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發展(7)丨取消鄉鎮工業考核指標靠生態賺錢,貴州赤水哪來的底氣?

從拒絕一家電鍍廠落戶,到取消鄉鎮工業考核指標,貴州省赤水市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周邊縣市的發展道路。

在貴州所有地區,赤水的森林覆蓋率最高,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超過53000個/cm3,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長期居全省第一。這裡的密林修竹、藍天白雲、明媚的陽光、清冽的空氣是工業城市觸不可及的奢侈品。2018年,貴州省赤水市成為生態環境部命名的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推動綠色發展(7)丨取消鄉鎮工業考核指標靠生態賺錢,貴州赤水哪來的底氣?

赤水的萬畝竹林。

盤算起赤水的“生態家底”,市委書記況順航底氣十足,“赤水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道路,不允許任何人褻瀆赤水的生態環境”,“取消對鄉鎮的工業考核指標,讓鄉鎮只考慮兩件事:生態保護和扶貧攻堅”,“如果把經濟指標的層層壓力轉嫁給鄉鎮,他們就會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

況順航說,幾年前赤水在選擇發展方式時曾經面臨糾結,鄉鎮幹部對上項目有強烈衝動,想引進電鍍產業和電池項目。不過,最終赤水市還是決定依託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把高汙染項目拒之門外。

如今,赤水的生態資源開始發揮經濟優勢。全市推進特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遊,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31324元和12303元,貧困發生率降至0.96%,成為貴州省首個“脫貧摘帽”的縣市。

赤水市用實踐為西部地區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道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朱建華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遴選授予“兩山”基地稱號,要求地區“兩山”轉化成效要顯著,轉化模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廣性。赤水模式很好地體現了“兩山”轉化,依託生態資源,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修通“產業路”

治好了市委書記的心病

據赤水市相關負責人介紹,1998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具體到赤水,實施的是退耕還竹。通過國家退耕還林、世界銀行貸款造林等工程,累計造竹80萬畝,竹林面積達132.8萬畝。

“1998年赤水的森林覆蓋率60%。退耕還竹到現在,赤水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3%。赤水優越的自然條件,讓這裡竹子野蠻生長”,但況順航坦言,他最怕的就是山上的竹林著火。

由於竹林非常茂密,以往人們在山下觀察到半山腰的火情時,甚至無法攜帶救火設備趕到起火點。而竹子燃燒又快,發生火災非常可怕。只能通過人工砍隔離帶阻止火勢蔓延。“最大的一起火災發生在2012年,燒了三天三夜,當時的願望就是希望有一條公路,因為公路可以讓救援人員快速到達火場,又能起到隔離帶的作用”。

“過去三年,赤水市修了4400公里路。”況順航說,“對於竹林,這是一條生態路,修路之前每年發生上百起森林火災。修路之後,4年沒有發生過火災”。

“這還是一條‘產業路’。” 況順航接著說,“這條路修通了,老百姓的東西一年能多賣幾個億。”

赤水市凱旋村黨支部書記陳相友對此感同身受,“沒有通公路的時候,山上的竹子運不下來,村民砍一天竹子只能賣100塊錢,沒人願意幹。有了公路以後,汽車可以開上山,一天一個人能運300塊錢的竹子,村民們都願意幹”。如今,凱旋村利用荒草地種植竹林2.9萬畝,年產竹原料2萬餘噸,年產值達到900餘萬。

2008年,貴州提出“交通優先發展”戰略,並於2015年成為西部第一個“縣縣通高速”的省份,2017年又成為西部首個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省份。從市區出發,赤水市還沿著赤水河修了30裡旅遊步道。

在凱旋村,還實現了鄉村公路“戶戶通”。4.5米寬的公路有90公里,陳相友的車可以開到每個村民的家門口。

推動綠色發展(7)丨取消鄉鎮工業考核指標靠生態賺錢,貴州赤水哪來的底氣?

在貴州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裡,一名工人正將成品紙分箱包裝。

嘗試以GEP代替GDP

取消鄉鎮工業考核指標

赤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餘家學告訴記者,赤水市正在探索建立可操作、可視化的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制度指標體系,實施主體與功能區定位相適應的差異化政績考評制度,嘗試以GEP代替GDP考核,以“綠起來”帶動“富起來”進而加快實現“強起來”,最終實現GDP和GEP兩個較快增長。

餘家學說,現在赤水取消了鄉鎮一級GDP、招商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的考核,採用市級財政“大包乾”的方式,統籌解決鄉鎮的財政問題。

赤水市委書記況順航告訴記者,幾年前鄉鎮幹部上項目的衝動很強,有的想引進電鍍產業,還有的希望投資太陽能和電池項目。他學化工出身,深知這些產業對環境的危害。最終,市裡研究決定將這些高汙染產業拒之門外。

近年來,赤水市關停高汙染、高能耗、高排放企業32家,涉及產值1.5億元。

為了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況順航告訴記者,赤水調整優化對鄉鎮的業績考核,取消鄉鎮工業考核指標,將工業企業集中到園區佈局發展,杜絕“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重點考核鄉鎮的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成效,避免鄉鎮亂上項目,破壞環境。制定環境保護負面清單,嚴格落實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制”,對發生重大環保事件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堅決落實一票否決、倒查追責。

那還要不要引進企業?況順航說,現在赤水市的產業引進,只考慮原材料加工工業和配套產業,對於其他產業特別慎重。

貴州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落戶,是赤水市產業引進的典型。

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雲義告訴記者,赤天化紙業的製漿項目是以竹材為原料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單條生產線。經過技術改造,現在每年產竹漿紙26萬噸。竹子自然生長很快,需要不斷採伐,發筍率才高。如果不加採伐,新的竹子長不出來。所以,漫山遍野的竹子就是一座座“金山”。赤水市有132萬畝竹林,其中適合造紙的有80萬畝雜竹。去年公司向赤水市的農民收購了108萬噸竹原料,支付的原料款有6億多元,赤水市有20萬人參與到這個產業過程中,人均增收2000多元。

王雲義稱,赤水河是長江上游重要的一級支流,赤天化紙業作為流域內的大型造紙企業,立項時非常慎重,經過了三次國務院會議,並且成為國內第一批循環經濟的試點企業。同時由於赤水河是國家珍稀魚類保護區,公司的實時數據需要直接傳到生態環境部。紙廠的各類排放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目前仍在進行技術改造進一步降低排放。

推動綠色發展(7)丨取消鄉鎮工業考核指標靠生態賺錢,貴州赤水哪來的底氣?

在轉石奇觀景區,亂石上種滿了金釵石斛。

利用當地資源脫貧致富

搞旅遊業建生態園讓老百姓富起來

“中國丹霞第一大瀑布”十丈洞大瀑布位於赤水河支流風溪河上游,圍繞大瀑布建設的赤水大瀑布風景區,是典型的農旅一體發展模式。大瀑布所在的黎明村成立聚財公司與赤水旅發公司一起開發景區。

黎明村黨支部書記王廷科告訴記者,2015年,黎明村依託赤水大瀑布景區發展旅遊產業,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在發展漂流項目“丹霞第一漂”,以5000元為一股,集資80多萬元,成立了旅遊公司。去年全村貧困戶、低保戶保底分紅5000元以上。

村民王鴻滔告訴記者,他原本在外打工,回村後做“觀光車駕駛員、護林員、計生員以及種竹子,現在在村裡有4份收入”,今年他預計收入6萬元。

赤水旅發公司副經理黃河告訴記者,在全市景區開發中規劃了6大經濟帶,附近村民的土特產甚至不需要外運,可以直接在景區售賣。全市的景區還提供了270個扶貧就業崗位。以大瀑布漂流項目為例,每年會拿出120萬給村裡進行補償。同時給村裡提供48個就業崗位,每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

在全市6大景區沿線的餐飲、客棧、旅遊加工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有1000個,帶動300戶1000名貧困戶創業,6000餘名貧困戶實現就業,年均收入2萬元。

在距赤水大瀑布風景區19公里的轉石奇觀景區,這裡有典型的丹霞地貌,亂石嶙峋。半山腰有一塊像船頭一樣的巨石,相傳它會自動旋轉因而得名“轉石奇觀”。貴州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景區,同時在亂石上種金釵石斛,建起了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石斛生態園。

石斛又稱“不死草”,生長在石頭縫隙裡,喜歡溫暖、潮溼環境,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石斛花花姿優雅,色彩鮮豔,氣味芳香,有很強的觀賞價值。石斛花和莖可以做茶,生長於赤水的金釵石斛品質最為上乘。

金釵石斛生長於亂石上,不佔用田地。赤水人用卡釘將石斛幼苗固定在亂石表面,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石斛就能成長,種植3年就能收穫,5年就能進入豐產期。

貴州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蘇紅梅告訴記者,公司建設的石斛生態園以每畝每年500元的價格租用農戶的地。石斛收穫時節,僱傭附近農戶採摘,每天有80元到120元的收益。2015年,對石斛基地進行改造,發展旅遊業。2600畝的景區內形成了以金釵石斛為主,丹霞地貌為輔的自然景觀,每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公司收益以旅遊門票、餐飲、石斛為主。每年每畝金釵石斛可產鮮條300多斤,整個園區每年產石斛花1000多斤。石斛鮮條市場價每斤40元到60元,幹條每克12元,幹石斛花每克16元。公司每年向周邊農戶收購石斛,統一銷售。

通過多年探索和努力,赤水人靠著石斛走出了一條“點石成金”的脫貧致富路。

旺隆鎮的袁圖會是桫欏保護區的農民,因生態保護需要她從核心區走出來落戶紅花村,由於沒有收入來源,她曾是村裡的貧困戶。

2006年,政府動員種植石斛,她貸12000元政府貼息貸款。經過十多年經營,現在她在山上有200畝種植區,山下有60個育苗大棚,每年銷售石斛花、莖和石斛盆景有70餘萬收入。

在農旅融合的實踐中,赤水市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或“專業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十百千萬”工程,即“種植10萬畝金釵石斛,培育100萬畝豐產竹林,出欄1000萬羽竹鄉烏骨雞,發展萬畝水產養殖”,以金釵石斛、竹子、烏骨雞、生態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為赤水特色農業主導產業。2018年,赤水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6.36億元,增長10.04%。其中生態產業的產值佔比為75%,高達四分之三。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朱建華告訴記者,遴選授予“兩山”基地稱號,要求地區“兩山”轉化成效要顯著,轉化模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廣性。赤水模式很好地體現了“兩山”轉化,依託生態資源,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赤水的GDP在貴州不是最高的,但它的發展模式能夠真正讓老百姓富裕起來。

來源:紅星新聞、生態環境部 記者:吳陽 範旭

新聞背景

生態文明示範建設

上世紀九十年代,原國家環保局(總局)在全國範圍廣泛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2000年以來,原環境保護部在生態示範區工作基礎上,推動開展以生態省、市、縣、鄉鎮、村、工業園區為抓手的生態建設示範區工作;2013年,經中央批准,“生態建設示範區”更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命名了兩批共9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2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初步形成了點面結合、多層次推進、東中西部有序佈局的建設體系。示範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編輯:葉雲輝

奉賢環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