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病後十二年

啥時候能去看看老父親?

2020年9月17日上午10點半,北京昌平佳蓮小區,魏敏正在廚房忙碌著,弟弟魏強剛從城裡過來,坐在姐姐家的沙發上,他倆商量著今天能否預約上(疫情發生後,醫院規定,探視病人需要提前預約)。

10公里外,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養老照料中心,住院部307房間,81歲的魏振林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滿管子,一動不動,輸液管往體內輸著某種藥液。房間相當安靜,同病房的病友,一隻手被系在床沿上,另一隻手從被子裡摸索出來,對著進入的人比劃著,嘴裡還在不清不楚地念叨。

因為“大腦萎縮”,通俗地講,也就是老年痴呆症,頑強的魏老爺子與病魔抗爭10餘年後,今年1月3日,全家決定將老人送入照料中心。

“道也不能走了,也不認識人了,只能臥床休息,我們覺得集中看護會更好一點,對照顧他的親人也是一種解脫。”魏強無奈地說,“這些年,姐姐主內,我主外,互相支持,幫助父親康復,照料他的日常生活起居。”

只認識姐弟倆

在魏敏看來,父親的老年痴呆症是從2008年“鼻子聞不到味”開始,然後是短時記憶沒了,接著一點一點惡化,慢慢不認識人,只認識自己的兒孫,到不知道飢飽,只能到點喂他,最後也沒辦法吞嚥,只能依靠“鼻飼”。

這些年,姐弟倆攜手走來,長年無微不至地照料老父親,讓左鄰右舍對此都肅然起敬。

年輕的魏振林可是一個好“把式”。1939年,魏振林出生於昌平區馬池口鎮辛店村,作為全村第一個中專生,他考入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專業是內燃機,畢業後留校任教,然後到過學生科、宿管科、保衛科任職,直到2000年退休。

魏振林一輩子都與學校有關,退休後的他也閒不住,被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返聘,一直幹到2006年。

在魏強眼裡,年輕時的父親有責任感,對生活有熱情,高大英俊,健壯,有活力,幽默有趣,那時的父親眼睛很有神,目光很和藹,父子倆經常在一起聊天。

“老父親病情嚴重後,他根本無法記住新認識的人,老朋友卻記得非常清楚,最初他每次打乒乓球,能夠打10多局,後來打到兩局就收攤了,他認為已經打夠10局了,誰到咱家待到5分鐘就轟人走,他親妹妹來了也不例外。”說起患病後的變化,魏強很傷感。

老父親卻認識自己的兒女,魏強一回家,老爺子就掙扎著去煮餃子,他怕他兒子餓著。

保姆換過10個

對父親病情來說,2015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魏敏也正好從北京手錶廠退休。

魏敏仍記得很清楚,2015年10月15日,她接到母親電話,說一大早,倆人結伴去廣場遛彎兒,“回來時,我走得快,你爸在後面走,進屋才發現你爸丟了。”

魏敏趕緊打個車過去,在家附近的一家房產中介門口,魏敏看到滿嘴是血的老父親,一堆帶血的餐巾紙,滿地狼藉,魏敏著急地問,誰幹的?旁人解釋說,馬路有一個井蓋凸出一塊,老爺子沒邁過去,摔了,路人扶起來了,好心的房產中介工作人員幫著擦拭,120來了,送醫院,發現嘴巴里面全磕了,最後縫了6針。

“怕走丟了,我們那時給老爺子身上做了一個牌,在老年證上寫上聯繫電話,掛在脖子上。”魏強說,“摔了以後,老爺子就離不開人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公園也得有人緊緊拽著。”

“鍛鍊走路得堅持。”愛好打籃球的魏強一直主張,運動才是最好的康復治療。

難堪的事情很尋常。有時候,魏敏扶著老父親上公園,半道上,父親屁股後面“像有個大饅頭”,一摸屁股,壞了,拉屎了!也不嫌丟人,在馬路上,魏敏必須馬上給父親處理,脫褲子,擦乾淨,換上尿不溼,常有路人投來異樣的眼神。“沒辦法講究,要不然,一會兒褲子裡全都得髒。”

“每次出去帶一個大書包,裡面有水、溼紙巾、毛巾等,非常辛苦,心裡很難受,一開始不適應,後來也就慢慢習慣了,公共場所也沒轍,要不然,弄在褲管裡更麻煩。”魏敏說。

魏敏回憶說,我母親是累死了,父親每次大便,都需要用開塞露,有時光大便就要清理一個小時。“那時,我母親還堅持不用保姆,自己帶,然後讓我幫著搭把手。”母親夜裡老睡不著覺,去醫院開了7天的點滴,打了6天,到第7天時,那天中午11點半,魏敏回自己家,臨走時母親還吩咐說帶點花生回來,下午2點魏敏再過去,父母都睡著了,母親睡在沙發上,魏敏以為她是累著了,還拿了件衣服給她蓋上,想讓她多睡一會兒,哪知母親是走了。

“我平時幫著買菜,拿藥,帶父親上午下午去公園,我媽小我爸兩歲,也是年紀大了。”魏敏說,她想起醫生曾經提醒過,護理人員累心累身,很容易累壞。

求醫問藥的次數很多,每次出門都不太容易。老兩口心疼兒子工作太累,堅持自己坐公共汽車。有一次,由於站名變更,倆老人坐車迷了路,打電話告訴魏強,魏強開著車,從德勝門往前門方向開,沿路一個站一個站找,終於在終點站附近找到了。從此,魏強再也不讓二位老人擠公交看病了。

母親走後,姐弟倆商量給父親找個保姆,家政公司找的不行,於是魏強經常跑昌平區水屯農貿市場,在那裡,有個勞務市場。找到稱職的保姆並不容易,有一天,魏強拉了一車男保姆,讓保姆來家面試,魏強有一個硬性要求,就是保姆能夠 “扶著老爺子走圈”,一天保證至少兩小時,讓老爺子常運動。有的保姆受不了,幹一段時間就走了,換一個再幹一陣子又走了,就這樣,保姆換了不下10個。

因為住在三樓,上下樓尤為困難,只要天氣允許,不論春夏秋季,為了老人能享受明媚的陽光,讓老人和鄰居們有交流,姐弟倆想盡一切辦法,攙扶老人下樓。下樓時,魏強在下面攙扶並移動老人的腳,魏敏就在後面攙扶,一步一個臺階,普通人幾十秒就能上下樓,姐弟倆往往要花上幾十分鐘。

孝道感人

魏強的工作也不輕鬆,他在北京一所學校任教,當班主任,一週有14節課,同時他還是民盟北京市朝陽區六支部主委,小兒子才11歲,每天上學還要接送。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有一個週末,魏強先給父親洗澡,老人不怎麼配合,然後再給自己兒子洗,兒子活蹦亂跳,高興得不行。在給兒子洗澡時,萬般滋味湧上心頭,魏強實在忍不住,抹了幾把眼淚。

“先給老的洗,再給小的洗,兩個世界,當時心情特別複雜,覺得生活特別不易。當時心情特別壓抑,想著老人活著太不容易,人都會有老的一天,給兒子洗的時候,又想到生命真是美好。”提起這段經歷,魏強對於人生有了許多感悟,許多事情,盡力就行,許多困難都是暫時的。

為了幫助父親鍛鍊思維,魏強想出過許多“妙招”。比如,帶著父親到家附近的昌平體育館,在籃球架邊上,搬個椅子,讓父親坐好,懇請父親幫自己記投籃個數,次數多了,工作人員都感動了,只要提是“魏老師朋友”,入館打球都不收錢。

為了幫助父親,魏強邀請父親的老朋友們上家玩,為了取悅父親的朋友,他節假日拎些水果串門拜訪,希望他們能夠常過來陪陪父親。

有一個夏天,魏強陪父親打球,鄰居老太太偷偷錄了下來,發在朋友圈,評語說,兒子陪老父親打,真是個孝順的孩子。

一個朋友的岳母患了同樣的病,兩年後就過世了,父親硬挺了這麼多年,魏強很欣慰,姐弟兩人的努力,父親的生命得以延長。

“這種孝道是一種傳承,父親從小就教我做一個善良的人,我父親本身就是一個大孝子,對我奶奶、姥姥都照顧得特別周到。”魏強說,“後來父親不會走道了,腿完全沒勁了,抱著都走不了,痰都不會自己吐了,只能完全臥床,只得送到養護中心,光一個月護理費就要6000多元。”

魏強說,為了給父親治病,姐弟倆跑了不少醫院,宣武醫院、東直門中醫院、中日友好醫院……能去的醫院差不多都走遍了。

多年看護,魏強成了老年護理專家,父親小便開始用尿壺,大半夜要經常起來,後來魏強買了根長管,牽到尿壺裡,半夜就不用起來了,為了幫助不能自主吞嚥的老父親,魏強開始用針管,後來又在網上買來鼻飼槍,把水果、核桃粉、酸奶等打糊注入,維持身體所需營養。

老父親還能挺多久?魏強不知道。但是,父親教會的孝道,他做到了。

(□ 《民生週刊》記者 張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