣正。屈軼生於庭,鳳凰巢於閣,麒麟遊於囿。

阪泉之戰

據傳,炎帝時代凡500餘年,至帝榆岡,闇弱無為,諸侯攜貳。時蚩尤“宇於少昊,以臨西方”,大權在握,兵強馬壯。見榆岡德不御眾,遂生覬覦之心,所謂“蚩尤產亂,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於濁鹿,興封禪,號炎帝”。逐帝而自立,篡位僭號,古已有之。

正因為蚩尤是篡位者,後世儒家不肯承認他是真龍天子,甚至醜化他、抹黑他。不管怎樣,彼時彼刻,蚩尤已成為炎帝。蚩尤不是榆岡,他野心勃勃,英勇善戰,按捺不住拓疆開土的衝動,於是遇到了同樣欲稱雄天下的軒轅,一場大戰、決戰在所難免。“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按“家天下”的觀念,蚩尤是天下共主,是天子,雖說是篡位,但還是“家事”,屬於家族內部矛盾,軒轅與蚩尤開戰,就意味著“犯上作亂”,退一步能算個“清君側”吧。因為,榆岡被蚩尤趕下臺後,降封於“潞”——“遜居於涿鹿(濁鹿)”,榆岡並不甘心,“乃說於黃帝”——“與諸侯委命於有熊氏”,行遊說聯合之計,榆岡與軒轅聯軍大敗蚩尤。遜位炎帝與黃帝聯手打敗執政炎帝蚩尤!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接受的,故太史公幽默地說:“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難為司馬遷了,為了維護黃帝的高大形象,不得不選擇性的記錄有利於黃帝的說詞,而那些抹黑黃帝的話就姑且忘之吧。因此,打個顛倒,只有把蚩尤搞成“叛逆”、“無道”之人,方才符合人們的一貫思想。而《大戴禮記·五帝德》可能較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孔子曰:黃帝,……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即炎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關鍵在於“三戰然後得行其志”,有人解釋說,三場大戰才戰勝了蚩尤,達到統治、攝政的目的;或釋“三”為“多”。

榆岡與軒轅聯軍打敗蚩尤後,榆岡的天子夢也就跟著破滅了,軒轅“攝政”——尊為黃帝(後世儒家按五行分類,居中者,有土德,曰黃)。《龍魚河圖》說:“制伏蚩尤,(黃)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管子•五行》說:“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為火師”,故知蚩尤戰敗後,被黃帝尊為天下“兵主”、“當時”、“火師”, “當時”、“火師”(掌司火星)者,天文曆法之類。二十二年之後,蚩尤又反了——涿鹿之戰。

重新認識軒轅黃帝二三事

蚩尤逐榆岡而為炎帝,在涿鹿之戰被軒轅擒殺

寶積堂主曰:涉及三個關鍵地名,略作說明,不一定確切。

羊水者,炎帝家族故地“常羊”(或作“尚羊”)之水,即姜水的古字。《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一說,蚩尤出生地在河南寶豐縣境的石河(養水、即羊水)一帶。又一說,“羊水”,指今山西省東南上黨境內羊頭山之水,傳說為蚩尤誕生地。

阪泉者,主要有河北中部的“直隸保定說”、河北南部的“鉅鹿說”、 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說”或其附近的“延慶說”,以及在江蘇徐州的“彭城說”等。以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認為阪泉、涿鹿,均系今河北涿郡,實際上是一個地方。

空桑者,魯西豫東地區,屬於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古兗州主要區域在今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以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等地。見於《山海經·東山經》:“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泯澤。”《路史》:“空桑者,兗滷也,其地廣絕。高陽氏所嘗居,皇甫謐所謂‘廣桑之野'者。”《荒史》:“空桑,兗地也,一曰‘廣桑'。”《春秋演孔圖》:“孔子母徵在,遊大澤之陂,睡,夢黑帝(遣)使請己已往夢交,語曰: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列子·天瑞篇》:“伊尹生乎空桑。”《逸周書·嘗麥解》潘振雲注曰:“赤帝,指神農九世孫帝榆罔也,居空桑。”《淮南子·本經訓》雲:“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闢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幹,萬民皆寧其性。”《路史》:“ (空桑)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則陳留矣。……乃若共工氏之振滔鴻水,以薄空桑,則為莘、陝之間。”《 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涿鹿之戰

“(黃)帝有天下二十有二年”(出自《黃帝玄女兵法》、《雲笈七籤》、《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軒轅黃帝傳》),“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史記·五帝本紀》)涿鹿之戰的故事細節,坊間流傳多種版本,諸君可上網瀏覽,不再贅述。只想陳述一下蚩尤之死的細節,或可以資噴飯。

重新認識軒轅黃帝二三事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十大經·正亂》部分文字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十大經·正亂》說:“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禽(擒)之。(剝)其□革以為幹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翦)其發而建之天□,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鞫(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酭(醢),使天下㗱之。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流)吾酭(醢),毋亂吾民,毋絕吾道。”這是肢解了,大卸八塊,並有所發明。噫!剝其皮製成箭靶射著玩,用他的頭髮製成旌旗,名之曰蚩尤旗,把他的胃塞滿東西製成圓球用來蹴鞠,剩下的骨肉製成肉醬讓人們吃掉——噁心,何其殘酷啊!割下他的頭高高的懸掛在木杆上,故《緯書集成·尚書編·尚書刑德放》說:“涿鹿者,竿人頭也,黃帝殺之涿鹿之野,身首異處,故別葬。”《解州全書》說:“《黃帝經序》:黃帝殺蚩尤,其血化為滷,今之解池是也。”故寶積堂主將“解州”之“解”疑為“肢解”之義。

正是因為黃帝有所顧慮,絕不讓蚩尤全屍而亡,肢解了蚩尤,身首異處,所以,蚩尤墓冢散佈多處,葬其首冢於壽張,葬其肩膂冢于山陽,葬其髀冢於鉅鹿。之後,又將蚩尤部族分散遷徙以滅其勢,如《抬遺記》說:“軒轅去蚩尤之兇,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

刑天爭神

最早記載刑天的是《山海經》,或作“形夭”,但不論是“刑天”還是“形夭”,肯定都不是其人的真實名稱,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與他的“頭”有關——無頭。《山海經·海外西經》說:“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 是說軒轅斬了刑天的頭,把他的頭顱埋葬在常羊之山,而刑天的屍身依舊屹立不倒,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口,手持干鏚,上下翻飛,左右揮舞,廝殺不已。

重新認識軒轅黃帝二三事

刑天畫像

重慶彭水一帶傳說,蚩尤兄弟九人:刑天、夸父、共工、風伯飛廉、雨師屏翳、冥神神荼、冥神鬱壘、魔星後卿、遁神銀靈子。而《龍魚河圖》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或七十二人)”,蚩尤被殺後,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憤怒的心,與軒轅進行決戰。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軒轅在統一天下的征戰中,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帝王世紀·自皇古至五帝》中說:“神農氏衰,蚩尤氏叛,不用帝命。黃帝於是修德撫民,……討蚩尤氏,禽之於涿鹿之野。諸侯有不服者,從而徵之,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群書治要》卷一一注引) ”蚩尤作為末代炎帝,被軒轅擒殺後,其臣下或弟兄們豈能善罷甘休!於是刑天、夸父、共工等人群起而戰,但最終皆以失敗而亡。《山海經》說:“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抬遺記》說:“昔黃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兇,並諸妖魅,填川滿谷,積血成淵,聚骨如嶽。”戰鬥之慘烈悲壯可見一斑。

陶淵明有詩讚曰:“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刑天雖然失敗,但是他永不妥協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文/趙海峰

參考書目:《史記》、《路史》、《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逸周書》、《山海經》、《龍魚河圖》、《管子》、《歸藏》、《緯書集成》、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春秋演孔圖》、《列子》、《左傳》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即刪。您的關注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