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01

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加上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朝內外交困,清朝一些開明之士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

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以維護清朝的統治,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展洋務運動。

1867年,洋務大臣李鴻章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

鄧世昌前來報考,一語驚人。

1877年,鄧世昌送同學們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4年之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的凱旋。

在畢業會上,鄧世昌、劉步蟾與伊東右亨、東鄉平八郎的對話,為日後中日兩國海上交鋒埋下伏筆。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洋務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向光緒帝啟奏向英國定製鐵甲艦,得到了慈禧太后准奏。

與此同時,日本天皇號召朝野大臣捐出全年10%的俸祿,購得了清政府退訂的鐵甲艦"吉野號"。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劉步蟾、鄧世昌等"鎮遠號"、"致遠號"將士出訪日本,在日本遭遇長崎事件,兩國大戰一觸即發。

02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在黃海大東溝中日兩國海軍交戰,北洋水師將士們雖奮力拼殺,許多將士為之殉國,但終究未能取勝。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日本勝。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赴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馬關條約》使日本強大,其侵略野心膨脹。與此同時,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03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落在日本'松島號'上的那顆炮彈不是"臭彈",那失敗的也許就是日本,中國的歷史將要改寫。

中日甲午大海戰,北洋水師的將士們也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將士們都有誓死報國的決心。"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死得是何等壯烈。

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今日無非一死,但雖死而海軍的聲威永在!今天是我們報國的時候了

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從鄧世昌的話語裡,可以看出將士們的誓死決心,甲午大海戰的慘敗並非是輸於士氣。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中日甲午戰爭敗在哪?中日甲午戰爭敗就敗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內憂外困之際,慈禧太后還在為自己60大壽揮霍。本來軍費夠用的,結果軍費不足,那軍費都到哪裡去了,都去給慈禧拜壽用了。

清政府在1840年鴉片戰爭,就開始了賠款。國庫再充盈,也經不起這樣的賠款,往外扔錢。

反觀日本,為了籌錢買鐵甲艦,從天皇到各級官員都捐俸,才有了後來的"吉野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清政府的官員腐敗,都往自己的口袋裡撈銀子,不去想怎樣辦好工,當好差,為國家出點力,這是失敗的一大原因。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思想的落後,還在做狂妄自大的美夢,泱泱大國怎怕一彈丸小國。格局太小,沒有積極備戰,導致慘敗。

總之,不從根本上解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儘管北洋水師的將士們把最後一滴血都拼淨,也無法挽回敗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