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接連發聲過緊日子準備,民營油站該怎麼辦?

誰都沒想到,2020年初一場疫情竟讓所有人都勒緊了褲腰帶。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春天來了,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柳暗花明,但石油行業的“冬天”才剛剛開始。

國際原油價格的一跌再跌,對整個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縱觀整個產業上游,美國原油期貨居然出現了“買石油送美元”的現象;再看產業下游,隨著旅遊業、運輸業的用油需求逐漸恢復,價格戰陰霾也開始在油站上空籠罩。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在下行軌道上的漸行漸遠,國內成品油市場還未來得及從疫情影響中緩一口氣,便已經開始做好了過冬的準備。

從4月15日至4月20日,“三桶油”接連發聲,要求充分做好長期應對低油價的思想準備,牢固樹立長期過緊日子思想,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改革發展“雙勝利”。

“三桶油”接連發聲過緊日子準備,民營油站該怎麼辦?

苦戰硬仗、嚴峻性、危機感、緊迫感、嚴控... ...這些平時多用來形容夾縫中生存的民營油站的詞語,出現在“三桶油”的表態中,令人無法相信。而且他們還不約而同的提到一個詞——“降本”。

與以往單純的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情況不同,疫情和油價暴跌疊加而至,對油氣市場供應端和需求端造成雙重擠壓。

油站所要面對的是既有來自供給側的壓力,又有需求側大幅縮減用油需求的壓力,上下游同時擠壓,讓油站備受煎熬,就連“三桶油”這樣的行業巨頭,在生產經營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在“三桶油”已經做好了過緊日子準備的現狀之下,那些分佈區域分散、規模小的民營油站,又該如何過日子?

隨著數字化時代到來,在營收增長停滯的階段,民營加油站必須依靠新技術,才能突破傳統的業績營銷增長天花板。但對於勢單力薄的民營油站而言,根本無法自己去做數字化工具,其營收也支撐不起相應的研發費用。

因此,在面對嚴酷的市場環境時,大部分民營油站只能依賴於降價促銷這種單一營銷方式。而這也導致了在全國12萬油站中,佔據全國油站總量47%的民營油站,卻只有20%的銷量佔比。

基於數字化賦能的智慧油站已經開始落地,但民營油站已經失去了先機。

在疫情期間,“三桶油”就已經打造了專屬的數字化平臺。再看民營油站,據不完全統計,民營油站數字化普及率約為40%,其中約半數是在近半年時間內陸續接入團油等第三方數字化平臺。顯然,民營油站已經意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迫切性。

將大量零散的加油需求整合到一起,同時也將大量碎片化的民營加油站整合到一起,中間就需要一個第三方的能源數字化平臺。結果是,兩端都具有規模效應的議價能力,隨著邊際成本的降低,效益自然會提上去。

一旦民營油站通過數字化轉型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運營體系後,其必然會盤活油站、車主資源,形成一個與第三方能源數字化平臺共贏的局面。

所以,當“油老大”們都開始準備過緊日子的時候,民營油站的“褲腰帶”也是松不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