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简,解开千年之谜,学者:马谡必须得杀

引言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中,马谡因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自缚于诸葛军师帐前请罪。孔明不欲徇私,令左右将其推出斩首,参军蒋琬高呼“留人”,孔明不改其意,斩了马谡,将其首级遍示各营。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评价这段历史时,也说马谡“必须得杀,不杀不足以立信”,最初看到这句评论时,还在心里暗暗为马谡抱不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更何况马谡认错的态度也挺好的,再加上他本身颇有才能,因为一次失误,就要被斩首,这刑罚是不是太过狠辣?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简,解开千年之谜,学者:马谡必须得杀

▲马谡与诸葛亮剧照

01

对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国内的学者们也持不同的态度,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赞同的人觉得,蜀国实力弱小,如果行军执法不够严明的话,其形势必然会更糟糕,而诸葛亮也只是依法办事,无可指摘。可也有不少人觉得,蜀汉本就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危急时期,此时斩杀了马谡,只会使蜀汉的危机加剧,增加北伐的难度。那么马谡究竟该不该杀呢?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杀马谡?他又是依凭什么样的法律标准?青海考古队的一次发现,给出了人们答案。

1978年7月,青海省孙家寨的一座西汉晚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贵木简。学者们在研究这些木简时发现,这上面记载的,正是失传已久的是汉朝军法。汉朝虽然倡导以儒治国,但是在刑法方面,也是相当的冷峻严厉,甚至可以用“没有人情味”来形容。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简,解开千年之谜,学者:马谡必须得杀

▲孙家寨现址

据记录,汉朝可以判死刑的犯罪类型,数量达 13472种,可谓骇人。而且,比起普通的法令,汉朝的军法还要严厉的多,条款也要更多。其中有两条军律,一旦触犯,必须处死刑,毫无商量的余地。

02

据孙家寨汉简记载,“莫诗(待)鼓止,行者不当行而行,斩将口”,这条是“违抗将令律”,意思是说,如果违抗军令,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军队的将领是要处死的。尤其是故意违抗上级命令,对战局造成负面影响,不管影响是大是小,一律按死刑处置;第二条是“擅自退却律”,孙家寨汉简记载“善退者,后行杀之”,擅自后退的的士兵,可以当场处死,擅自停止战斗者,也需要依法严处。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简,解开千年之谜,学者:马谡必须得杀

▲马谡剧照

从《三国志》记载的街亭之战来看,这两条禁令,马谡全犯了。诸葛亮早在出战前就告诫过他,重视城防工事,以阻止魏军西进为首要任务,争取拖延更长的时间。而马谡不听军令,自作主张,将重兵撤至南山坪上,造成城内空虚,被魏国上将张郃轻轻易攻破。

之后张郃轻又派兵围山,切断蜀军的补给水源,蜀军不战而败,街亭重地失守。《三国志·诸葛亮传》给出评价,“(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败”,单这一点,马谡就难逃死罪。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简,解开千年之谜,学者:马谡必须得杀

▲诸葛亮剧照

03

让诸葛亮下决心斩杀马谡,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马谡在打了败仗之后,居然弃军潜逃。此在《三国志·向朗传》中有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诸葛亮本身就极为重视法度,在打了败仗的前提下,马谡竟然还敢再犯“擅自退却律”,实在不能饶过。

虽然蒋琬力劝诸葛亮,以蜀汉缺乏人才为由,希望能保下马谡。但这时诸葛亮说出了他内心的想法,也是他决定斩杀马谡的根本原因,“孙武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若想成事,若要立威,法度不可废,尤其不能区别对待。马谡虽有才,也曾立过功,但是功过不能相抵,他不能法外开恩。

青海古墓中挖出一批竹简,解开千年之谜,学者:马谡必须得杀

▲诸葛亮斩马谡画像

诸葛亮在斩了马谡之后,又重新制定了“不从敬令”的7条法度,只要有人违反,不论地位高低、亲疏远近,一律处罚。《三国志·诸葛亮传论》中,评价诸葛亮说“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可以说形容的非常正确了。

结语

蜀国本来在三国中实力最小,但是后来却一度在蜀魏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纵然有赖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是也和蜀汉当时严明的法令制度脱不了关系。从古至今,法令都是规定人们行为的准则。不管是谁,只要犯法,就应该接受相应的处罚。一个法度严明、人人奉行自若的社会,也会是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安全的国度。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左传》

《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