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陳寅恪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曾和梅貽琦等人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曾在北大、清華和西南聯大等多所著名高校執教。他的信仰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持"四不講",因而他非常樂於開創歷史上所沒有出現過的學術思想。

但是這一特質,卻引發了一部分人的詬病,其中便包括我國當代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龔鵬程。他認為陳寅恪的名氣遠高於其學術水平,屬於一種虛高的狀態,並稱其學術研究裡連考據都顛倒錯亂,就更別提學術成就本身的價值了。在近代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陳寅恪為何遭來後起之輩的批判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 聲名不代表學問

毫無疑問,陳寅恪確乎是學術界上的一代風流人物,他憑藉著博學多知和優良的人品德性等,吸引了不同年紀和不同階層的人的仰慕。甚至連朱自清、鋼和泰等人都親自前往去聽他所講授的課程,可以說是知名度非常高了

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但是龔鵬程卻如是評價:陳寅恪的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大多數是來源於盲目的學術崇拜和諸多偶然性因素。他究竟何出此言?理由有以下幾點:作為一個聲望和學術修養很高的學者,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學識,更要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

可是陳寅恪自稱自己會幾十種語言,卻並未把這種在語言方面的極高天賦應用在學術創作上,沒有相應語言的作品翻譯或學術創作。就算偶爾利用梵文去研究中古的史料,也只是附會爾耳,突破性的成果是沒有的。如果一個學者空有滿腹學識,卻無法進行有效輸出,那則是不可信且無益的。

其次陳寅恪堅守"四不講"的學術原則,這在他的個人創作中也體現著同樣的特點。在龔鵬程看來,陳寅恪專門尋些冷僻的地方做相關研究,因為冷僻,所以無更多人能做出合適的評價和準確的判斷,因而只是建立在他的既往名氣中對他進行盲目崇拜。

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例子有以下這些,陳寅恪研究的主要是中外文化交通史、隋唐史和南北朝等。中年時的他在這個領域創作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元白詩箋證稿》等有關史學的專業著作。過於冷僻,且又於冷僻中探尋冷僻,根本無人知曉你究竟是對還是錯。

2、 太多經不起推敲的結論考據

作為一個資深的優秀學者,最基本的一條學術素養便是,以事實和數據,輔以邏輯來論述。學者是不能隨意地亂說胡話的,因為

學術創作是一件極其嚴格的事情。如果在一位學者的研究裡出現了天馬行空的"幻想",那麼他將會受到非常嚴厲的聲誅筆伐。

龔鵬程便是如是批判陳寅恪,批評他的學術研究裡有太多不講究事實和邏輯的考據,認為那些根本站不住腳。龔鵬程列下的理由有以下這些:陳寅恪無厘頭地把唐人小說和古文運動扯上了關係。

他作為一個考證派,在對唐傳奇進行考證時,空口無憑地說它的的鼎盛時期是進士溫卷所引起的;在對《長恨歌》進行考證時,提出應該把白居易的詩和陳鴻的傳結合、並使其變成一個非常和諧的整體等等。龔鵬程認為這些都是經不起推敲和仔細研究的。

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此外,龔鵬程還非常尖銳地指出,陳寅恪在名作《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考證的黃巾之源,也犯下了根本性的錯誤。首先,陳寅恪非常無厘頭地把這篇文章中南北朝裡所有信奉道教的人,都誤判為天師道徒。

其次還把道教的活動都一刀切歸到濱海地區去了。而經考證過的歷史現實是,南北朝時的天師道里還包含了許多道教派別,道教也在除了濱海地區外的地方蓬勃發展著。

結論考據是學術文章的主心骨,是支撐起所有論述的堅實骨架。如果骨架本身是靠不住的,那麼學術文章作為軀幹就散成滿地沙了。如果連結論考據都錯誤連連,那麼這篇學術文章本身所含的價值則是無稽之談。總而言之,學者進行學術創作時,最忌諱的便是結論考據出現錯誤或者不夠嚴謹。

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3、 雖有謬誤,但瑕不掩瑜

可以這麼說,龔鵬程批評陳寅恪的角度是比較新穎的,敢於站出來指出批評,也十分具有勇氣。但是龔鵬程也並不是一味地對陳寅恪進行批評指摘,其實他對陳寅恪更多的是讚賞。他認為,陳寅恪雖然在考據方面有所謬誤,但瑕不掩瑜,其學術文章的價值還是應給予肯定的。

在那篇各種考據都是錯誤的文章《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裡,陳寅恪採用一種文化地理學的方法,應用"濱海地域"的地理因素來對南北朝許多道教信仰和活動現象進行了探索及解釋,其開拓性和創新性對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後人都是具有極高啟示意義的。

這種不拘於引經據典、處處正確,且極具新意和創造性意義的學術思維方式,給當時的學術界送去了極大的一股活力。因而其具有極高的價值。

陳寅恪為何遭龔鵬程批判?陳寅恪名氣是虛高的,與學問沒什麼關係

其實龔鵬程最欣賞陳寅恪的地方還在於:選題奇銳以及考證巧妙。古往今來對思想淵源、宗教變遷等內容的研究一直是學術領域的熱潮,可以說是在學者之間非常熱門的研究話題。

可是陳寅恪卻不落俗套,在學術創作中他依舊堅守"四不講"的原則和理念,專門研究一些冷僻的歷史與文化,並在其中構以創新性思考。所以他獨具創新的選題和思維角度,以及巧妙的考證等,吸引了一眾學者(包括龔鵬程等人)的由衷欣賞和忠實追隨。

雖說龔鵬程用了辛辣尖銳的語言來"無情"地批判和揭露陳寅恪,然而也是建立在對陳寅恪的充分肯定與認可之上。只有對既有思想的不斷反省,才能更好地對當下的學術研究進行準確的認知。此外,儘管陳寅恪確乎是瑕不掩瑜,也毫不影響他憑藉著極高的魅力和學術水平,在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圈了一眾粉絲。

文/文史旺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