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苗競賽中美領跑!美國為趕超不惜搞小動作、抹黑中國…崔天凱這樣回懟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新冠疫情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2日5時左右,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升超254萬例,死亡病例超17萬例。

鍾南山、張文宏等專家都在不同場合提到,疫苗可能是對抗疫情最有效的武器。世衛組織稱,由於傳染性病原體只能藉助遏制手段來抑制,所有希望都寄託在新疫苗上。

中國這款疫苗研發全球領先

那麼,全球疫苗研發現狀究竟如何呢?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目前全球有不少於70款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發,其中三款已在進行臨床試驗。

其中,進度最領先的疫苗由天津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和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聯合研發。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日前宣佈,該疫苗已於3月底完成了一期臨床試驗受試者的接種工作,並於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試驗志願者,這是全球唯一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病毒疫苗。

美國兩款疫苗緊隨其後,分別由美國莫德納治療公司和伊諾維奧製藥公司研發。

需要補充的是,4月14日,又有兩家中國機構被批准進行疫苗臨床試驗,分別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軍隊支持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項目不同,這兩款新候選疫苗是滅活疫苗,其提供的免疫作用比活疫苗弱。

吳遠彬透露,中國在疫苗研發中佈局了病毒的滅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5條技術路線。

圖片

4月10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展示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

參與這場疫苗研發賽跑的選手來頭各不相同,從製藥業巨頭、生物技術小微企業到科研中心和非商業組織應有盡有。世衛組織承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速度之快,是史無前例的。通常向市場投放新疫苗需要花費10年至15年,現在各公司計劃將這個過程縮短到一年至一年半。當然,這是昂貴、複雜和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投資和反覆測試,以確認疫苗安全有效。

美國動起了“歪腦筋”,崔天凱回懟!

或許是為了抹黑對手,也可能是想就防疫不力“甩鍋”中國,美方近期指稱中方沒有分享病毒信息,想在疫苗開發上搶得先機、中方視疫苗開發為零和競爭,中國也就此做了多次回應。美東時間4月21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參加彭博創新經濟論壇研討會,再次回應相關問題。

圖片

崔天凱指出,中方同世衛組織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醫療主管部門充分分享信息。

過去兩個多月,習近平主席同特朗普總統進行了兩次通話,中國衛健委同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多次溝通,兩國疾控中心及專家、醫務人員通過視頻會議等保持著密切接觸,這些全是公開透明的。

一些美國公司也正同中方合作開發藥物、探討防護手段及診斷方法等,其中一些公司同他有過溝通。可以向這些美國公司瞭解一下具體情況。

為了獲得“領頭羊”地位,在抹黑中國的同時,美國還不惜搞小動作。此前曾曝出美國嘗試拉攏德國“痊癒”疫苗公司。然而,在默克爾政府的壓力下,歐盟馬上撥款8000萬歐元(約合6.17億元人民幣),讓該企業留在歐洲。

一位業內專家分析說:“‘痊癒’疫苗公司和美國最領先的疫苗企業莫德納治療公司研發的是同一種技術。(美國的)想法也許是讓兩家公司聯手,這可以讓莫德納保持領先地位。”

藥企參戰、發錢懸賞,各國出奇招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參與疫苗競爭的機構中,製藥業巨頭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的優勢在於疫苗獲批後能夠快速大規模生產,並且有豐富的疫苗生產經驗。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強生公司和法國賽諾菲集團研發的疫苗目前也已進入了臨床試驗前的階段。

此外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報道,過去被認為是競爭對手兩家制藥巨頭——法國的賽諾菲和英國的葛蘭素史克將聯手合作,加速開發新冠病毒疫苗。兩家公司14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綜合它們最具創新性的技術,爭取在12至18個月內開發出有效疫苗。它們預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臨床試驗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進行。

各國政府也在增加對疫苗研發的資金投入,雖然可能距離所需金額還有一定差距。有相關機構表示,開發和生產用於臨床試驗的候選疫苗至少需要20億美元,雖然各國政府已承諾承擔6.9億美元,但成功疫苗的生產和全球配給另外還需要10億美元。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今天就表示將投入更多資金,用於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杜特爾特還承諾,給予能夠成功研發疫苗的個人單獨獎勵。

菲律賓總統發言人哈里·洛克21日表示,“新冠病毒不僅是菲律賓的頭號敵人,也是全世界的敵人。杜特爾特總統已承諾,將給予成功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人1000萬比索(約合人民幣139萬元)的獎勵。”

哈里·洛克還表示,杜特爾特也承諾向菲律賓大學和菲律賓總醫院的實驗室提供大量補助金,以推進新冠肺炎的治療工作。不過發言人沒有透露撥款的具體金額。

疫苗上市後可能人手一支嗎?

就算上述研發和生產問題最後都被解決,疫苗推廣也有可能遇到“被囤積”這個攔路虎,有研究人員已經在提醒公眾,疫苗供應可能無法覆蓋所有人群,富裕國家可能會大量囤積。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一位專家舉例說,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澳大利亞是最早生產疫苗的國家之一,但並未立即出口,因為他們想優先接種本國公民。他說:“大多數國家都有立法允許政府強制生產商僅向國內出售產品,我不覺得這會改變。”

對此,世衛組織曾試圖介入以確保疫苗能在全球公平配發,在中國、埃及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暴發H5N1流感後,世衛組織成員國通過了一項PIP決議,要求各國向世衛組織協調下的實驗室提供病毒樣本,以及在發生流感大流行的情況下,世衛組織將按需向參與國提供世衛組織儲備的疫苗、診斷試劑和藥品。但是,由於PIP是專門針對流感的,因此不適用於當前的新冠疫情。

疫苗從研發到普通人接種將面臨一路坎坷,或許國際社會這次也可以本著同舟共濟的精神,出臺類似PIP框架的決議,以保證相對公平。

楊蓉整合自“Nature自然科研”微信公號、參考消息、海外網等

欄目主編:劉璐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