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如何追问:于粗浅处追问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以质疑、探讨为基本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阶段,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进行纵向的延伸。但追问不同于毫无目的、毫无关联的“碎问”,“追问”的问题与之前的话题之间应该存在逻辑间的联系。在恰当的地方追问巧用追问,往往能将课堂效果推至新境界。


教学如何追问:于粗浅处追问

核心教学片段一: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部编版四上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读处感情来。
生读书
2.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学生: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 气来读。
3.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吗?谈谈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简要讲述“华人与狗”的故事。
学生结合“华人与狗”的故事,围绕国家的积贫积弱谈理解。

这个教学片段教学目的为引导学生通过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初步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为理解后文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铺垫。但是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学生不是特别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这个地方教师设计了“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中华不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吗?”的追问,通过学生对故事的复述,可以深化对这个问题的感悟。

面对老师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回答到位,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会缺乏对问题的细细品味,因此感悟不够深刻。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因势利导,通过追问的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思维跳板,开拓思路,对问题进行分解细化,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深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