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黄河文化的根本要素与核心内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黄河文化的根本要素与核心内涵

□ 薄文军

母亲河,一部深沉厚重、穿越时空的皇皇巨著。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条大河带给一个民族的坚忍不拔与无私奉献精神。

——作者题记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奔流5464千米由东营市入海,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六长河。

亿万斯年的黄河,一路绕高山、穿峡谷、走戈壁、越平原、汇溪涧、纳百川,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兼收并蓄的胸怀、慈养万物的挚爱,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哺育了中华民族,开启了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崛起,铸就了中华精神,成为中华文化深邃的象征、永恒的图腾。

黄河流域及沿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最迟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为强大。后来,黄帝在部落战争中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黄帝因此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文字刻画符号和铜器。到商代,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青铜冶炼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出现铁器冶制,标志着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夏朝到北宋,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时间延绵3000余年,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均名列中国“七大古都”,著名的诸侯国都星罗棋布。四大发明、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中医中药……林林总总的文化科技成果,大都产生于或发展成熟于黄河流域。北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整个沿黄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不倦的黄河,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难以计数的名胜古迹,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支撑起中华文化的巍峨大厦。但关于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具体内涵,至今没有成说,一直停留在“博大精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知层面。我个人参加的一些涉及黄河的文化工程,包括图书、展览等,也没有开宗明义地诠释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

我们一向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及黄河精神内涵的表述应该体现国家意志、全民共识,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好妄下定论。这一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学人对黄河文化的尊重及对相关研究的慎重。但这种尊重和慎重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层次思索和挖掘。

我们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塑造者之一。黄河文化亦即黄河文明、黄河精神,具有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开拓性,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延展性,兼收并蓄、汇纳百川的包容性,凤凰涅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文明的优良基因,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黄河入海并不意味着一个完整过程的结束。这其实只是一条大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在辽阔世界大格局中的一个新起点。黄河入海不是一种归宿,不是一种终结,而是再一次的庄严誓师,再一次的隆重起航。奔流入海的黄河依旧是海洋当中最稳健、最青春,最活跃的力量。她正以最执著、最诚挚、最温馨的情怀,化作一股暖流,化作千顷波涛,化作万里春风,继续伴随中华文明的大船扬帆寰宇,走向世界。

同时,我们不应过分纠缠于文化、文明、精神这些概念之间的所谓“区别”,而人为地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很大程度上,这三个词语的概念指向是相同的,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笔者认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物质层面的奉献、精神方面的支撑。而就这两个方面,我们的先辈们其实已经做出过经典归纳。《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最有概括力和承载力的黄河文化、黄河文明、黄河精神的核心内涵。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文明,奔涌向前。母亲河带给中华民族的,永远都是昂扬向上的精神,大爱无疆的奉献,义无反顾的担当。

(作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黄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著有地域文化书《穿越黄河口》《黄河口旅游文化》《东营进士全传》《黄河口抗日战争史》等,主笔地方文化书《垦区——山东战略区的稳固后方》《沧海桑田黄河口》《印象垦利》《垦利文化通览》《东营旅游》等,参与编写《东营市志(1996-2013)》《东营图志》《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东营卷》《黄河口特色旅游文化》等,主持和参与多个大型展览馆展陈大纲及内容撰稿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