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阿熊,我喜歡旅遊和讀書,去了很多景區,發現缺乏深度、有趣的講解,所以我發願,要在業餘時間在網上進行講解,我打算從四大石窟開始講起,目前已經講解完成了龍門石窟,這個專輯主要講敦煌的故事,您的收聽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幫助,這期節目我們講守護敦煌莫高窟的另外一對夫婦:孫儒僴和李其瓊。

“一頭黑髮時到敦煌,一頭白髮時,還在敦煌。這一輩子註定與敦煌分不開了……”

這一句話是孫儒僴、李其瓊回首往事,最好的總結。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1946年,孫儒僴從四川藝術專科學校建築專業畢業後,在重慶一家建築公司做設計工作,待遇相當優厚。可是一年後,成都友人發來一份電報,說敦煌藝術研究所要招聘工作人員,孫儒有些心動了但是也很猶豫,聽說那裡很苦啊。他匆忙返回成都老家,看望了母親,並去請教老師辜其一。

“敦煌有很多壁畫、雕塑和古建築,那裡有一個研究所,所長是知名畫家常書鴻,你去後可蒐集一些古建築材料,也可以學畫畫,但那裡太偏僻,可能比較艱苦,但也不要緊,工作兩三年就回來。”辜老師的一席話讓孫儒堅定了信心,他這似乎是帶著學藝的打算,帶著一種朦朧的憧憬他決定了遙遠的敦煌之行。 但是,孫儒並沒有想到,這一去便再也離不開敦煌,自己一生的命運都與莫高窟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他這樣回憶去敦煌的經過: “一路上,我們露宿荒村,滯留蘭州,受盡顛簸、勞累之苦。印象中,過了嘉峪關以後,出現了很多戈壁灘,幾乎寸草不生,越走越荒涼。公路在廣闊無垠的戈壁灘上向前延伸,筆直筆直一眼望不到頭,天是那麼的藍,連一絲雲彩也沒有,是完全的潔淨無瑕。”幾經輾轉,一個月零三天後,孫儒一行四人見到了三危山,看到了神聖的莫高窟。“當時很興奮。小車在顛簸的山間前進,在一塊地勢較高的路面上,我們遠遠望見了一小片綠林,山崖上有許多密密麻麻的小洞,那就是千佛洞。”

孫儒僴是第一位來敦煌工作的建築專業人才。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在他來了後,當時的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除了讓他蒐集敦煌的建築材料以外,開始大興土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一個陳列館就是由孫儒設計建造,這個陳列館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使用。

我們回首這一段歷史,總是感慨,機緣很重要,常書鴻扛起這杆大旗之後,好像是冥冥之中,有佛菩薩的加持,有中華民族血性的召喚,讓一批批有理想、身懷絕技的青年匯聚在這裡,守護偉大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最有價值的就是繽紛絢爛的壁畫,但洞窟意義分外重大:“壁畫塑像的載體是石窟,石窟一垮,什麼都沒了。”所以他和同事們窮盡心力,讓一方方石窟延年、屹立。

“你們現在根本無法想象當時生活的艱苦。莫高窟什麼都是土的,土炕、土桌子、土凳子、土櫃子,甚至連打乒乓球的案子,也是土做的。一天只吃兩頓飯,中午麵條,晚上饅頭,基本沒什麼蔬菜。”這對於來自天府之國的孫儒來說有些難受。“總也吃不到米飯,我就把饅頭放火上去烤了再吃,也算是解饞了。”

、。“莫高窟的冬天特別冷,最冷時零下20多攝氏度,屋子裡沒有火爐。早上起來鼻頭上都是一層霜,而屋裡盛有水的杯子、臉盆裡全結了厚厚的冰。” 放羊的蒙古大嫂也給了我一些羊毛,我請工人幫我紡成毛線,又請女同學教我織襪,我自己花了許多時間織成幾雙毛襪,用了些年。”

另外呢,他還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對象的問題,這荒無人煙之地,誰願意過來嫁給他呢?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孫儒僩原本有個女朋友,1950年下半年失去了聯繫,他當時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什麼音訊都沒有。於是呢,他就開始給給遠方的一位姑娘寫信,但是信的內容卻只是描繪敦煌藝術的雄奇和美麗,這位姑娘就是李其瓊。孫儒和李其瓊曾經是同學,在重慶時見過面。李其瓊學的是油畫,當時在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美術隊工作。兩人一直保持著書信聯繫,或許是孫儒信中的描述喚起了她對敦煌藝術的嚮往,1952年,李其瓊來到了敦煌,兩個星期後,同事們為她和孫儒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從此兩個人便在敦煌紮下了根。

哈哈,這個有點像騙婚的樣子哈!

孫儒僩跟李其瓊結婚以後,到1952年了,突然接到一封信,來自原來的女朋友。孫儒僩才知道她參加了抗美援朝去。那時抗美援朝從動員開始一直到秘密入朝,這個過程任何人都不能通信。

“這是個誤會,造成了我另外一個選擇。但現在想來,這個選擇應是比較好。因為李其瓊是學美術的,敦煌有適合的工作。而如果選擇那個女孩,她是學音樂的,在研究院根本沒出路,要麼我走,要麼她來,她來也沒事情做。所以後來選擇李其瓊,很正確。”孫儒僩說。似乎一切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他們確實吃了不少苦。莫高窟沒有醫院,生病也只能靠自己扛。1955年,李其瓊生第二個孩子,生不下來,院裡有輛舊車,發動不起來,靠男職工推,總算髮動了,到敦煌城裡請來醫生、護士,此時已過去數小時,總算未出大事。而另一位姓竇的同事,就是自己給妻子接生的。

他們那個時代處於風起雲湧的大變革時代,當時的年輕人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和自己命運的抉擇真的很令人動容!我們這個時代,整體上來說,屬於一個庸俗的小時代,大家都為了個人的衣食住行,蠅營狗苟,為了衣食住行而勞累不堪,不知不覺就荒唐了一生。

想起來也是一種可悲啊!

有一本書叫《美麗新世界》裡面講到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給他們定義什麼是幸福,然後讓他們去追逐這些所謂的幸福,不知不覺中,就被奴役起來而且自己還意識不到,這是最高明的方法。

我們捫心自問,你孜孜追求的這些東西,真的給你帶來了幸福了嗎,我說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幸福。

有點跑題了哈哈,但是這個問題大家真的應該認真思考下。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孫儒和李其瓊雖然物質的匱乏和生活的艱苦,那時候,孫儒等人做的最多的工作是清沙。過去一到颳風,沙就在洞子跟前像水一樣地往下流,一天時間就可以流下好大好大的一堆沙,幾年中間都是除沙。但這些工作現在看很簡單,當時沒有機械運輸工具,每天都靠幾十個牛車到莫高窟拉沙。後來,他們逐步開始開展一些規模較小的修繕工作,修建棧道、修建走廊、修建臺階等。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石窟加固。奮鬥基於對對象的理解認識,只有看到它的價值,才情願為之付出。”孫儒僩說,在光耀千秋的敦煌藝術面前,自己非常渺小。

孫先生這種表達不是出於謙虛,而是他內心的真實聲音。

很多人小有成就,就狂妄的不得了,但是您站在敦煌哪裡,千年的歷史面前,你我就是如同一粒塵沙般渺小,還有什麼值得狂妄的呢?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孫儒僩回憶過說:“當時我在一個石窟前室臨摹窟簷彩畫,工作時間長了,在絕對安靜中,甚至有一種忘我的感覺。但往往這種狀態又非常容易被身邊之物打擾。例如背後巨大的金剛力士,臨摹不小心雙目對碰,不免大吃一驚。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假想如果他的胳膊往前伸出,他的拳頭就能打到我的身上,或許這也是解乏的一種方式。那時候一聯想到這些,整個人都精神起來,便又繼續開始畫。”

其實這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啊,佛教講過修行的六種方式:忍辱、佈施、禪定、精進、持戒、般若,這種就是禪定啊。

李其瓊先生也是這樣,結婚沒多久,李其瓊就鑽進了“洞子”,開始臨摹,還曾經因為冬天點著爐子烤顏料,差點在“洞子”裡煤氣中毒。“洞子裡光線很差,有光線能照到的洞子,我們就儘量不點油燈、蠟燭,畢竟對壁畫不好。我們總追著陽光畫,光照不到的地方就用鏡子反射,那時候買不起那麼大的鏡子,還用過白紙來反光……”。李其瓊本來學油畫,臨摹壁畫並不是她的專長,所以她首先要學會線描這種中國畫的技法。經過前輩們的指點和反覆臨摹、研究,李其瓊不僅完整地掌握了線描的技法,而且運用得純熟、藝術。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我看過一副她臨摹畫作時候的工作照,那種神態的祥和和目光的深邃,似乎身心已經融合到壁畫之中,唐代人物畫富有神韻,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態,都令人感到不可稍做更改;那是線條和色彩的旋律,一根根線條,只要有一處疏忽,全畫的精神就受影響。

李其瓊老師的臨摹沒有絲毫板刻之病,自然流出的線條,真實地傳達出古代繪畫的精神,色彩看似隨意敷成, 實際與壁畫原作完全一致。由此可知古代壁畫的臨摹,如果沒有足夠的功底,就不能表達其神韻。

所以通過這種方式臨摹出的作品,就是靈魂的,似乎有一種佛菩薩的加持感,看了之後內心會有一種深深的觸動。

1957年的反右鬥爭和文化大革命使他們不得不停止了在敦煌的工作,這段時間長達25年。直到1982年,兩人的工作才又恢復了正常。當時,他們已經57歲。“讓更多的人們能夠看到敦煌的美和偉大”,李其瓊這樣總結和她一樣在敦煌臨摹的畫家們的願望。在敦煌工作的41年裡,李其瓊完成了120多平方米的臨摹作品。目前,除敦煌學家段文傑以外,她仍是敦煌臨摹作品最多的畫家。

1989年,在一次對外交流中。外方懇請敦煌研究院創作兩幅敦煌題材的作品。由於要加入創作元素不需要臨摹。受委託執筆這項任務的李其瓊先生選擇在單位工作室來完成畫作,孫毅華說她全程觀看了母親創作。這幅名為《菩薩行》的作品,是對石窟中各個時代的菩薩頭像進行的融合,在那個時候其實母親不看壁畫,那一位位菩薩的形象已全部存入了她的腦海。這是母親工作三十多年的藝術沉澱,那時創作中的母親是那樣從容美麗。

大家一定要去網上搜索下這幅畫感受下!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今天的節目快要結束了,分享一個故事,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也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有一次,敦煌的一個工作人員去那裡考察,看到當地管理部門也有人在洞窟裡臨摹壁畫,讓我感到很詫異的是,那位畫家是用西方油畫的方法臨摹壁畫。於是我問他:“古代印度的畫家會採用這樣的方法畫壁畫嗎?”他搖了搖頭。我說:“那你為什麼不用你們自己傳統的方法臨摹,而要用歐洲人的方法臨摹呢?”他說:“那是古人的畫法,現代人不會。”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明為何會幾千年,雖然無數次遭受亡國滅種的威脅,但是始終會一直連綿不絕,延續至今。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孫儒僴、李其瓊這樣的仁人志士,肯當民族的脊樑,奉獻自己的生命,在歷史的劫灰中,重燃中華文明的燈火,代代相傳下去。

“讓更多人能看到敦煌的美和偉大”這就是他們的追求!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的故事


阿熊也是受他們的精神感召,發願做這個解說的事情,將我知道的敦煌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希望後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

最後,我們用孫儒僩先生的一首詞,結束這期節目,這首詞寫作於李其瓊去世後,孫先生回首這一生和妻子、和莫高窟的緣分,這樣寫道:

“當年萬里苦追求、跋涉赴沙州、宕泉坎坷尋夢、石窟任周遊、事未就、鬢已秋、淚難流、此生將了、心在莫高、身老蘭州”

Ps:阿熊想做現代版徐霞客,對一些文物古蹟進行深度解說,分享給大家,喜歡聽音頻的,可以搜索喜馬拉雅:天命行者1992,微博:行吟天下1992 公眾號: 5A景區深度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