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学方文山,但千万别学周杰伦

文|小党

你可以学方文山,但千万别学周杰伦

前一段时间,由于热搜榜事件,"小公举"周杰伦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自从2001年凭借一张《范特西》专辑走红以来,周杰伦似乎就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线。昨晚发布了新歌《说好不哭》更是让粉丝营销团队全体上线,连夜霸屏。

周杰伦没开微博,他似乎没有专门属于自己的粉丝。

但他又好像一位隐藏于民间的大侠,只要有人提起一个话头,你会发现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他,都听过他的歌。

周杰伦之所以至今仍然被人反复提起,是因为他凭一己之力,在亚洲音乐乐坛上,掀起了一股风格独特的浪潮。他的音乐,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他之前,中国没有人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在他之后,也没有人能模仿他的风格在商业上成功的。

周杰伦在歌曲创作方面的才能几乎无人能及,但很少有人听到周杰伦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

1999年年底,吴宗宪把周杰伦叫到办公室,要求他十天之内创作出五十首歌曲。周杰伦如期完成了。最后,吴宗宪从这五十首歌曲中挑了十首,录制成了一张专辑。这就是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

这么高的创作速度和创作质量,显然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按照他的事业伙伴方文山的说法,"周杰伦是天才型创作人。"这段话后面还有半句,方文山说:"我是下苦功型的作词人。"

你可以学方文山,但千万别学周杰伦

比起周杰伦,方文山的奋斗历程可就艰难多了。

读完职高就出来打工的方文山,干过运货司机,给别人装过防盗系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方向,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服完兵役之后,方文山突然间迷上了写歌词。

虽然他什么门路都没有,但那时候的方文山心里有一个梦想:这些词,都要被歌手拿出来唱,伴着旋律回响在星光璀璨的舞台上方

没有老师,他就自己摸索。

没有教程,他就自己找材料。

方文山找了五六十首自己喜欢的歌词,动脑筋分析韵脚,慢慢地钻研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写了一百多首词,全都自己整理出来,打印好。

词倒是写好了,但是要去哪里投稿呢?

方文山一张张地翻看音乐CD,挨个联系上面的音乐制作人。

第一封投稿信寄出之后,方文山就开始苦苦等待回音。

一个半月过去了,方文山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那个人自称是制作人吴宗宪,说他的作品已经收到了,请他来公司面谈。方文山半信半疑,觉得是朋友打电话过来和他开玩笑。

但吴宗宪可是大名人。由于经常在综艺节目里面露面,他的声音,方文山和大部分台湾人一样,熟得不能再熟了。如果自己的朋友模仿吴宗宪可以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级别,那真是可以上超级模仿秀了。这由不得方文山不信。

方文山到了公司之后,吴宗宪就把他介绍给了周杰伦。当时周杰伦还是个新人,两个人常常一起睡在公司,慢慢熟悉了起来,后来果然一起创造出了很多好作品。

周杰伦的才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方文山的才能,却有更多可以借鉴的部分。

方文山这种通过检索获得信息,找到被人赏识的机会,最后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搜索力"。

你可以学方文山,但千万别学周杰伦

曾经听朋友说过一句话,深受触动——"以你努力的程度,还轮不到拼天分。"

不过,很多人也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知道怎么努力。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每隔一个月会开设一次信息检索课,课程是免费的,但是去上的人却很少。有次路过柜台的时候,听到两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抱怨,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这么低,为什么却没人来听讲座呢?

其实,当时真正的问题,不是大家找不到信息,而是对应该找什么信息、找到信息之后如何筛选、整合,充满了迷茫。

现在这个年代,对于检索能力再差的人来说,信息都是过剩的。

很多人不明白自己要检索什么,是因为他们没有对某个领域的整体了解,不知道这个领域中基本的问题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又是什么,就开始匆匆检索了。

努力之前,抓住整体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位做设计的朋友,和我吐槽她的甲方:明明第一版方案就是最好的,非要让我再出第二版!最后还是用回第一版方案了!我看甲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吧?

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候是因为甲方要求提得太多、太具体,给她提供了太多的对标产品,最后搞得她无所适从。

其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先从大局出发,再搞定细节。

瑞士设计师Adrian Fmtiger在1957年为法国戴高乐机场导视系统设计了一款字体,后来经过9年的修改和打磨,这款字体名为Fmtiger的字体才开始公开发售。对于这种字体,你可能不熟悉,但提到这款字体的"子孙后代",你会觉得个个都耳熟能详:Light、Roman等现在最常用、最普遍的电脑默认字体,都是它的家族成员。

设计师Adrian Fmtiger就是先琢磨出了关于字体之美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然后再去做打磨,这样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信息不是最重要的,信息背后的思考才是,因为它关乎全局和整体。

脱离整体的细节推敲,注定是无效的。

曾经有个大学生,找到一位物理系的导师,说自己以后想选择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位老师皱着眉头批评他说:"别再研究物理了,这个专业里面的所有问题,都已经被人研究过了。"

这个学生考虑了一下,说:"不,就算这样,我还是想学物理。如果所有高端的问题都被人研究过了,那我学学基础的东西就可以了。"

后来,他在学习基础物理的过程中,提出了量子理论。这个人就是量子力学之父,马克斯·普朗克。

想要看到整体,就要发现知识的底层逻辑。

你可以学方文山,但千万别学周杰伦

人的思维是有逻辑的。大脑储存不了太多的信息,如果能把零碎的信息用一条逻辑线索整合起来,大脑的工作效率就高得多了。

看完电影之后,你很容易就能把电影的情节复述一遍, 因为电影的情节发展是按照逻辑来的。从生理功能上来说,人类脑部的海马结构会把分散在脑中各个部分的零散信息整合成记忆。

所以,哪怕在某个领域,你只知道两个知识点,也要把它们联系起来,化零为整。

在大家日常的学习中,多数人会经常用到的一个策略是反复被动地阅读,比如说一门课程的教材读完一遍再读一遍,觉得每读一遍都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但是事实上研究发现,被动的重复阅读对学习产生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主动反复对知识加以提取,则可以有效地加深记忆。

2011 年普渡大学的心理学者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设置了两个对照组。其中一组参与者不管能不能正确回忆出自己看过的单词,屏幕上都不会出现这个单词的回放;而另一组参与者如果没法回忆出自己刚才看过的单词,屏幕上在出现新单词的时候,就会出现旧单词的回放。结果发现,第一种学习方式中, 参与者记住的单词非常少,大约只有 1%,而第二种学习方式中,参与者记住的单词则有80%。

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体会:在考试之前, 你需要去复习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 因为这些知识我们平时使用得不多。但是在数学和物理考试之前,却很少听说 有人需要重新背一遍公式。这是因为平时在做数学、物理练习的时候提取知识的次数很多,对公式的印象已经很深刻了。

如果你想把这种学习理科的方法,用在文科学习上,就要多多调取、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些知识背下来。

在国内一些顶尖的外国语大学里,老师讲了一个单词之后, 会布置课后作业, 让同学们用这个单词造几个句子。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一来能考察大家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单词,二来也是让大家在反复的记忆提取中加深对这个单词的印象,以便日后能活学活用这个单词。

回到我们最开始说的方文山的例子:方文山不仅是找到了四五十首歌词作为模仿的榜样,他还在这些歌词中建立了一种逻辑,以便自己能有条理地提取自己从前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创造出新的歌词。

所以,千万不要产生这种错觉:厉害的人,就是善于找到信息的人。

真正厉害的人,是能够找到信息之间底层逻辑,化繁为简、有效学习的人。

你可以学方文山,但千万别学周杰伦

《搜索力:帮你解决90%人生难题的思维能力》 作者:刘sir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能用快速、简洁的办法找到答案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