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闰月,原宋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最重要的支持者—蔡确,收到了朝廷降下的懿旨,削夺官职,一路从当朝宰相被贬任陈州,又于次年转任安州,邓州。不曾想其为解苦闷所写下的《游车盖亭》一诗被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抓到把柄,诬其叛国,蔡确再度追贬英州。与此同时,因该诗牵连,当年支持变法的新党如、等皆经历了旧党毁灭性打击和迫害,牵连之广可谓空前,蔡确为此更是活活被气死在驿站,年仅56岁,史称:"

车盖亭诗案"。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看着自己族兄兼恩人蔡确活活被旧党气死,此时朝中有个人暗暗发誓,待自己夺权之日,一定要为新党报仇,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蔡京。8年之后,蔡京位极人臣,他将当年迫害新党的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秦观等旧党人通通列为奸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史称:元祐党籍碑

只要熟悉北宋历史的人都知道贯穿整个北宋朝政的新旧党争,可以说它完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许多人认为新旧党争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大臣,但正如上文我们所说"因"—"车盖亭诗案",始作俑者实际上是当朝高太后,在她的运作下哲宗朝新党遭到了旧党残酷镇压,这才有后来的"果"—"元祐党籍碑",甚至最后导致北宋灭亡。那这"因果"之间,北宋太后们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虽然北宋为了防止重演唐朝后宫乱政的悲剧,谓:"唐氏政衰,或母后专制,或妃主擅朝,树恩私党"(《宋史》卷295《尹洙传》),以致于北宋"女子之防尤严"(《玉海》卷130《官制·戚里》甚至用"祖宗之法"去约束,可众所周知的是实际效果并不怎么样。这第一位登上北宋"垂帘听政'的太后就是宋真宗的皇后,也就是仁宗朝的刘太后

根据《宋史》记载,早在真宗朝时期,由于真宗晚年多病就已经"事多决于后",等到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之时,为了保证赵宋政权的顺利过渡,当年的刘皇后,此时的刘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后妃传》载:

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刘太后掌权之后,表现出了极深的保守观念,她先是重用旧党,接着又在乾兴元年(1022年)宣布废除陕西的"青苗钱",乃至刘太后死后,变法派范仲淹向亲政的仁宗吐槽:

因循不革,敝坏日甚。

以表达对刘太后守旧的不满,只是范仲淹万万不会想到,太后插手新旧党争这才刚刚开始。公元1067年,即位仅四年却都活在曹皇后阴影下的宋英宗赵曙病情加重去世,其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继位之时已经19岁,故而次年改名熙宁,开始亲政。按理来说,神宗已经亲政,自然就没有后宫什么事,可这却有了变故。原来神宗的亲生母亲高太后是曹太皇太后的亲外甥女,曹太皇太后自神宗幼年时就对其极其溺爱,《宋史》载:

待上慈爱天至,上御朝退稍晚,后必自至屏扆候之,或自持饮食以食上,始终十年余年,外庭无由备知。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相对于平时后宫的尔虞我诈,由于是至亲,曹氏对待神宗自是没有二心,而作为晚辈,神宗当然也是极其孝顺。如宋朝宫闱制度严格规定外戚不能进后宫,但是为了安慰年高多病的曹氏,神宗特许其弟弟曹佾可以入宫探望曹氏,神宗"至孝爱于慈圣之情至矣",可谓路人皆知

所以相对于刘太后的直接听政,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影响神宗,左右新旧党争的法宝就是"

",没错,就是哭。例如神宗亲政后,启动熙宁变法,神宗就忧虑的对王安石说 "两宫乃至泣下,忧京师乱起"来表达对自己支持王安石的不满。后来郑侠上《流民图》,两宫太后听闻之后又哭着对宋神宗说"安石乱天下,议裁损之"。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前文提及到熙宁时期曹氏已经年高多病,所以曹氏和生母高氏一哭,对于神宗来说他固然可以压下满堂非议,但是对这二人的感情却不得不照顾,也正是在此背景下,

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贬知江宁府,神宗朝的元丰改制最后也变得七零八落

不过神宗毕竟自身有魄力,曹氏和高氏亦未直接听政,故而太后党对新旧变法的影响仅针对新党魁首王安石一人,并未牵连太多。而随着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年仅9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正式开始垂帘听政,新党开始遭受历史上最大毁灭性打击,史称"元祐更化",还有文章开头我们所说的"车盖亭诗案"。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毋庸置疑,高太后的政治手腕即使摆在整个历史中也是排的上号的,《后妃传》说她"圣性严毅,人不敢犯",面对神宗朝遗留下来满朝皆是新党的局面,特别是宰相蔡确、章惇、韩缜皆是变法新党。高太后明白凭借自己一己之力,断不能对抗,于是元丰八年三月高氏遣亲信找到司马光,谓:

公事历累朝,忠亮显著,毋惜奏章,赞予不逮。

可以说高太后这是给了司马光莫大的权限,随后司马光被重用成为旧党魁首,吕公著、苏轼,文彦博、程颐等旧党大臣相继被复用,进入北宋朝政中心,形成和旧党直接对抗的局面。次月高太后绕过两府决议,直接下旨废除"京东路养马"等新法,重启部分旧法。并宣旨三圣:

先帝所立志法,民间不以为便,当徇至公,岂不可改。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这几近是直接宣布神宗朝的新法在哲宗朝行不通,而司马光接到高太后的旨意之后将新法一刀切全部废除,全面恢复旧法,高太后也一应接纳。其中如"免役法"在神宗朝已经实行十余年,不如青苗法一样争议巨大,免疫法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然司马光依旧一刀切除,恢复"差役法"。这样的做法甚至连资深的旧党苏轼都看不下去,他认为"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

"是极为不妥。

旧党的做法当然引起了新党的不满,章惇直接跑到高太后帘前跟司马光大吵了一架,结果高太后直接用"怒其无礼"为借口,将章惇免职,贬汝州。之后,在高太后的运作下,旧党魁首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被称为"三贤";新党魁首蔡确、章惇、韩缜被打压为"三奸",旧党甚至将新党名单张榜公式天下。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有道是两党相争,互有争议实属正常,新党在污蔑旧党方面,当年"乌台诗案"所牵累旧党大臣亦不过是苏轼一人耳。但是随着蔡确的"车盖亭诗案"爆发,旧党将新党一网打尽,几近赶尽杀绝,甚至连蔡确在被贬路上去世,高太后不过留下"元丰之末,确自谓有定策大功,妄扇事端……只为此人于社稷不利"盖棺定论。

经历了"元祐更化",新党和旧党除了政见上的不合以外,更是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其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等到徽宗上位,支持旧党的向太后去世之后,徽宗亲自再次启用新党。新党魁首蔡京上位,并在崇宁年间几近重演了"元祐更化",把元祐年旧党怎么对付新党的招数全部还给了旧党,更是刻下《元祐党碑》来回应当年旧党为新党列名的榜单。只是这次新旧党争,上天再没有给北宋机会,最终二王北狩,北宋灭亡。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封建王朝历代,政见不合和是常有的事,但如北宋新旧党争互相打压如此严重,延续如此之久却实属罕见。公允来说,北宋十帝,除了四年重病的英宗和最后赶鸭子上架的宋钦宗赵桓,其余在政事上颇多支持新党,这是因为皇帝有变革除旧,建立功勋之心。然而由于子嗣问题,北宋帝位衔接多是幼帝,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只得太后垂帘听政过渡,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或者说是一个意外。

然而这个意外对北宋朝政来说却实实在在是致命的,这里实际上并不是说太后党亦或是旧党就是故意要亡北宋,毕竟旧党魁首司马光是历史贤名,刘、曹、高、向等太后亦颇为贤名,只是新旧两党因理念差距,祖宗之法产生争议,又有谁不想国家好呢

北宋太后听政和新旧党争,为何名相贤后,会成为靖康耻祸首

可惜的是,只因意见不合就要至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甚至非要强行整死对方,最终无限扩大了党争对国家造成的破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