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四大宗派,你属于哪派?

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恰逢世界“宅家日”,很多人都公开表示,正好趁这段时间在家好好读书。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读书日风暴席卷了每个人的视网膜,然而,“世界读书日”到底是做什么的,读书何为?如何读书?读何种书?读书,与我们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却很少反思。

家里有很多藏书、买了很多书,就可以在朋友圈晒自己读书的照片了吗?

读书四大宗派,你属于哪派?

世界读书日or世界卖书日?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其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可以看出来,既然始于国际出版商协会,那么,这个活动,就的确有着浓浓的商业基因,也因此,让我们每一年的这天都深深地体会到“世界卖书日”的内核。

几乎多数所谓“世界读书日活动”都在推销书,所有的买书人都归为读书人,然而,几百年前袁枚就说过: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书是如何变味儿的?

从小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要好好读书。

父母最喜欢我做的也是看书,只要看书,就可以不用做家务,甚至还能比弟弟得到更多的好吃的。那时的书是真好看,第一次看到《安徒生童话》时,为了能认更多字,我开始自己学习查字典。第一次看到《啼笑姻缘》开始学习研究人情事故,第一次看到《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我开始上课溜号,被老师没收请家长......

(1)人性的内心需求让书变味

我读到的第一本开始变味的书,应该是琼瑶的《我是一片云》,从此,我的情趣开始被迎合我的作家所操纵。现在反思起来,那真不是作家的错,毕竟是我内心有这种需求,被作家准确地捕捉到了,就像现在网文中的“咪蒙体”和“青年大院体”,都是先有需求后有文章的。

(2)工业文明让书变味

而更加变味的是书的错字、病句以及太多雷同的内容,书,为什么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神圣了?真的是自己的常识增加的缘故吗?

可为什么小时候,总觉得特别有学问的教授才写书,可现在,连“白云大妈”都能出一本书叫《月子》了。

读书四大宗派,你属于哪派?

那天,和一位出版界老师聊起来才明白,他说,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互联网是把这种工业产品更大批量低成本地复制输出了。

机器印刷、电脑打字,还让复制黏贴更方便了,于是,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了很多内容、质量低劣的书,而出版商为了能更多增加销量,会不惜生产大量毫无价值的畅销书,书才变味了。

(3)商业文明让书变味

但是,工业文明让书变味的同时,依然有那么多优质的书,为什么我们遇不到?这就全拜商业文明所赐了。

因为商业对于图书市场的操控,泥沙俱下的图书世界里,包装畅销书、炒作劣质书......这些年买到了太多让我们再也不想看到的书,于是,我们发现,宣传的图书不可信,图书排行榜上不可信,名人推荐的图书不可信......

最终,我们无法遇到优质图书,就会越来越远离图书世界,于是会遇到更多的劣质图书,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遇到好书的机率越来越小。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不爱读书的?

如果玩真心话大冒险的话,那么,这个问题,我会这样回答:从可以自主选择读书或者不读书开始,我就不爱读书了。

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很多年来,我误会了“读书”。小时候,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那时更想看小说。

长大后,读书开始功利。

功利性读书第一阶段,是读书为了考试,也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们一直以为,学习必修的内容是算读书,而那种应试教育下的读书,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生理上的恐惧,所以,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很多年没有再碰过书。

功利性读书的第二阶段,是读书为了学理论或方法,也就是想寻求读书的原始目的——长见识、学习,与智者对话。

严格说,第二阶段的功利性读书也没有太多问题,但是,成年后我们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哪有精力去找合适的书、再去读书学习,然后还要去实践验证?不如直接去做。

读书的几种境界

那天和一位朋友聊起来,忽然发现,在科技媒体圈里,这些年认真读书的朋友都发展得不错,而没有认真读书,或者拒绝畅销书、拒绝商业化包装的书,却让我自己失去了几次和风口一起发展的机会。

比如,凯文·凯利的《失控》这本书,1990年开始写,1994年出版,2010年中文版出版,被炒得火热时,我并没有认真看过,而且,暗自觉得这种未来预测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信度,但是,今天再看这本书,几乎准确地预测到了今天所有的新科技发展方向。

根据《疯传》理论,《失控》曾一度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就是社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个体,在获取认同感与联系感之前对于自身知识储备的消耗),而我因为没有认真阅读,就不具有这种“社交货币”,于是也就无法在这个圈子里社交,以至那些年差点被抛在圈外。

在我看来,读书至少有四大宗派:

(1)净宗:只为解决当下问题,比如遇到不知道怎么背单词、怎么准备公司演讲,只需要要相应书名的工具书即可,比如《自控力》《影响力》《高难度谈话》《时间管理课》等;

(2)密宗:想了解明天会变成什么样,几位著名的未来学家的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同时,在做自己的读书笔记时,会涉及到自己如何应对明天,这种“下棋看5步”的人生习惯,会让你成功得更从容。比如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失控》等;

(3)禅宗:深到哲学理论的书,浅到某个行业和领域的规律、发展路径研究等,都可以让人学会一种思维方式,改变自己不成熟的思维定式。比如《哲学的故事》、《人性论》《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等。

(4)显宗:以了知新知识为目的,甚至包括名人传记。比如《稀缺》《助推》《分享时代》《整合》等。

正如佛法的目的是求“觉悟”,读书的目的也是求“觉悟”,可是在求达到“觉悟”的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许多途径,也可说是求达目的的方法和历程,这四大读书宗派,无论从哪个宗派入门都可以最终达到进入读书世界的目的,让读书提升自己的心灵高度或者解决当下的困扰,都是值得投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