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疫個人信息洩露的“次生災害”不能再蔓延了!

涉疫個人信息洩露的“次生災害”不能再蔓延了!


半月談評論員 王君寶


最近,防疫形勢總體向好,但仍有個別地區出現疫情,且有“確診病例名單”“接觸者名單”“轉運名單”等名稱的文件在網絡流傳,裡面包括姓名、電話、詳細住址、身份證號、近期詳細住院情況、近期核酸檢測結果、當下是否隔離等信息,至少涉及上千人。

網上流傳的一些名單暫時無法確認真假,但由於裡面的信息十分詳細,在發生疫情的背景下,人們更願意將其視作“真文件”。部分文件內的人員核酸檢測結果標註“取樣中”,但隔離方式卻顯示“未管控”。這類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動態變化的,但容易讓人產生恐慌心理。

疫情期間,無論是進出公共場所掃碼登記,還是因防疫需要進行個人信息收集,都是為更好地防控疫情,是必要且合理的措施。被調查、統計人員上報個人隱私,是義務和責任,也是配合且信任相關部門的表現。

為防控疫情,以一定方式在一定範圍內對相關人員的軌跡、年齡等基本信息予以公佈,無可厚非。但如果在不可控制的範圍內通過非官方渠道洩露電話、家庭詳細住址等信息,名單中的人員很有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歧視、騷擾和不公對待。

如果名單被不法分子掌握,還有可能被利用實施詐騙等不法行為,甚至威脅相關人員人身安全。這些隱患,可能會成為一顆具有不確定潛伏期的“隱形炸彈”。同時,也會引發有關人員對流調工作的不信任、不配合,對疫情防控造成阻礙。

此前,相關部門已公開發布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於其他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收集或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要對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負責,採取嚴格的管理和技術防護措施,防止被竊取、被洩露。

應該講,疫情暴發幾個月以來,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已有多次發生,一些相關責任人也受到了處罰,但類似事件卻難以禁絕。這些文件到底是如何傳播出來的?是否因為登記表無人看管、隨意擺放,是否因為技術漏洞被不法分子竊取,是否因為相關人員保密意識不強,是否因為名單掌握範圍違規擴大……

對此,相關部門要反思涉疫信息防護機制的疏漏,加強監管,完善信息收集、保護的技術及流程設計,清理、減少不必要的信息收集渠道,及時銷燬對疫情防控失去價值的信息。同時,造成信息洩露的,要對有關責任人予以嚴肅懲戒。不能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卻讓這些次生災害不斷蔓延!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新媒體編輯:楊建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