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杜甫用三首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時期。他的詩被後人成為“詩史”,不僅記錄了一個時期的歷史,更是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

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杜甫用三首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01.年少輕狂的豪情壯志

杜甫的青年時代是在盛唐度過的。736年,年輕的杜甫到洛陽應進士,落第後開始北遊齊魯的漫遊之路。這一段“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也留下了詩篇為證,見證了青年杜甫的豪情壯志。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在遠處看到泰山時,簡直驚呆了。它是如此高大,矗立在齊魯大地之間,滿目的青翠色,如同正處在青年時期的杜甫。當杜甫繼續走進,來到泰山腳下,他看到了神奇秀麗的泰山,彷彿大自然對它也是偏愛。泰山到底有多高?山的一半是明亮,一半是昏暗,這也是大自然的魅力啊!


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杜甫用三首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杜甫繼續細細地欣賞泰山美景。看著層層白雲,自己的心胸也被激盪。張大眼睛看飛鳥回巢,美景不勝收。此情此景,如何不讓青年的心飛揚?一定要攀登到最高峰,到時候,看到其他的山都會變小。

這是青年杜甫發出的壯志豪情,要不怕困難,勇攀高峰,要有一番抱負,要“修身齊家平天下”!

杜甫有這樣的想法,和他的家庭有關係。他的爺爺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傳統的家庭文化薰陶著他,要忠君,要仁民愛物。

此後,杜甫還去長安應進士,可還是落第而歸。杜甫處處求職碰壁,難免心灰意冷。可是,更糟糕的事出現了,安史之亂把杜甫的生活全部打亂了。

02.中年困局,愛國還是愛家?

在安史之亂前夕,杜甫去奉先探家。因安祿山造反,被迫帶家人北上避難,安家於鄜州。在得知肅宗即位的消息後,杜甫聞訊後去投奔。結果被叛軍所俘,被困長安。


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杜甫用三首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杜甫此時的心啊,被掰成了幾瓣?他擔心遠在鄜州的妻子兒女,更擔心朝廷的命運?在第二年春天,身處長安的杜甫目睹了長安的蕭條零落的景象,寫下了《春望》這首詩。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天是多麼讓人嚮往,多麼生機勃勃!但是,這個春天,被困長安的杜甫看到的是都城淪陷,雖然山河依舊在,只是徒增悲傷;城外的荒草長得很高,亂戰之下,人煙稀少,滿目瘡痍。即使看到美麗的花朵,杜甫都想落淚;聽到鳥的叫聲,都會驚心。

很長時間沒有家人的消息,也不知他們是否平安?如果有封報平安的家書,該是多麼欣喜的事情!愁啊愁,不斷地撓頭,頭髮稀疏到簪子都不能承受的地步!蒼老如此之快,都是因為憂國、傷時、思家所致啊,全不知心疼一下自己!


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杜甫用三首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杜甫身在長安,如果有機會逃脫的話,他會去鄜州和家人團聚,還是繼續去尋找肅宗?

杜甫用事實告訴今人,在寫完這首詩一個月後,他終於有了逃脫的機會——義無反顧地去肅宗的方向馳去。

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如此愛國的杜甫,當他拋家舍業來到鳳翔找到肅宗後,又因為一件事得罪了皇帝。皇帝命他回去看看家人。這樣,杜甫來到鄜州,和家人團聚。

杜甫是當之無愧的愛國詩人,即使在自己的中年困局,還是把愛國做到了極致。

03.晚年悽慘,辭官漂泊西南

在寫成《春望》這首詩的四年後,杜甫做了一件事——辭官。在四年以前,他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官。而在此時,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帶上家人,在亂世尋找一片安靜的地方度過餘生。

可是,“覆巢之下,安得完卵”,雖然在成都過了一段安寧的生活,可是由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造反,杜甫又開始遷居夔州,並在此寫下了被認為律詩中最好的詩《登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杜甫用三首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55歲了,離他最後離世還有三年。此時的杜甫身患肺病,正在戒酒,又是年邁多病,遠離自己的家鄉,生活困頓。雖然此時是重陽佳節,可是杜甫只是感到無限的悲涼。

登高遠望,聽到的是猿鳴的哀聲,看到的是鳥兒在盤旋。樹木在蕭蕭落葉,長江在奔騰而來。八年的漂泊生活,如今重病纏身,獨自登上高臺。

歷盡災難的杜甫,早就白髮滿頭,可惜連借酒澆愁也不可以。可憐可悲可嘆!


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杜甫用三首詩詮釋了自己的一生

遙想當年望泰山的杜甫,那時正是風華正茂;如今再登高,已是風燭殘年、白髮蒼蒼,潦倒顛簸、歸期無望。

而大唐的命運,也不是如此嗎?昔日的盛世大唐,如今在“安史之亂”後,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不勝悲慘?

杜甫的身世之悲,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家國之痛。

悲哉,杜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