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河出龍門之:

帝嚳暮雨

馮雙民

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滾滾黃河蜿蜒東流,帶著高原的颯颯寒風,裹挾著無盡的泥沙,躍過龍門奮力前行,把王者之氣傳承到了合陽,就留下了上古五帝之一帝嚳的遠古印記。

帝嚳(前2275—2176),號高辛氏,五帝之一。少昊之孫,黃帝之曾孫,堯的父親。系黃帝之後的第三位帝王。帝嚳作為上古五帝之一,登上歷史舞臺的方式自然也是有著非同常人的神話傳說。帝嚳的出生方式與伏羲出生時如同一轍,倆人的母親都是踩了巨人腳印有感而孕。我想,歷史上凡有大人物出場,都帶著各式各樣的彩色光環,其中最特別的出場方式應該就是“有感而孕”了。

帝嚳是很幸運的。作為當時少昊玄囂的孫子,幼年時就常伴在玄囂身邊,接受著言傳身教。帝嚳在玄囂身邊不僅學到了他的本領,受到玄囂的影響。

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而在帝嚳成長的過程中又幸運的遇到了第二個貴人,那就是華夏部落的首領顓頊。顓頊在帝嚳15歲的時候就把他接到自己身邊,一來效仿當年玄囂撫養自己的事情,教授帝嚳本領,二來慰藉自己對玄囂的思念之情。帝嚳用了幾年時間把顓頊的本領都學會了,顓頊見自己再無本領教他,並且帝嚳的年紀也不小了,需要獨自歷練,就把他分封到高辛,所以世人稱帝嚳為高辛氏。帝嚳一邊治理封地,一邊幫助顓頊管理整個部落,成長非常快。

後來,顓頊逐漸老去,感覺自己時日無多,開始思考繼承人的問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把自己的位子傳於帝嚳。等到顓頊逝世,已經30歲的帝嚳就正式成為華夏部落的首領。

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帝嚳與當年的顓頊相似,同樣是身兼兩家之長,並且顓頊在位時基本掃平了天下不安穩的因素,所以顓頊繼位以後部落非常平靜,幾乎沒有太大的波折。《資治通鑑·帝嚳》述曰:“帝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事敬之。”短短而不足百字,高度的概括和讚揚了帝嚳的德政思想、人格魅力和執政理念。古人評贊曰:“鬱郁和穆,人君之容;嶷嶷凝重,人君之德。”說帝嚳一舉一動,合乎時宜,吃穿住行,與百姓一切等同,一代明君,民心悅服,天下太平,日月增輝。

帝嚳成為華夏部落的首領之後,整個部落一片繁榮,周圍的部落知道華夏部落的強大和帝嚳的才能,或與之友好往來,或俯首稱臣。帝嚳見部落內定外安,就鼓勵人們勤事農桑,並且觀測星象變化,在《顓頊歷》的基礎上訂立四時,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其實,帝嚳在位的時候天下處於太平盛世的狀態,百姓過著平靜的生活,國家沒有紛爭。他在位75年,為堯舜治理天下,蕩平了紛爭,鞏固了疆域,立下了汗馬功勞,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根基,被天下人尊為開天闢地之人和華夏民族的奠基者。上自炎黃建立華夏民族,下至堯舜實現國家強盛,帝嚳應是承上啟下第一人。《通鑑》原文是這樣記述的:“帝嚳既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

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帝嚳逝世後,葬於黃河之濱的洽川莘野村西。《廣輿記》中記載:“帝嚳陵在郃陽”。《同州府續志》:“高辛氏陵在莘裡村”。帝嚳的陵墓前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親筆書寫的碑銘。清代每年由藩司撥付專款,以作春秋祭掃之用。

古洽川八景之一“嚳陵暮雨”也在這裡驚豔一時。古時候,此處建有樓閣亭臺。每逢清明前後,斜風吹拂,細雨如絲,輕輕地打在樓閣挑角的風鈴上,叮噹作響。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思幽懷古,況味悠然。1996年清明節,合陽縣人民政府恢復了中斷六十年的祭掃活動,且規模逐年擴大,規格逐年提高。每到清明,帝嚳陵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各種民間藝術爭奇鬥豔,各呈異彩,已經成為洽川及塬上附近各村群眾的盛大節日。陵前新立國務院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霍松林所題“帝嚳陵”石碑。

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如今,當我們走進洽川領略無限唯美的風光時,我想,許多人還是會先拜謁帝嚳陵的。或許是在晨曦中欣賞嚳陵,或者是在“暮雨”中穆然肅立。只有站在帝嚳陵前,我們的崇敬、感慨、誠服會油然而生,因為帝嚳在人們心中樹起的豐碑是浩氣長存的,是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驕傲的,更是中華民族砥礪奮進,經久不衰的振興之基。

延伸閱讀:

帝嚳暮雨,觸碰黃河岸畔的遠古印記

我們常說:我泱泱大國,華夏文明幾千年;我們是華夏後裔、炎黃子孫。

當你登上古老的長城,撫摸著歷經千年滄桑的城磚,遠眺雄偉壯闊的瑰麗山河,那種心底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否在吶喊:我們是華夏兒女。

可是,你真的知道:何為華?何為夏?何為華夏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你要正兒八經的說清楚,卻要破費一些唇舌,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組成。

在我國,不光“華夏”一詞,還有“中華”、“炎黃”、“漢”、“中國”等詞,都源遠流長,有很深的韻味,它們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是某個人的心血來潮,一下子就形成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一定要像搞科研那樣去弄清楚它們複雜的形成過程,但起碼要知道它們的基本含義。就像今天的歐洲,為什麼又叫“歐羅巴”一樣。

簡單來說,“華夏”是一個組合詞,“華”和“夏”兩個字在上古語裡面同意,兩個字基本可以通用,華人也就是夏人,華族也就是夏族,中華也可以叫做中夏,古籍裡面都是這樣混合稱呼的。如果非要把這兩個字作一個區分,那就是:“華”指文明程度高的人(群),“夏”指文明程度高的地區,它們和文明程度相對較低,位置相對較偏遠的“蠻、夷、戎、狄”相對應。

其實,“華夏”這個詞,就是上古時代佔據中原一帶的人對自己的稱呼。於是,我們心中熟悉的炎帝、黃帝,便浮現在了我們的腦海,因為他們是最早佔據中原一代的人,所以,我們又以“炎黃子孫”自居。但是,炎黃子孫是一個小概念,它主要是指以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子孫後代;而華夏民族是一個大概念,它除了指炎黃子孫,更是指後世無數佔據中原地區和融入中原文化的所有共同體。包括後來的“秦人”、“漢人”、“唐人”……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其中的“華夏”是指中原地區的民族,即後來的漢族。《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華,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禮儀之大”的意思。

——《河出龍門·民族根脈遠古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