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如何追問:於粗淺處追問

追問,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後又再次提問,窮追不捨,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它以質疑、探討為基本形式,讓學生的思維處在活躍階段,引導著學生的思維進行縱向的延伸。但追問不同於毫無目的、毫無關聯的“碎問”,“追問”的問題與之前的話題之間應該存在邏輯間的聯繫。在恰當的地方追問巧用追問,往往能將課堂效果推至新境界。


教學如何追問:於粗淺處追問

核心教學片段一:精讀課文,感悟中華不振(部編版四上第22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 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小故事,中間有一段少年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請試著找出來,讀處感情來。
生讀書
2.老師:你為什麼用這樣的語氣去讀伯父的話呢?
學生:因為中華不振,華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語 氣來讀。
3.老師:你知道華人與狗這個故事嗎?談談你對“中華不振”的理解。
簡要講述“華人與狗”的故事。
學生結合“華人與狗”的故事,圍繞國家的積貧積弱談理解。

這個教學片段教學目的為引導學生通過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初步感受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為理解後文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鋪墊。但是由於歷史年代久遠,學生不是特別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因此在這個地方教師設計了“你為什麼用這樣的語氣去讀伯父的話呢?”的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中華不振”,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你知道華人與狗這個故事嗎?”的追問,通過學生對故事的複述,可以深化對這個問題的感悟。

面對老師的問題,很多時候學生並不能一下子回答到位,在回答的過程中也會缺乏對問題的細細品味,因此感悟不夠深刻。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方式,因勢利導,通過追問的方式,為學生的思維搭建思維跳板,開拓思路,對問題進行分解細化,引領學生對問題的深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