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老師們該怎麼應對?

新城老曹


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縣管校聘便是其中之一。

很明顯,縣管校聘應該是為了能讓城裡的優質師資力量到鄉村支教,以幫助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所以,對於農村教師來說,應該不要有什麼擔心和焦慮。對於城區學校教師來說,也不要有什麼顧慮。因為,如要支教,肯定會有“好處費”,如支教後才有資格參評高一級職稱,這對於要評職稱的教師肯定也是福音。另外,說是支教,那麼在實踐操作中應該不會有所謂的“學校人”變成“系統人”之說。對於支教者來說,你還是原來學校的人,並沒有改變成為“系統人”,相反,更強化了城區和農村教師的區別。

現在的問題是,各縣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有其他動作。

一是小範圍內交流。每個學校都會採取打分排隊的方式,確定被交流人員。對於不缺編的學校,這一點意義不大。大不了就是換個工作環境,說不定還能到更好的學校去。但這樣做沒有很大必要性。要做也只是噱頭而已。

二是實行崗位工資改革。崗位工資的發放不再按職稱統一級別發放(中小學高級統一拿七級,中小學一級統一拿十級),而變為根據實際崗位,根據工作量將每個職稱的工資分為四五個等級發放。對此,老師們應該要積極看待,因為工資有了實際性的提高。只不過要努力工作,爭取更高級別的工資,實現真正的多勞多得。

三是其他相關配套改革和一些創新性的改變,如班主任津貼,課時量設置,各類崗位人員的設置及其待遇等。相信,這更能激發老師們的工作激情。

改革勢在必行。但願真能如你我所願。


迷失的九月


縣管校聘只是管理形式上的變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想提高教育質量主要靠教師的工作態度而不是靠形式,只有教師甘願為教育付出了,質量才能上去,想讓教師把心撲在事業上,要多關心愛護他們而並非用形式約束!


即鳴


你怎麼看義務教育階段縣管校聘改革?老師們怎樣應對?我來談談我的認識:單從字面上理解,“縣管”好象算不上改革,因為原來也是縣管,而非市管和省管。校聘倒是個比較新鮮的詞,校聘即學校聘任教師,好象是學校校長比原來權力更大了,增加了人事權。但全縣有很多學校,也有很多教師,聘任有沒有先後順序,是全縣範圍內選聘,還是本校範圍內選聘?如果是全縣範圍內選聘,那一定是優先城內規模大的學校,其次才是農村山區學校。一定是先高中學校,其次才是初中小學。另外,如果沒有充足的後備師資,聘來聘去仍還是那些教師,形不成競爭上崗,那聘任制還有意義嗎?再者,校長能做到聘任過程和結果公平公正嗎?誰來監督呢?這些問題肯定是縣管校聘中繞不開的問題。推出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有目標,有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都要預測到最後的結果。,作為國家改革,興師動眾,轟轟烈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人的精力和時間,到底從哪兒作為突破口?要解決哪些矛盾和問題?要實現哪些目標?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都需要有科學合理的預測評估。改革成功與否,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要符合大眾的期望。所以改革之前,教育部門要對全國各地的教育狀況有所瞭解並找到共性問題,使改革直指問題和矛盾,也使改革有任務,有目標,有問題意識,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我認為目前我國教育的主要問題有:一,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矛盾糾纏不清,使學校教師學生無所適從。二,城鄉教育區城發展極不平衡,造成城區學校、優質學校人滿為患,而農村學校、山區學校人去樓空,更談不上發展。三,縣管中學與市管、省管中學之間的辦學條件、各種資源差距越來越大,生源大戰會更加激烈,縣管中學處於明顯劣勢。基礎教育的生源與高等教育的數量之間的矛盾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突出,會出現有些大學因招不到學生而關門。四,教育管理缺乏具體制度,也缺乏有效監督,教育部門、學校、校長權力過大、過分集中,容易產生不作為和亂作為,容易滋生腐敗問題,也不利於調動各方,特別是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產生更多的"佛系教師”,從而影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四,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真正“讓教師職業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不要再讓“尊師重教”、“教育優先發展"等國家戰略成為一次次空喊和失望。“縣管校聘”能否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呢?我們拭目以待!關於老師,除了哪些平時不帶課的閒雜人員、平時不敬業的、與校長關係不好的,其餘老師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