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求與方式

日本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風靡了一時,這概念也深得我心,那束之高閣的東西,除了惹塵埃,還招蟑螂,竟比不上垃圾了,因為它還佔地。

當斷當離,取取捨舍,不過這終究還是在世俗的生活中精簡一點而已,你看起來,依舊光鮮亮麗,背得體的包,吃合適的飯,霓虹閃爍的城市仍是光鮮的背影。

別人收拾了下家當,嘿,一萬件,你笑了笑,說:“要那麼多無用的東西幹嘛,我就只有一千件。”看看你的家當,房子、車子、紅衣服、白衣服、鍋碗瓢盆,一個個,也沒少。你撇撇嘴:沒辦法,這就是當下的基本需求啊。

人到底需求什麼?提倡簡樸生活的亨利·梭羅將人類的需求分為這樣幾部分:食物、住所、燃料、衣物。

這不就是當下人眼裡的衣食住行嗎,人忙活著,像陀螺一樣地轉著,不就是為了這麼。不管是回到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還是當下的科技文明社會,萬變終究不離其中。數萬年前,人類在森林裡尋覓著果子,有了,那棵樹上,摘下來,馬上塞進嘴巴,甘甜啊。這美味,這飽腹感,和我們在廚房裡,開著抽油煙機,煎炸蒸煮一個小時後吃到的感覺,該是差不多的。

終究只是方式變了。

原始時代,林子裡採摘,找個洞穴擋風遮雨,飽了,躺一躺,也會發現洞上的蜘蛛在爬,外面的雨水聲滴滴答,不自覺地摸摸它,腦回路里,也盪漾著愉悅吧,雖然還不會自我把這總結為愉悅,然而又有什麼關係,人,終究不是為了總結表達給誰看,腦子裡的感覺最為重要。就像我們無法探究這牛這螞蟻腦子裡的世界,我們也無法穿越去探索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生活。但我們相信的是:他們清晨是被陽光或雨露喚起的,聲旁是鳥叫聲而不是五分鐘循環的鬧鈴響,累了的他們不等著出發,不急著打卡,不操心房貸租金。你要說他們衣食無憂嗎?當然不,衣服還沒有,沒有就沒有,食物,還在林子裡,沒在雙門冰箱,那就去摘。自在,他們一定是自在的,憑著自己的感受去勞動去休息,不察言觀色,不強顏歡笑。出門那就出門了,換個地方就換了,沒有包袱,廣闊天地間都行。


生活需求與方式


繼而,農業時代,農民耕地播種施肥除草收穫,伴隨著,養一群牲口,建一所房子,看節氣看風水,忙碌在春夏秋冬裡,時光,化在耕了一遍又一遍的地裡。農民們感嘆辛苦,忙忙碌碌,然而,不得歇,歇了春天,秋天就沒有收穫,這生活已然一環扣了一環,哪一環都沒法少,偷懶一時,說不定就丟了一世。得,拿著鋤頭,頂著烈日,下地去吧。看著一茬茬莊稼,計算著要交的租金,盤算著牲口的食料,任重道遠。

然後,工業時代。機器更先進,分工更細緻。工人們專注做一件事,廠房的流水線上,有專門訂釦子的,有專門壓膠的,一日一日,一年一年,一個動作, 在計件計時中重複。人類很聰明,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裡有這樣的數據:

一個工匠,即使竭盡所能,一天也無法獨自完成一根別針,但是如果把整個工作分為18道工序,配備十多個工人,抽鐵線、拉直、切斷、削尖、磨平……每道工序都可以用機器設備來輔助工作,如此,一整天下來,能夠做出12磅別針,相當於每人做出4800枚別針。

分工,讓人類效率大大提升,高樓大廈眨眼間說起就起了。那麼,人類輕鬆了嗎?沒有,機器轟鳴,工人加班是常態。分工,讓人類的互相依賴更為嚴重。在家裡,住著他人建造的房子,依賴發電廠送的電,依靠水廠輸送的自來水,上街買他人種的菜,店裡買無數人合作的衣服,如果離開他人,人類好像活不下去了,所謂的自食其力,就是自己不斷的重複自己的工作內容,換取足夠的錢,去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人類相互依存,就如那環環相扣的鐵鏈條,你是其中一環而已,人家都繃得很緊,你還有辦法松嗎?

物質更為豐富,亦更為繁瑣。同樣的衣食住行,從簡單的溫飽,到繁瑣的式樣、美觀、時尚、地段、品牌,等等等等,東西本身的附加值越來越多。原本,只是需要一個遮風擋雨的洞穴而已,就去找吧,大自然就有,或者自己簡單搭建一個就行。然而,人類就是在複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除了遮風擋雨,還要結構,還要城市地段,還要學區,還要裝修,所以房子價格節節攀升,終於成了我們很多人一輩子的負擔,貸款二十年,三十年,每月勤懇工作,按時還貸,成了年輕人的生活主旋律。還談什麼自我,身處複雜的鏈環中,只有身不由己。

我們就是這樣,建設生活,玩出花樣,將生活複雜化,最終變成不是我們自己主宰的生活。多少人仰望自由的大門,卻發現腳下的生活之路越來越多,走不出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