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褚炜 摄影/文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1992年,我去北京出差,看望颜景政老师,和颜老师合影时,摄影师一再让我靠近,把颜老师挤到了沙发角落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1987年,我在北京新闻培训班上,我请颜景政老师在我的日记本上提字

在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钟楼往西几公里的地方,笔者偶遇一处占地百余亩的景点,把车停在大门一侧,抬头望去,正门旁边:“皖台创新农业孵化基地”“台湾生机立体农业园”十分醒目。我询问门卫姓鲁的师傅,便得知是淮北市和丰硕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田园项目,门卫鲁师傅知道我的意图后,他便与称林总的通了电话,我跟台商林总作了简要沟通,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并加了微信。

初次跟林总打交道,我感觉大概因台湾和大陆的体制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

今年以来,我在中国新闻图片网上发表新闻图片近百幅,既然是新闻图片,那就要真实,不光拍的图片真实,拍摄日期真实,图片说明也要真实。

图片说明能够做到真实,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并不难,官方信息有多种渠道发布,都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怕出错,可以请被摄单位或被摄个人审核一下摄者撰写的图片说明。

在八十年代初,我搞新闻报道的时候,采写好新闻,要有被采写单位的领导审核,还要让分管宣传的领导把关,用复写纸一复多份,然后,再盖上公章。新闻稿不像文学作品,可以一稿多投,信封单位印,邮票用多少报销多少,我最多的时候,一稿有9家报纸采用。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投稿一说,纸媒体“通吃”,但是,一篇稿子,见报周期至少要好多天。如今,我向中新社投稿,最快只几分钟则被采用。过去,如果是新闻照片,把写好的新闻图片的说明纸片用回形针夹上,装入信封,投出去。图片新闻十分吃香,那个时候,拍新闻图片的人很少,而且报纸用图片对活跃版面很有用处。那时的新闻图片,几乎是摆拍,或者,摆和抓结合拍,买胶卷的费用单位全报销。

现在,新闻投稿,用不着信封,更无须邮票。我作为中国新闻网的签约摄影师,谁来审核我的图片和图片说明的真实性,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对媒体单位负责。一旦,文字稿或者图片文字说明出了失实问题,那么,再发稿子肯定是完蛋了。文责自负,尤其像我这样曾搞过新闻工作多年的,更要懂得新闻的操守。

林总只是问我,报道收不收费用,我说,不收费用。正规的媒体是不会收任何费用的,凡是打着媒体的旗号,收费的,都是骗子。林总专门安排他公司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和我对接,全程对相关景点进行介绍,给了我拍摄提供了很多方便。

这次采访,公司的两位重量级的人物都非常重视。这让我想到今年采访的一些单位发生的情况。有的单位,知道我要报道他们的意图,直言不讳地问:“跟宣传部门对接了没有?”或者表情和语言上表露出“拒绝”的样子,不乐意被报道。还有的单位要看一看我的证件,甚至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位单位书记,我让他看中国新闻图片网报道他们的数十幅新闻图片,他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是强调报道时要和他们宣传部门对接,说这是纪律。

台商林总担当的责任不比这位书记小,他们想的和做的却突显出如此反差。

宣传部门把关,把净化舆论关口前置,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从工作角度出发,体现出一个部门的担当、责任和诚意,这才是正常的健康的氛围。这些年来,关于“对接”这个词用得很频繁,网络的发达,影响到了宣传口径的控制问题,这可以理解。但是,到了下边,往往总会跑偏。实际上,党的新闻工作从来都有纪律约束。

1987年5月,单位派我去了北京,听了两个月的《人民日报》新闻界大家授课,有当时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颜景政,有高级记者组组长高新庆,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机关党委书记许仲英,有著有很多专著的王武录,后来,他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一些老师,因为过去了30多年,记不清了。听了他们两个月的课后,带回来一大摞当时大学新闻专业用的教科书,按理说,理论和实践锻炼了多年的我,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者给新闻图片配发一则说明不是个问题。而想去写想去拍的各种限制才是问题。

疫情防控持续看好,复工复产、生产和生活秩序复苏是当下新闻热点,我去采访两岸田园,也是在传播这种正能量,他们接受采访很自然、很配合,也很乐意。我觉得,同样在报道我们的一些单位,因为所谓的“对接”产生出来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消极的东西,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前不久,我跟某单位宣传口一位副职领导谈起,我要拍他们企业转型的一个专题,十多年前,这个领导是个搞报道的,曾经征得我的同意,联系在报纸连载我写的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我虽然没有见到一分钱稿费,但我还是表示感谢,请他吃了一顿饭。就是这么个关系,当他听我说拍摄影专题,回答我:“你拍那东西有啥用?要拍,我们自己会拍的。”是不是一当官嘴脸、品行什么都变了?这些年来,这风不好,那风不好,都是这种用人失察造成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看,一个单位,好,就是那个班子带好的,一个单位不好,往往也是一个老鼠坏锅汤、一个跟着一个学给败坏的。

台商大老远来大陆做生意,很不容易,眼下虽然疫情看好一些,党和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复工复产,但是,生产和生活走向良性循环,还要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虽然,我拍的新闻图片大都是过眼烟云,不像好的纪实摄影有着历史和人文价值,但是,新闻图片的宣传功能,是其他图片代替不了的,作为一名摄影师,也要发挥好自己的长处,讲好身边的故事。

走进两岸田园,一家几口人来玩一玩,远离城市喧嚣,有这么多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东西,让你开心,能把这种人文景观用图片的方式表达出来,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台合资的两岸田园,游客在绿色无公害采摘园里采摘蔬菜。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台合资的两岸田园,小朋友在草莓采摘园里采摘草莓。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台合资的两岸田园,小朋友玩得很开心。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台合资的两岸田园,游客在育苗温室棚里观赏铁皮石斛。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台合资的两岸田园,在生机立体农业种植示范区,家长和孩子饶有兴致。


由一次新闻报道想到的

4月26日,安徽淮北市中台合资的两岸田园,游客走入生机立体农业种植示范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