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簡,解開千年之謎,學者:馬謖必須得殺

引言

《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中,馬謖因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自縛於諸葛軍師帳前請罪。孔明不欲徇私,令左右將其推出斬首,參軍蔣琬高呼“留人”,孔明不改其意,斬了馬謖,將其首級遍示各營。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評價這段歷史時,也說馬謖“必須得殺,不殺不足以立信”,最初看到這句評論時,還在心裡暗暗為馬謖抱不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更何況馬謖認錯的態度也挺好的,再加上他本身頗有才能,因為一次失誤,就要被斬首,這刑罰是不是太過狠辣?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簡,解開千年之謎,學者:馬謖必須得殺

▲馬謖與諸葛亮劇照

01

對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事,國內的學者們也持不同的態度,有人贊同有人反對。贊同的人覺得,蜀國實力弱小,如果行軍執法不夠嚴明的話,其形勢必然會更糟糕,而諸葛亮也只是依法辦事,無可指摘。可也有不少人覺得,蜀漢本就處於人才青黃不接的危急時期,此時斬殺了馬謖,只會使蜀漢的危機加劇,增加北伐的難度。那麼馬謖究竟該不該殺呢?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殺馬謖?他又是依憑什麼樣的法律標準?青海考古隊的一次發現,給出了人們答案。

1978年7月,青海省孫家寨的一座西漢晚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貴木簡。學者們在研究這些木簡時發現,這上面記載的,正是失傳已久的是漢朝軍法。漢朝雖然倡導以儒治國,但是在刑法方面,也是相當的冷峻嚴厲,甚至可以用“沒有人情味”來形容。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簡,解開千年之謎,學者:馬謖必須得殺

▲孫家寨現址

據記錄,漢朝可以判死刑的犯罪類型,數量達 13472種,可謂駭人。而且,比起普通的法令,漢朝的軍法還要嚴厲的多,條款也要更多。其中有兩條軍律,一旦觸犯,必須處死刑,毫無商量的餘地。

02

據孫家寨漢簡記載,“莫詩(待)鼓止,行者不當行而行,斬將口”,這條是“違抗將令律”,意思是說,如果違抗軍令,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軍隊的將領是要處死的。尤其是故意違抗上級命令,對戰局造成負面影響,不管影響是大是小,一律按死刑處置;第二條是“擅自退卻律”,孫家寨漢簡記載“善退者,後行殺之”,擅自後退的的士兵,可以當場處死,擅自停止戰鬥者,也需要依法嚴處。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簡,解開千年之謎,學者:馬謖必須得殺

▲馬謖劇照

從《三國志》記載的街亭之戰來看,這兩條禁令,馬謖全犯了。諸葛亮早在出戰前就告誡過他,重視城防工事,以阻止魏軍西進為首要任務,爭取拖延更長的時間。而馬謖不聽軍令,自作主張,將重兵撤至南山坪上,造成城內空虛,被魏國上將張郃輕輕易攻破。

之後張郃輕又派兵圍山,切斷蜀軍的補給水源,蜀軍不戰而敗,街亭重地失守。《三國志·諸葛亮傳》給出評價,“(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敗”,單這一點,馬謖就難逃死罪。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簡,解開千年之謎,學者:馬謖必須得殺

▲諸葛亮劇照

03

讓諸葛亮下決心斬殺馬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馬謖在打了敗仗之後,居然棄軍潛逃。此在《三國志·向朗傳》中有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諸葛亮本身就極為重視法度,在打了敗仗的前提下,馬謖竟然還敢再犯“擅自退卻律”,實在不能饒過。

雖然蔣琬力勸諸葛亮,以蜀漢缺乏人才為由,希望能保下馬謖。但這時諸葛亮說出了他內心的想法,也是他決定斬殺馬謖的根本原因,“孫武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若想成事,若要立威,法度不可廢,尤其不能區別對待。馬謖雖有才,也曾立過功,但是功過不能相抵,他不能法外開恩。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簡,解開千年之謎,學者:馬謖必須得殺

▲諸葛亮斬馬謖畫像

諸葛亮在斬了馬謖之後,又重新制定了“不從敬令”的7條法度,只要有人違反,不論地位高低、親疏遠近,一律處罰。《三國志·諸葛亮傳論》中,評價諸葛亮說“盡忠益時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可以說形容的非常正確了。

結語

蜀國本來在三國中實力最小,但是後來卻一度在蜀魏戰爭中佔據主導地位,這縱然有賴於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但是也和蜀漢當時嚴明的法令制度脫不了關係。從古至今,法令都是規定人們行為的準則。不管是誰,只要犯法,就應該接受相應的處罰。一個法度嚴明、人人奉行自若的社會,也會是一個更加文明、更加安全的國度。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左傳》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