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時代女星張艾嘉,忘記是看到誰給出的評價了,妥帖精準!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張艾嘉的電影履歷從來就兩極,要麼海水要麼火焰,她總是不甘心做某種固定刻板的“張艾嘉”,當你剛剛認為:啊,原來張艾嘉是這樣的。她下一部作品立馬顛覆你的看法。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張艾嘉,祖籍山西五臺,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曾名張愛嘉。畢業於美國學校。全能女藝人,不但是優秀的歌星、演員,還是女性導演、編劇、製片。曾榮獲兩屆臺灣金馬獎影后、兩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被羅大佑稱為“小妹”,被李宗盛、梁詠琪稱為“張姐”,是美國《時代》雜誌曾以三頁篇幅推介的人物。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做導演之前張艾嘉已經是金馬獎的最佳女配最佳女主雙項獲得者,在香港以男人婆的形象出現在賣座電影系列《最佳拍檔》裡。張艾嘉幾乎是天才型的演員,在和麥嘉、許冠傑等人在喜劇片中以剽悍女警成為賣座女星之前,她在臺灣是以出演溫婉柔美的女性形象走紅。《金玉良緣紅樓夢》裡她是林黛玉,而賈寶玉是當時的青春女星林青霞;《山中奇緣》裡她是幻夢般的少女;還有多個瓊瑤電影女主角;還有大師楊德昌的獨立導演處女作《海灘的一天》。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你看她就這樣輕鬆的,成功的,實現了柔美到彪悍的角色轉型。而她成為演員不過是因為她在美國唸書整天跟著自由運動到處跑,母親說女孩這樣野可不行,把她趕回臺灣。可她天生就是演員,她的美貌毋庸置疑,而她總是讓自己的美貌精彩、多樣,她可以活潑可以純情甚至可以毫無女人味。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1986年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最愛》橫掃金像獎、金馬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后的女演員。在《最愛》中張艾嘉的“理智與感性”是“亦舒式”的。兩個女性用秘密維繫友誼,過往回憶是美好的又不堪回首的。不需要男性來認錯或彌補,女性對自我的選擇需要自我的成長和救贖來稀釋。

一個小插曲,在《最愛》之前張艾嘉還有一次電影導演經歷。1978年導演屠忠訓在籌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期間不幸遭遇車禍身亡,張艾嘉毛遂自薦,續拍影片,並改名為《舊夢不須記》。那年張艾嘉25歲,入行第5年。

“時代女性”總是一次次出現在張艾嘉的作品中,比如《新同居時代》中風韻迷人的中年貴婦安娜,丈夫拴不住就泡年輕靚仔咯。但東方的女性情結又一次次影響著張艾嘉,所以安娜也還只是一個怨婦,肉體精神她都不能控制自如。張艾嘉在這種前與後,左與右之間平衡,因而迸現趣味的花火。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1994年李安完成“父親三部曲”,開始籌備電影《少女小漁》,連劇本都寫好了,哥倫比亞公司把他挖去拍《理智與情感》。留下偌大的攤子,讓給張艾嘉收拾。張艾嘉接手導演《少女小漁》後把李安擅長的“中西矛盾”,轉化為她擅長的女性“理智與感性”矛盾。

女孩小漁跟著出國留學的男友偷渡到了紐約,為了綠卡她和一個老頭假結婚,在這場婚姻中小漁忍受著老頭和男友兩人的壞脾氣。然而相處後小漁慢慢開始瞭解老頭,也越來越不懂男友。在老頭垂死之際,男友要求小漁不要照顧老頭,這次小漁自己做了決定,留在老頭身邊。

張艾嘉跳脫了過往以中產女性為代表的思維情感模式,而這個“打工女”小漁思考的其實還是張艾嘉一直思考的問題:女性在感情中的自主。所以小漁是勇敢的,而且這種勇敢在電影中溫情脈脈力量十足。因為本片的導演,作為女性何嘗不是勇敢堅定呢。

“女人真正能夠得到的關懷、關注或者得到的機會實在不夠多。雖然我不喜歡人家講我是女性主義,但我是一個女人,我關心女人的心靈,從女性的角度看事情,只是抱著這種心而已。”張艾嘉這樣說自己的“女性情節”,所以你看到她的電影裡沒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總是女人自己給自己出一個題目,然後用一段漫長的成長來解答這個題目。《心動》裡女主人公人到中年了對初戀情人說“你怎麼還不結婚啊”,像老友一般;《一個好爸爸》裡女兒一出生就改變了黑道爸爸的人生觀,而女兒對父親的理解卻總是遲到。到了2015張艾嘉最新的電影《念念》裡,這種成長已經變成兩代人共同的學習與體味,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樣:“我們為愛還在學。”

張艾嘉曾經抱怨說自己從來沒有得過導演獎,大獎小獎都沒有她的份,她以演員、編劇、歌手的身份拿獎無數,唯獨缺乏在導演這個行當裡的肯定。2004年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20 30 40》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這次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無疑是對導演張艾嘉的某種肯定,畢竟她是臺灣第一位入圍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女導演,也是目前為止的唯一一位。

20歲你不知道愛是什麼,30歲你為愛痴狂卻總是得不到,40歲你以為一切圓滿了卻要從新開始。《20 30 40》裡糾結於“理智與情感”的張艾嘉展現出“溫柔的慈悲”的苗頭。她給予20歲的女孩傾聽,關注那些細枝末節莫名其妙的微妙感情;給予30歲的女人擁抱,是啊等愛多麼辛苦自我折磨多麼不堪,但是人總要經歷;40歲的女人勇敢坦誠,面對鏡子說“我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然後刮刮腋毛微微笑,第二天早上穿一件綠色短袖晨跑,迎接新的永遠新的一天。

我們要承認張艾嘉老了,就像她的一首歌《短歌》裡唱的“青春,它徑自走了,也不管我多捨不得”。所以她最近的幾部電影《20 30 40》、《一個好爸爸》、《念念》裡總是繞不開要講某種“傳承”或者說是“遺傳”,講前人種下一顆種子,後來人身上開出一朵花的隱喻。而她的“傳承”是慈悲的,哪怕是一顆痛苦的種子,也能開出溫柔的花。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念念》是張艾嘉最“慢”的電影,她說“希望大家看過之後,都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安靜。”如何理解這份“安靜”呢,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的罅隙,總是帶給人痛苦,《念念》裡的兄妹經歷了痛苦的童年與青春,電影最後默默對視,那可能就是張艾嘉希望我們找到的那種“安靜”。我們終於懂了我們的痛苦是某種“愛的代價”。

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笑談說張艾嘉是華人女演員裡演母親最多次的演員。但張艾嘉電影裡媽媽卻總是不太可愛,《心動》裡的媽媽苛刻嚴厲、《想飛》裡的媽媽精神失常。《念念》裡媽媽是那個種下種子的人。母親看中一雙兒女有藝術天賦,但賣面的丈夫並不理解,母親決定帶走他們,她在兒子與女兒間選擇了女兒。從此兄妹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痛苦傷痕。

在兒子的童年裡,他總在想為什麼母親要帶走妹妹而不是自己;在女兒的童年裡,她總是目睹母親對哥哥的思念。他們都介懷於母親的偏心,兩個幼小心靈在這種漂泊與陰影中成長。

無論你在人生寫下什麼,你的孩子身上都會留下印記。童年的經歷衝散了這對兄妹,也讓他們的性格都一樣的敏感且缺乏安全感。而妹妹的男友因為父親是海軍童年缺乏父愛,所以拼命用拳擊來證明自己期冀父親看到自己的成就。三個年輕人在忙碌的都市裡,表面看起來迷茫無依,其實內心是對於溫暖的渴望,是對於上一輩的愛的“念”。

電影中那對失散的兄妹,通過自身成長,慢慢深入對生命的體味建立起與過世父母的橋樑,互相理解。哥哥在一個雨夜遇見母親,他告訴母親自己長大了,他告訴母親他接受母親對他所有的愛與決定。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是永遠都難忘的,張艾嘉談及兩代之間相互影響這樣宏達的主題的時候,以極小的切口,溫柔細膩,告訴你一切都會到來,一切都會過去。


張艾嘉經歷的娛樂圈,就是一部女明星獨立成長的史詩

為了宣傳電影,張艾嘉重新演繹了那首永遠讓人心動也永遠讓人心碎的《愛的代價》。

看過愛的熱烈,看過寂寞的冰冷,張艾嘉正好是最能感悟到的故事的年紀。

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這就是愛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