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父親,一個悲哀的兒子。
一句“不知道,我看讀書是沒用的。”道盡了一個貧困家庭渴望兒子通過讀書過上好日子卻被現實殘忍拒絕的無奈。
一個偶然的機會,導演李軍虎遇到了紀錄片《父親》的主角——韓培印
2002年,韓培印的兒子韓勝利成功考上西安某所大學;這一天是韓培印最驕傲最自豪的日子,在當時的村裡,出了個大學生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新聞,村民們紛紛誇讚韓培印教子有方,兒子有了大出息。
然而和所有的貧困學子的故事一樣,韓家面對著六七千的學費犯了愁,家裡僅有的四畝土地只能夠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富餘。
兒子也很懂事地告訴父親,要不然不上學了,出去打工掙錢。但韓培印堅信著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堅持讓兒子去西安上學。
於是韓培印變賣了家裡的牛,家裡的糧食,借遍親戚朋友,才勉強湊夠了兒子韓勝利的學費。
學費雖然湊夠了,但兒子上大學的生活費又讓韓培印犯了難。
於是韓培印決定,跟兒子一起去西安,做苦力為兒子賺生活費。
在當時西安,幹一個月苦力能夠賺五六百元,給兒子兩百生活費,給自己留一百五。
在韓培印看來,自己一個月生活只需要一百五十塊錢,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孩子兩百元是非常富餘了。
他告訴韓勝利:“資料不要不買,也不要買得過多;飯不要不吃,也不要吃得過好。”
這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這就是貧窮的無奈,也是可怕的現實。
更殘酷的是,韓勝利並不像故事裡那些貧困孩子那樣優秀。
他在大學學習並不算很好,成績也不像其他的同學那麼優異,最基本的四六級考試對他來說也頗有難度。
同時,他也是個很內向,很懂事的孩子。
在學校裡,他早餐一塊錢,午餐兩塊錢,每隔兩天才吃一次葷菜犒勞自己。
課餘時間,他總會在校園裡遊蕩,撿人家不要的瓶子,礦泉水瓶一毛錢,啤酒瓶則是兩毛錢,日積月累對他來說也是筆不小的財富。
在問及他為什麼不勤工儉學,韓勝利回答道:爸爸讓我安心讀書,不用去賺錢。
終於,一年又一年,父子倆總算熬到了畢業,在韓培印看來,兒子的畢業後一定是飛黃騰達,自己也能跟著享福了。
然而事實卻並不是如此,在招聘會上,韓勝利來來回回轉悠了兩個多小時,一句話也沒有說。
問他你知道自己出現了什麼問題嗎?他訕訕地說了一句:“可能是內向,不愛說話一點。”
在同班同學的眼裡,他本就不是一個合群的人。
不愛說話,特立獨行成為了他身上的標籤,他也逐漸地喪失了社交能力。
且把社交能力放到一邊,作為一名通訊專業的畢業生,他最致命的一點在於,他完全沒有使用過電腦與互聯網;這相當於一個學炒菜的完全不會用鍋鏟,原因在於他的父親認為電腦和網絡都是洪水猛獸,葬送了無數好學生的前途。但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遠離電腦和網絡也葬送了自己孩子的前途。
畢業之後,韓勝利對於職業規劃的迷茫也讓人痛心,他說600塊的工作找不到就找300塊的,300塊的工作找不到的話,不給錢也跟著幹,實在沒人要的話,我就去做保潔,去當保安。
記者問他,你大學畢業後就從事這些崗位,你的父親能夠接受嗎?他回答道:不能接受也得接受,他必須面對現實,因為現實就是這樣子。
大學畢業的韓勝利最後只能做一些沒讀過書都能做的工作,令人扼腕的同時也不禁令人深思,都說讀書改變命運,那麼為何大學畢業的韓勝利卻淪落成這般模樣?
其實韓培印作為一名父親偉大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葬送著自己孩子的未來,他閉塞的三觀與眼界時刻在對他的孩子產生著影響。
現實是否如韓勝利所說是這樣子的,我們不敢妄下定論,但錯誤的教育和錯誤的方向下開出的花朵,一定是經不起現實的風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