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有些人還認為他是忠臣?

呆呆牟子


左良玉確實是明朝末年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他的軍隊雖然是打著大明王朝的旗號,但是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事實上根本指揮不動他。可是最後他又被稱為忠臣,確實讓人感覺到很滑稽。



這主要是因為在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整個大明朝已經沒有多少可以打仗的軍隊了。當時明朝滿打滿算,手中只有三支比較強大的軍隊,一支是吳三桂的鎮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一支是孫傳庭指揮的西北軍,再一個就是左良玉所統轄的軍隊。這三支軍隊事實上除了孫傳庭比較聽話之外,另外兩支軍隊都有軍閥化的現象。



但是當時大明朝能夠怎麼做呢?難道宣佈他們為叛軍,去討伐他們。大明王朝當時根本就沒有像樣的軍隊了,所以即使他們並不怎麼聽朝廷的號令,但是他們至少打著大明王朝的旗號,所以大明王朝至少還是從很多方面肯定他們,希望他們能夠為明朝所用。就像左良玉,事實上公開搶劫,但是朝廷還是不斷的升他的官,而且左良玉至少和李闖王的農民軍還打過仗。



到了南明王朝的時候,左良玉的軍隊實力似乎更為強大,而南明王朝的所擁有的兵力反而更弱了。不過不管怎麼樣,左良玉的軍隊名義上還是從屬於南明王朝,是南明王朝賬面上一隻可以擁有的軍隊。而左良玉後來又在恰當的時候病死,所以他也沒有投降清朝,那麼在史書上蓋棺定論,自然還是忠臣。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導 讀:

崇禎十七年,當李自成的部隊氣勢洶洶、一路凱歌攻入北京後,大明王朝一片潰敗。在萬念俱灰之中,崇禎皇帝在一棵歪脖子樹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結束了朱家270多年的歷史。

此時,大明的武將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沒有來救駕,任由李自成血染北京城。不僅如此,後人還說左良玉是忠臣。

這個忠臣究竟是如何忠於大明的呢?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喜歡明史的朋友,一看這個標題大約就會想起,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兒子朱棣發動的政變——靖難之役。與這個時期發生的事情,真的很相似。

在靖難之役的關鍵時刻,朱棣率軍南下攻打南京。在必經之路上,有駙馬都尉梅殷手握40萬大軍,一直在淮安駐軍。朱棣的隊伍從旁邊經過,直逼南京,最後直搗皇室。

而梅殷致始致終都沒有攔截,或在後方阻擊朱棣,便讓其暢通無阻地殺到了南京。最後,建文帝朱允炆在宮裡放了一把火,接著自殺身亡,明惠帝統治時期正式結束。

崇禎皇帝也是在大軍逼迫之下,自殺身亡的。他的大臣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部隊,沒有作出一絲的援助,也讓李自成一路暢通無阻,打到了北京!

崇禎皇帝沒有放火,而是大開殺戒,把自己的親人砍的砍,殺的殺,最後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大明王朝。

歷史,有輪迴?

還是,還是人性,本來就是如此?

崇禎皇帝自縊發生的歷史背景

崇禎皇帝在位17年,本是個勤政的皇帝。史書說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一個皇帝能不能守好自己的江山,其實與皇帝是否勤政,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早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前,

國家就出現了衰敗的景象。

1 :天災

《漢南續郡志》記載: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草都不能生存,何況是人,難怪有十室九空的淒涼慘劇。

崇禎14年,華北各省又瘟疫大起,朝發夕死。崇禎16年,北京的人口死亡大約四成。

2:農明起義不斷

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持續不斷的旱災、水災、蝗災、和流行大疫,使整個社會都處於非常脆弱的境地,彷彿有什麼一觸碰,就會爆發!

逃難的流民,亂世中的盜匪,被飢餓逼慌的農民,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規模不同的各種起義軍。

規模大的起義軍,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

3:明朝末期,北方的後金皇太極,不斷加緊騷擾。

此時的大明王朝,正值內憂外患,早就呈現出了衰敗的慘狀。

左良玉怎麼沒有出兵?

崇禎17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他乘勢北上,順利抵達並攻佔了北京城。在武昌的大將左良玉擁兵80萬,卻沒有前去救命,最後,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自縊。

左良玉當時沒有出手,三少以為有如下幾點:

第1:左良玉隊伍的戰鬥力不強

80萬,好大的數據。左良玉的隊伍有一半的士兵,大約是打仗中的俘虜或投降的士兵。

在那個到處都是饑荒的年代,當兵也許是一條不餓肚子的出路。為打仗而打仗,為當兵而當兵。

所以,80萬里面,肯定還有一些難民。那麼,一些烏合之眾,就削弱了左良玉部隊的戰鬥力。

第2:左良玉忌憚李自成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戰一場。在戰前,儘管大明總督軍師侯恂為鼓舞士氣,特意用50萬犒賞左良玉的部下。結果是,左良玉大敗,戰鬥力受到了重創,被迫退至襄陽。

在這一戰中,左良玉的精銳部隊損失過半,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在開封之戰中,左良玉始終不敢再迎戰李自成。甚至,左良玉一看到李自成的隊伍就逃跑。

後來,李自成攻打襄陽,左良玉退兵至武昌。

一路潰敗的左良玉找到楚王朱華奎,希望得到楚王的資助,以招募士兵、增強武昌的防守。吝嗇的朱華奎一毛不撥,左良玉無奈掠奪了一些漕糧鹽舶,退至九江,擁兵自保。

第3:左良玉內心有恨

說起來,左良玉是個可憐的人,年幼父母雙亡,是叔父將他養大。等後來左良玉有出息之後,他娶妻生子,在徐州安了家。對於從小缺失家庭溫暖的人來說,家的意義格外重要。

在左良玉駐守陝州期間,由於國庫虧空長期發不出軍餉,導致許昌發生了兵變。

在這次暴亂中,左良玉全家被滅門。唯獨一個與自己一起參戰的兒子,逃過一劫!悲傷之餘,左良玉難免會把家族滅頂之災,遷怒到朝廷的不作為上

此後,左良玉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開始不在乎任何事,包括他的兒子。

第4:左良玉雄心不再

長期的戰爭,國事家事在左良玉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身上的傷,心底的傷,都難以癒合。尤其是,左良玉的年紀越來越大,

年輕時的那份雄心壯志,似乎悄然遠去了。

第5:時間上來不及

在李自成直驅北京的時候,左良玉正在湖北。在3月份的時候,朝廷給左良玉父子加官進爵,並承諾,立功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駐守武昌。

左良玉的心,似乎又活了,他寫了一份出兵的軍事計劃交到了朝廷。可是,

他沒有等來朝廷的答覆,卻聽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消息。

李自成帶領的軍隊,騎兵非常多,所以行軍速度非常快。當李自成到達宣府的時候,崇禎皇帝急忙調自己最近的吳三桂來救駕。

近處的吳三桂都沒有來得及,何況在湖北還沒有準備好的左良玉呢!

左良玉到底是不是功臣?

左良玉在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性的人物。

說他是忠臣,主要是他帶領的一幫人馬,是大明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到最後也沒有投降清朝也沒投降李自成。在晚年的時候,左良玉還以“清君側”的名義,討伐奸臣馬士英。

其次,明朝滅亡後,左良玉慟哭先帝,並且拒絕了大將領門提出的建議,發誓一定要守住武昌,擋住滿清。

這些,應該說只有滿腔熱血的愛國志士,才有的表現。

其實,左良玉的愛國之情,在三少看來,並不是那麼熾熱。有的時候,好像還帶著情緒似的。

比如說:在開封之戰,在北京之戰,左良玉之所以隔岸觀戰,他認為手裡的軍隊,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在這裡,他並沒有理解成自己手裡的部隊,是國家的軍隊

等到北京告急,左良玉卻還沒有發兵的意思。皇帝等急了,才許了左良玉父子官位和官銜,甚至世襲的藩王,左良玉才行動,寫了出兵計劃。這說明,左良玉即使要救崇禎皇帝,也是帶有功利性的。

相比起大明的方孝孺,誓死如歸,左良玉的愛國忠君思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三少說:

不知道在你的心裡,左良玉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見解。


三少yun


如果左良玉是忠臣,那大明就真的沒有忠臣了。事實上南明弘光朝存在一年即亡,不是因為南明腐朽不堪,而是左良玉公然造反攻打南京才造成的,左良玉實乃亡明第一罪人,這樣的人,又何談忠臣呢?

左良玉這人具有複雜的兩面性,前期奮力殺賊,忠心可嘉,後期包藏禍心,擁兵自保。

左良玉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東林黨人兵部右侍郎侯恂提拔,一路獲得升遷。從崇禎五年起(1632年)左良玉即被調回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在與農民起義軍長期的作戰中,左良玉展現出了他卓越的統軍打仗能力。在南陽一戰大敗張獻忠部,張獻忠肩部受重傷血流不止,如果不是部下拼死保護,張獻忠幾乎當場命死於左良玉刀下。

崇禎前期,左良玉以驍勇善戰著稱,隨著同時期的名將曹文詔、湯九州、鄧玘、祖寬、尤世威的先後離世,左良玉在軍中的資歷威望達到頂峰。崇禎十三年(1640年),左良玉又得督師楊嗣昌舉薦他有“大將之才,兵亦可用”,拜為平賊將軍,其後進軍川陝,在利川一戰再一次大敗張獻忠,張獻忠妻妾被捕,農民軍首要人物被殺,左良玉因此加太子少保。

楊嗣昌舉薦左良玉,但左良玉反恩將仇報,在至關重要的川陝一戰中,左良玉袖手旁觀,不出一兵一卒,沒能堵截農民軍,致使張獻忠從容出川攻打襄陽,城破,絕望中的楊嗣昌憤然絕食自盡。

崇禎十五年(1642年),朝廷復起用已削職的左良玉戴罪立功,在朱仙鎮大戰中,左良玉被李自成擊敗,損失慘重,移城開封再戰,左良玉堅守不出,李自成遂攻打襄陽。左良玉自率眾往九江,擁兵20萬觀望自保,後張獻忠攻克武昌,朝廷嚴命左良玉出兵,才出戰大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漢陽。待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

鎮守武昌,擁兵百萬,以傾君側為名,進兵南京,釀成不可挽回後果

崇禎十七年(1644年),左良玉因為在武昌大敗張獻忠,被朝廷誥封寧南伯,他的兒子左夢庚封平賊將軍,並承諾大功告成之後讓他們父子世代鎮守武昌。正當左良玉躊躇滿志,擬定計劃準備出兵圍剿農民起義軍的時候,卻得到了京師已經被李自成攻陷,崇禎帝自縊殉國的噩耗,左良玉痛哭哀悼已至吐血,由於留在南都的明朝官僚已經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他的部下都希望左良玉能放棄武昌率兵東下,左良玉不允,嚴命堅守武昌。

武昌是南京的前沿陣地,橋頭堡,左良玉死守武昌,正面硬扛李自成和張獻忠,無疑對南京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為了穩住左良玉,朝廷下詔晉升他為侯,將長江上游的軍政事務全部委託給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左良玉乘著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又出兵收復了不少的城池。

左良玉擁兵八十萬,號稱一百萬,在當時的南明,左良玉兵多將廣,江北四鎮當中,即便實力最強的高傑所部,也不能和左良玉比,不過,左良玉雖然號稱一百萬,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後來歸附他的烏合之眾、投機分子。此時的左良玉已經年老而且多病,隨著清朝入主北京,大軍有南下壓境之勢,左良玉堅守武昌,未敢輕舉妄動,也沒了收復中原的雄心了。

東林黨人,前戶部尚書侯恂是左良玉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貴人,正是侯恂的大力提拔,左良玉才步步升遷,成為武昌之主,因此,左良玉對東林黨是比較親近和同情的。馬士英、阮大鋮掌權後,對向來與東林黨人關係較好的左良玉極為忌憚。造成明末國力衰退的黨爭一直延續到了南明,馬士英、阮大鋮與東林黨不合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弘光朝的三大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北來太子案”全都因黨爭而起,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左良玉遠離朝廷,也不得不不在站隊閹黨餘孽還是東林黨上做出選擇。

左良玉對有知遇之恩的前戶部尚書侯恂感懷於心,他身邊的監軍御史黃澍也是東林健將,隨著江北四鎮選擇站隊馬士英這一邊,東林黨更是加緊了對左良玉的拉攏,在現實與情感面前,左良玉最終選擇了支持東林黨,並將馬士英、阮大鋮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

已到垂暮之年的左良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錯誤的一個選擇,他以傾君側的名義,發檄文討伐馬士英,出兵數十萬,從漢口順江東下直逼南京,結果到達九江後,早已病勢沉重的左良玉便吐血幾升而亡。左良玉死後,其子左夢庚繼任為帥,繼續南下近逼南京,朝廷以黃得功渡江防守,叛軍軍心渙散,左夢庚率餘部投降清朝。

左公晚節不保,他若是忠臣,大明無忠臣

左良玉在《明史》有傳,《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左良玉以驍勇之材,頻殲劇寇,遂擁強兵,驕亢自恣,緩則養寇以貽憂,急則棄甲以致潰。當時以不用命罪諸將者屢矣,而良玉偃蹇僨事,未正刑章,姑息釀患,是以卒至稱兵犯闕而不顧也。

可以說這個評價是非常中肯的,左良玉有大將之才,屢破農民起義軍,深受朝廷器重,以江北重鎮武昌,整個長江上游託付於左公,如果他能顧全大局,沒有介入黨爭,全心全意守住江北防線,或許南明還不至於一年而亡。

清朝文學家徐鼒更是直言“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左良玉擁兵一方,心懷二志,假借偽太子“密詔”赴南京“救駕”,只不過是為起兵找一個藉口理由,他離開武昌時以避免城池落入流寇之手大肆屠戮破壞,他對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撫、總督等方面大員任意拘留,左良玉心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他不以大局為重,卻發兵攻打南京,南京自相殘殺正給了準備南下的清朝以機會,其直接後果是導致了弘光小朝廷的加速瓦解。

這樣的左良玉,還配是忠臣嗎?如果左良玉是忠臣,那大明就沒有忠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