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篇小說《山雨》,似瀏覽了一遍中國現代北方農村史,長知識。

引言:

在家閒來無事,看當代小說多些。突兀,萌生了想看看現代小說念頭,因此,去了閱覽室翻騰尋找。當我翻閱中國現代文學時,發現了一行字:1933年被稱為“《子夜》《山雨》年”。這句話引起了我的關注。急忙尋覓,看到了長篇小說《山雨》。原來這是我國著名小說家王統照代表作,是農村題材。是說當時寫農村題材的代表作是《山雨》,城市題材的是茅盾的《子夜》。當時有點心灰意冷,不過,心想,既然拿到手了,還是瀏覽瀏覽吧。於是,我開始翻閱。

這一看不要緊,摘不下眼來了!我被小說中那個中農奚大有形象給吸去了,被小說選擇人物,描寫人物獨闢蹊徑藝術手法給迷住了。

讀長篇小說《山雨》,似瀏覽了一遍中國現代北方農村史,長知識。

作者王統照。

《山雨》不愧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優秀代表作,怪不得上學考試總是會碰到填充題《山雨》呢!

我毫不猶豫地拿回家去仔細看看。看看《山雨》是怎樣不拘一格,匠心獨運描寫當時農村中農的,對於自己瞭解那時的社會歷史還是有很大幫助。

《山雨》,圍繞著軍閥張宗昌統治下的北方農村為背景,描寫了中農奚大有帶著一家人離鄉背井到城市謀生的苦難,描繪了一幅淒厲陰鬱與憤怒悲壯交融著的農村經濟破產景象,暗示了農村必將爆發革命的必然。

閱讀完畢,《山雨》中奚大有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琢磨,奚大有的思想與行為是怎樣形成的?梳理了梳理之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人物選擇。

奚大有是中農,刻畫這樣一個人物更能反應農民意識,這在當時文壇上是唯一的渾厚的紮實的中農形象。選擇這樣一個人物作為《山雨》的主角,對於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典型的意義。

奚大有是中農,刻畫這樣一個人物更能反應農民意識,這在當時文壇上是唯一的渾厚的紮實的中農形象。選擇這樣一個人物作為《山雨》的主角,對於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典型的意義。

奚大有生活在動亂年代。他想繼承父業平安度日,發家致富,但是,這種傳統的農民生活的保守心理受到了現實的猛烈撞擊:他被無理綁架(第二章);緊接著是預徵錢糧(第一章);強派學款(第七章);旱災,土匪襲擊(第十章);討赤捐(第十二章);發兵差,抓車(第十三章);征夫築路(第十五章);最後是俄兵佔據村子,搶劫一空(第十八章)。這些自然的人為的災難沉重地打擊著奚大有,他破產了。現實促使他去尋求新的謀生之路,思索新的行為方式,這就是第二十章奚大有決定“另打算”而流入T市。

讀長篇小說《山雨》,似瀏覽了一遍中國現代北方農村史,長知識。

拉洋車。

“另打算”是當時社會的逼迫。奚大有流入T城,是早已加入工人隊伍杜烈給奚大有指明的出路。雖然如此,奚大有的“另打算”仍然是為了自己以後重返故鄉的“緩兵之計”。奚大有曾想過:“也許三兩年後這一切的亂子全過去了,鄉間又能恢復往日的豐富,人們都能夠本分地過日子。那時在外邊集存下錢,孩子大了,能夠學習點能幹,重複回來,買回交與人家的地畝,另建造如同陳老頭(注:陳家村的一個地主)家的小房子,仍然是還我的本等。”(《王統照文集》)何止奚大有有這種“本等”思想,哪一個農民沒有這種思想呢?只是這種思想表現在奚大有身上更加具有頑固性而已。這就更顯出奚大有形象的典型意義,更顯出作者選材構思的新穎,獨具慧眼的洞察力。馬克思早就指出:“作為政治力量的因素,農民至今在多數場合下是表現出那種根源於農村生活隔絕狀況的冷漠態度。”(《馬克思 恩格斯選集》)奚大有在萬般無奈情況下所採取的新的行為方式----“另打算”,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一個新的起點,是值得稱道的!

二、人物描寫。

文學作品藝術形象是離不開生活環境的,即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但是環境不等於典型環境,這裡所說的環境不是一般的環境,而是一般環境中的典型環境,是從人們所處的普存環境中提煉出來的典型環境,並能給典型人物以施展本領的天地。《山雨》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典型化的藝術創作規律,設置了種種典型環境,使《山雨》典型形象奚大有性格潛移默化地發展著,最終接受了新的思想,從而完成了人物形象完整性地刻畫。

《山雨》中的奚大有本來是一個“最安分、最本等,只知赤背流汗幹莊稼活的農夫。”(《王統照文集》)他“向來沒有重大的憂慮,也沒有強烈的歡喜。從小時起最親密的伴侶是牛犢、小豬與手自種植耕耘以及專待收成的田間產物。他沒有一切嗜好。他有力氣,會使拳腳,卻十分有耐性,不敢同人計較,也沒有想到打什麼不平的事。”(《王統照文集》)這就是他的原個性。然而,他卻漸漸地變成一個具有充滿憂慮、悲哀、失去耐性憤憤不平的複雜而多重性格的人物。透過現象,究其原因,奚大有這種性格的產生是受其生活環境支配造成的,這是改變奚大有個性的根本原因。

讀長篇小說《山雨》,似瀏覽了一遍中國現代北方農村史,長知識。

種地。

作者把奚大有從農村推向了城市,又為他的思想與性格轉變設置了一個新的環境,意在展現一幅城市社會圖景,告訴讀者:天下烏鴉一般黑。城市、農村一個樣。作者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完成奚大有形象典型意義的完整性塑造。

在T城,社會風氣更加惡劣敗壞,吃喝嫖賭,明槍暗奪,烏煙瘴氣,與陳家莊村相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裡,奚大有賣過餃子;幹過碼頭工人;拉起洋車“向穿著大衣高跟鞋的人們喘著大氣求一角二角。”就是這樣,奚大有還是忘不了回農村。

儘管杜烈兄妹曾開導他,叫他從思想上拋棄回家鄉的念頭,可是,奚大有固有的那種保守思想,這時候也難以消失。作者對這一人物的刻畫是入木三分,特別在後半部,一有風吹草動,奚大有就想回鄉。這是對當時農村中農代表人物很真實的刻畫。

三、深入刻畫。

《山雨》並沒有那麼簡單地描述之後就擱筆,而是埋下了伏筆,令讀者深思。

《山雨》後半部第二十四章寫道“只是聽說幾個月後大傻從南邊同著一支革命軍到縣城裡去,很熱鬧了一回,還懲了幾個劣紳,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人物跑了不少......那時大有確也高興了一起,想著問杜烈借盤費回到縣裡去求求老鄰居,想個方法使他仍舊在陳家村過他的舊日子。”據諸城市1960年《諸城縣誌》記載,楊虎城率革命軍在1929年到過諸城,斃了兩個劣紳。這段記載很可能是作者依據的歷史事實,作為奚大有趁機想回家鄉的情節,以揭示奚大有想回鄉的頑固保守思想,併為以後奚大有聽說幼時好友徐利被抓而決定回鄉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筆。

讀長篇小說《山雨》,似瀏覽了一遍中國現代北方農村史,長知識。

耕地。

當時城市社會環境能給奚大有以生活上的幻滅,使他認識到這一點,就是很合情合理的了,為什麼非得叫奚大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在此時此地“取得了無產階級的意識”呢?更何況是一箇中農,從農村來到城市僅兩年的時間。

文學創作不是革命公式:保守----覺醒----革命,這種公式化的實質是隻強調一個階級一個典型的雷同化,這樣的文學創作不可取。

怎樣才能使奚大那“藕斷絲連”回家鄉的思想徹底斷絕呢?這是作者有意而為之設置的又一個典型環境,叫奚大有在這個環境中醒悟。只有這樣才具有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典型性和完整性,也符合奚大有思想性格發展的必然規律,這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需要。假設沒有奚大有在T城這段思想行為過程的描寫,那麼,奚大有的轉變就太突然,太不近情理,太不符合邏輯了。作者緊緊抓住奚大有思想性格的本質特徵,發展脈絡,深刻的挖掘奚大有的靈魂深處。因此,作者又把奚大有從城市拉回農村,像烙燒餅一樣反覆烙,讓讀者更清楚地認識奚大有思想性格變化的必然性。

四、人物暗示。

現實暗示農民奚大有不能再繼續忍下去了,要挺身幹革命了!現實也擊痛了奚大有,只有起來革命,自己才有出路。

讀長篇小說《山雨》,似瀏覽了一遍中國現代北方農村史,長知識。

1933年北方破敗的農村。

奚大有闊別陳家莊二年之後,經濟破產走向徹底崩潰。二百多戶的人口已走了三分之一;奚大有的“人上人”,崇拜的偶像-----陳莊長,也帶著皮鞋的傷痕安息在土底下;幼時的莫逆之交徐利,被當面是人,背後是鬼,又心狠手毒的豪紳吳練長殘酷地殺害了;送奚大有去T城的貧苦農民蕭達子也被地主鎖了門離開了祖孫居住一百多年的陳家村了.......。這是陳家村空前的悲劇!這一切,無不攪動著奚大有的心情,思想與情感,此時此刻,奚大有的心似翻江倒海此起彼伏,從睡夢中驚醒“覺今是而昨非”,頓時覺醒:過去的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是自己的夢囈!當奚大有再次返回T城時,其心情大不一樣了,他“心裡清涼涼地,像是一切的牽掛全行斷了”現實“使他完全明白,在他從小時生長的一片土地上已起了重大變化,那裡如今是一片悽慘紛亂的戰場”。奚大有思想性格開始轉變,漸漸地知道了“為什麼日本工廠肯花一天萬把塊大洋的工錢;為什麼自家的鄉村是那樣的衰落;為什麼抵抗不了外國貨;為什麼外國人老是欺負自己人.....,”從此,“大有便另轉入一個境界,漸漸地酒喝得少了,也漸漸地有了自己的信心”(《山雨》)。

《山雨》中奚大有所處的社會實際上是千百萬農民共遭的境遇,像奚大有那樣被迫從農村流入城市,在當時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足為奇。當然也有部分農民是留在農村的。但是他們都在自己所處的不同環境中受著環境的支配,並改變著自己,例如:思想性格,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反過來,他們又採取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改變著自己周圍的環境,待以生存。奚大有則是代表著與他有同樣性格特徵和經歷的那部分農民所處的特定環境中的體現者。

奚大有形象是衡量《山雨》現實主義文學成就的重要依據。作者以獨闢蹊徑地藝術構思,通過“一葉落知天下秋”,展現了一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黑暗統治下,民生凋敝的悲秋圖景;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激憤情緒“這時代,火與血燒洗的地方是待燃的燭臺!”暗示“山雨欲來風滿樓”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像奚大有這樣的中農都覺醒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滅亡還會遠嗎?

讀長篇小說《山雨》,似瀏覽了一遍中國現代北方農村史,長知識。

《山雨》。

結語:

《山雨》使我們看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奚大有思想性格發展變化的必然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山雨》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其創作成就“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看見過第二部這樣堅實的農村小說”(茅盾《王統照的》)。

今天,我們重讀這部農村小說,相當於再次讀了一遍那時農村的歷史。對於再次認識那個年代的社會和農民的苦難生活,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有著很現實的意義。同時,對於文學愛好者進一步探討文學創作中的典型化問題頗有啟迪,推動時代文學創作繁榮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

《王統照全集》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9年4月1日

(歡迎關注,文章是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媒體平臺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