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詩仙”李白

中國的古人寫詩是用毛筆寫的。既然是說“詩仙”李白,那就先來看看他的毛筆字吧。

閒談“詩仙”李白

宋徽宗趙佶跋語評價道:“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這是宋徽宗對李白現存唯一傳世書法真跡——《上陽臺帖》的評語。

李白寫的《上陽臺帖》釋文是: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由於年代久遠,帖上有些字墨跡不現,但這個帖子又是世人知道的李白書法唯一真跡,我們將就瞭解瞭解吧。

宋徽宗心裡清楚“白以詩鳴”。而和李白同時代的賀知章推崇李白,溢美其為“謫仙”。宋代詩論家嚴羽撰《滄浪詩話》雲:“人言太白仙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詞耳。”明代楊慎的《升庵詩話》則說:“李白神於詩。”後世詩評家冠於李白的“仙”和“神”,因詩而得,遂使“詩仙”的雅號廣為流傳。

李白的詩被後世推崇備至。傳說他被取名李白也是因詩而來。七歲那年春天的一個傍晚,他的父親伴妻攜子漫步庭院,望著夕陽映襯下的綠樹繁花。李白的父親想試試兒子有無詩才,便隨口吟詩兩句:“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吟後他看看妻子,妻子沉思片刻接誦道:“火燒杏林紅霞落,”李白沒等母親示意,揮手指向李樹脫口而出:“李樹怒放一樹白。”事後,李白的父親細品閤家作的詩:李花潔白似雪,不正蘊含著書香門第的清雅淡薄嗎?而詩的首字又剛好是自家的姓。於是李白之名即出。

閒談“詩仙”李白

(圖為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從25歲起離鄉,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對社會生活有體驗。

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在接詔後他寫詩一首,題目是:南陵別兒童入京。詩最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來到長安,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他那自由慣了的性格難適應那裡的環境,要力士脫靴,貴妃捧墨,遭權貴讒毀、排擠,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

公元745年秋,李白從東魯(指山東任城,即今濟寧市)南遊越中(今浙江一帶),與東魯友人告別時寫了《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詩後有“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來向友人表明心性。

大約公元753年秋,李白作《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詩後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進一步點明自己的心跡。

閒談“詩仙”李白

代宗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論他的學問,一生雖不能風風光光,但會安然度過。然而現實使得他由一個滿懷豪情的青年變成一個厭棄黑暗、嚮往光明、蔑視權貴、渴望自由,理想難於實現,內心猛烈掙扎而一步步走向老年卻更加堅定信念趨於平靜的人。

當他接詔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只是一時的心情,一年多後,離開長安,他在東魯告訴友人:我是一個自由自在慣了的人,不願意做讓自己不開心的事。又過幾年後,他寫道:“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至此,李白心中那團熊熊燃燒的烈火慢慢的熄了下來。事實上,他也垂垂老矣!又經幾年,李白病死當塗縣(一說是李白去水中捉月而死)。

閒談“詩仙”李白

(圖為舉著杯子的李白)

李白像鏡子,照著後世。而後世卻又有著許許多多像李白這樣的人!

(2020年05月06號 晚上於租房)

附:參考書目

《中華書法大全集》 責任編輯 羅婭妮

《百科掌故詞典》 奮庸 主編

《學法大視野•語文》 責任編輯 張洵

《中學文言文譯註》 責任編輯 莊葳 鄭萬澤

《四庫全書精華大全集》責任編輯 段會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