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佈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京東大鼓
公佈時間:2008(第二批)
申報地區:河北省廊坊市
京東大鼓是一種用京東方言演唱的鼓曲,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流行地先後有過“平谷調大鼓”、“樂亭調大鼓”、“四平調大鼓”、“鐵片大鼓”、“鐵板大鼓”等名稱。清代乾隆中葉始興於京東三河、寶坻、香河一帶的農村,後在京、津、冀地區普遍流傳。表演時由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其唱腔採用板腔體結構,常用板包括頭板、二板、快板、鎖板等。 京東大鼓傳統書目約有百餘部,其中包括《施公案》、《楊家將》、《大八義》等三十餘部長篇作品,《水牢雙合印》、《三全鎮》、《羅通掃北》等二十餘部中篇作品,《瞎子逛燈》、《王二姐思夫》、《王三姐剜菜》等短篇唱詞及只說不唱的《王婆罵雞》、《楊八姐拜壽》、《鞭打蘆花》等四十餘篇作品,另有書帽《兩頭忙》、《十三月古人名》、《老虎吃貓》等近二十篇。京東大鼓反映了京津及河北地區民間文化的特徵,在民俗學、語言學、藝術及歷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