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說不完的歷史故事,道不清的愛恨情仇,猜不透的英雄人物,看不明的朝堂起浮,那些已知的未知透著無盡的誘惑,吸引了無數渴望的目光。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與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途徑可供人去了解歷史的真相,但被時間洪流洗刷得難尋其痕跡的過去,又怎是那麼容易能找到的呢?

因此,在雜亂的信息裡往往是假的多真的少,這對於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文化傳承的中國新生代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有人曾說“我們要在傳承中謀發展,在創新中呈特色”,為了強化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了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正確的歷史導向是不可或缺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家講壇》誕生了。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何為《百家講壇》

說一則故事,品一段人生,2001年7月9日中央電視臺第十套節目播出了一檔數十年未曾泯滅在時間裡的節目——《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顧名思義,講百家故事,說百味人生。其主要內容是通過講述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或者是一件文物來探索其中包含的意義,並通過主講人的娓娓道來引人深思。

《百家講壇》的主題選擇曾經非常豐富,可以說是上講天文,下說地理,古談故事,今聊軍事、金融。

但考慮到市場佔有率的和觀眾的接受度,節目組對《百家講壇》進行了改良,其內容在不斷的演變之後,確立了以講歷史上發生的事情為主要表現形式,輔以探索歷史故事背後展現的人生真諦。

沒有觀眾,沒有嘉賓,一個演播室,一張桌子,一個主講人,這就是《百家講壇》的基本班底,放到現在這可以說的上十分簡陋且毫無新意。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但又如劉禹錫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百家講壇》憑藉其獨特的立意和主講人豐富的歷史知識,輕鬆有趣的表現方式,硬生生的在眾多娛樂性的綜藝節目中殺出了一條血絡,備受關注。

而這一切都源於《百家講壇》製作組深厚的製作功底,和製作團隊學以致用的能力。

《百家講壇》最開始的節目內容非常枯燥,央視最先想要做的可能是一檔多方面、多層次的科普類節目,和市場上的其他科普類節目差距不大,還可能因為主講人的學識過於豐富而略顯枯燥。

從全方位的科普節目轉變為歷史性的科普節目,從深刻的研究知識到自然而然的聊故事,看似極小的改變,卻使這檔綜藝節目的命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改變,《百家講壇》誕生後的一段時間裡,它在歷史愛好者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這樣的盛況並沒有維繫多久,慢慢的,《百家講壇》跌下了神壇。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衰落的原因

長盛不衰,是每一檔節目都想得到的榮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方式的更迭,長盛不衰就是虛無縹緲的一場夢,不論夢有多長,總會在太陽昇起的時候甦醒,曾引領時代潮流,一代綜藝楷模的《快樂大本營》是如此,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百家講壇》亦是如此。

論《百家講壇》之衰落,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劉安在其《淮南子》中寫到“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後延伸成“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不追求名利,才能表現出自身的高雅情趣,心裡平靜沉著,才能有無限的未來。這句話用在《百家講壇》身上特別的適用,《百家講壇》本就是一檔立意高雅的節目,只是因為曲高和寡才使其節目形式變得詼諧幽默、通俗易懂的。

隨著《百家講壇》的聲名大噪,本來認真做節目,專心傳播知識的《百家講壇》對於名利突然執著起來,當然,也有人說不是《百家講壇》的立意變了,而是其製作團隊變了才使得觀眾覺得它變了味兒。

這一說法是真是假,筆者無法確定,唯一能夠肯定的是《百家講壇》已經不再是最初的《百家講壇》了。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也許是為了所謂的節目效果,正如現在很多綜藝節目傳出用剪輯來虛擬人設以吸引粉絲眼球一樣,《百家講壇》一邊肆意地誇大歷史,對歷史進行過度的解讀;一邊過於注重節目的趣味性,從而忽視了歷史本身的嚴謹性和真實性,這對一檔以歷史傳播為主要內容的節目來說是難以承受的衝擊。

也是因此,這檔節目在歷史愛好者心中的地位直線下降,一些歷史學家更是對其嗤之以鼻認為它違背了學術的原則,違背了這一檔節目創作的初心。

一檔節目失了本心就沒了靈魂,沒了靈魂就只剩下一副皮囊、一具軀體,行屍走肉一般的節目又怎能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呢?

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百家講壇》一步步走上巔峰耗費了多少人的心血,卻一著不慎忘了本心,才使其從雲端跌落,再難重登神壇。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用新說舊,貼近時代

《百家講壇》衰落的第二個原因是它的主講人,那就有人問了,是易中天、王立群、錢文忠他們的學識不夠好嗎?還是他們講得不有趣、不好聽?

其實都不是,《百家講壇》的主講人們都是國內知名大學的教授、副教授級別的人,除了專門研究歷史的人,還有誰能說自己比他們更瞭解那些知識;而且這門多年的教學生涯早已讓他們熟悉了講課,《百家講壇》不過只是讓他們換了一個地方講課,對他們實力的發揮起不了多少阻礙作用。

那為什麼呢?筆者認為是其看待事物的方向和對歷史故事的昇華比較陳舊,和現在一些流行的觀念不太符合。

而且《百家講壇》裡有很多相同的觀點、故事,對於這些觀點和故事觀眾看一次是興趣,看兩次是習慣,看三次、看四次也就厭倦了,人也如此,將近二十年的播出生涯,《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並不多,換來換去也就那幾個,觀眾都審美疲勞了

所以《百家講壇》急需尋找新面孔,新生代有實力的人不在少數,適合這個節目的也有不少,只是要看《百家講壇》的製作團隊思維是否已經固化,不懂得變通了。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擴充講題,順應愛好

《百家講壇》衰落的第三個原因,也是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那就是《百家講壇》的選題範圍太狹隘了,跟不上現在人們獲取知識的喜好,既然不需要看了也是浪費時間,這就造成了《百家講壇》收視率的直線下降。

最初,《百家講壇》是一檔包羅萬象的節目,因為節目的需要才改成了現在以歷史故事為主的形式,但世事在變化,觀眾的喜好也在變化,新的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老牌的綜藝節目既不想改變已經習慣了的模式,又想要在留住現有粉絲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粉絲,這可能嗎?

說一句異想天開也是可以的,《百家講壇》的選題本就不多,因為幾位主講擅長的朝代也就那幾個,能講得就更少了,而外界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能瞭解到的知識越來越多,喜好也多了起來。

如有的人喜歡近現代史,想看戰爭背後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國家崛起的征途;

有的人喜歡日本文學,想要了解東野圭吾、村上春樹作品背後的故事;

有的人喜歡詩詞歌賦,想從鑑賞中一步步走進作者的生活。

這些新的喜好是《百家講壇》從未涉及過的領域,《百家講壇》也無法吸引喜歡這些的人,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轉變喜好,如果不進行改變,《百家講壇》可能連原有的粉絲基礎都難以留住。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百家講壇

轉變傳播方式,緊跟潮流

《百家講壇》衰落的第四個原因是它的傳播方式太老了,至今,《百家講壇》也只在電視上和央視網上能看到,其他平臺根本就見不到它的身影,這是它非常大的一個弊端。

隨著短視頻的發展,人們已經習慣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獲取信息,很多傳統節目都順應潮流,在較火的短視頻平臺上都有推廣,也有一些博主會在短視頻平臺裡傳播傳統知識,如圍棋、象棋,也有人在上面講歷史知識。

大量競爭者的崛起,《百家講壇》還守著電視不放手,也不願意拓展新的領域的話,《百家講壇》的衰亡是必然的。

有句話說的是“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並不只是針對人,節目也是如此,不注入新的血液、不拓展新的渠道、不開闢新的方向、不學習新的技術,那它的結局就只有一個,被時代所淘汰。

《百家講壇》的現在何嘗不是其它節目的未來,沒有萬古長青的節目,不斷地學習只是為了活的更久罷了,被時間掩埋在歷史的洪流裡,是任何人、事、物都避不開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