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1. 深山何處鐘——汝州風穴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大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詩人王維奉召以監察御史兼選補使的身份赴嶺南和黔中補選官員(即“知南選”),路過汝州時, 同好友祖詠一起暢遊了當時的中原名剎——香積寺,為我們留下了這首著名的《過香積寺》。

王維遊覽的香積寺,就是現在汝州市城北的風穴寺①。

盛唐的王維和北宋的蘇東坡頗為相似,也是個全才,“詩書畫曲”樣樣拿得起放得下。蘇東坡也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首《過香積寺》正是如此。

2019年10月1日傍晚,時隔1279年,我循著詩佛的足跡,倉促遊覽了風穴寺。

作為我國始建年代最古老的佛寺之一,風穴寺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因風穴寺歷代住持多為學富五車的高僧,自古就有“武少林、文風穴”之說,大量文物古蹟也因此得以保留傳承,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前品讀《過香積寺》時加了不少自己的想象,更重其意味,並未深究寺址所在,只道此詩“構思奇妙”,也知道詩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歷來被譽為煉字典範,可同賈島“僧敲月下門”一句媲美。待到這次風穴寺之遊,方知此詩頗有寫實的成分。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景區大門處的牌坊

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190年),在河南省平頂山市所轄的汝州市東北,位於嵩山少室山南麓的風穴山中,距汝州市區很近。但孤陋寡聞的我,此前竟對她一無所知。

後漢乾祐三年《風穴七祖千峰白雲禪院記》碑有載:“風穴禪院,汝乳之北,嵩少之南。路廣由旬,地安窣堵。後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人衛大丑,收以材石,構成佛堂於此山之西北,鎮壓風穴,即今之院基是也。至隋,又為千峰寺。”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風穴寺山門

一番遊覽下來,甭說“唐塔”“金殿”“宋鍾”等“寺寶”,即便寺內隨處可見的金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就已經鎮住了我。可以說,古建築數量如此之多、分佈如此之密集、保存如此之完好的寺廟,在河南省內還真不多見。依我愚見,風穴寺當得起“中原四大名剎”和“古建築博物館”的頭銜。

寺內現保存有唐至清代建築140餘間(座),並坐擁唐塔、宋鍾、金殿三大國寶,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的古建博物院”。 此外,寺內的塔林現存古塔83座,形狀各不相同,數量僅位居少林寺、靈巖寺之後,為全國第三大塔林。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風穴寺導覽圖

更令我吃驚的是,風穴寺竟然真的不收門票!據說是寺僧的堅持,才使得風穴寺成為這滾滾紅塵中難得的“另類”。能有這不要門票的古寺可賞、翠山可攀、溪澗可耍,實乃汝州人之幸事!

因值國慶假期,且閱兵和遊行已結束,汝州市民紛紛在這個晴暖的午後偕老將雛來風穴寺遊玩,山道和寺內一時熱鬧非常。想來也是,有這等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若汝州人民不攜如花美眷、享似水流年,豈非辜負了政府和寺僧的美意?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中佛殿(即金殿)外觀

寺廟不大,格局緊湊,但建築佈局迥異於平常寺院的中軸式,乍看好像殿閣廳臺隨意佈置、亂無章法,實則依山就勢精心謀劃,東西成行、南北成列,呈多軸線分佈。

眼看著日頭將要落山,依“金殿”“宋鍾”“唐塔”的先後順序直奔“寺寶”而來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金殿的斗拱

“金殿”實為中佛殿,因建於金代故名,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但主要構件均為原物,據說其格局和式樣完全符合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金殿的西側山牆

該殿建於1.5米高的磚臺上,單簷歇山式,面闊和進深均為三間,“斗拱古樸大方,飛簷挑角,似展翅欲飛。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金殿殿頂的鴟吻

樑架結構科學嚴謹,脊飾琉璃吻及寶瓶顯古樸秀麗,起著現有實物價值的作用。”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金殿的脊飾

“金殿”以西數十步便是懸鐘閣,惜未開放,無法登閣近觀,鑄造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的“宋鍾”應懸於閣中。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懸鐘閣外觀

懸鐘閣重修於明代萬曆年間,面闊進深各三間,氣勢雄偉,蔚為壯觀。據說大鐘造型渾厚古樸,鑄造精緻,銘文清晰,聲音清越宏亮,“風穴鐘聲”因之曾為汝州八景之一。

“金殿”西北數十步就是“唐塔”——由唐玄宗李隆基賜名的“七祖塔”,供奉著佛教禪宗七祖貞禪師的舍利。塔高24米,為方形九層密簷式中空磚塔。從正面看,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形;若從側面看,則稜角分明,俊朗挺拔。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七祖塔”(即唐塔)全景

塔夾於西配殿和水陸殿之間東西向的逼仄甬道內。站在塔下仰望,一層塔體上部開有1個佛龕,嵌有一塊刻有“貞禪師塔”字樣的石碑。再往上看,唯見各層挑出的密佈的磚疊澀,令人眼暈。因建築間的空間過於侷促,想為七祖塔拍張無遮無擋的全身照還著實有些難度哩。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仰視“七祖塔”(即唐塔)

我眼前的這座塔,當年也必然入了詩佛王維的“法眼”,因為他遊香積寺時,此塔已經矗立在這裡近2年時間了。千餘年來,風穴寺一再更名,一再毀建,而七祖塔卻始終初顏不改。事實上,唐時香積寺的建築,也就僅餘此塔啦。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一對鴿子立於簷角,風鈴無聲

赭紅色的塔體,撫之微涼,觸之微澀。不知摩詰居士可曾這樣撫觸過、親近過它?

風穴寺佛教傳承歷史悠久。初為天台宗,天台七祖貞禪師於唐開元間長期在此修習住持,成為天台宗的大本營。五代時期,禪宗最優秀的支脈臨濟宗取而代之,在風穴寺將臨濟宗發揚光大。清初,臨濟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祖再住風穴寺傳法,故風穴寺有“天台臨濟兩祖庭”之說。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望州亭

沿著大雄寶殿後的臺階一口氣小跑著登上山頂小平臺。翠嵐亭和望州亭分居平臺東西。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翠嵐亭

在翠嵐亭中數個兒童的嬉戲打鬧聲中放眼遠望,視野極為開闊。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平視唐塔

這個高度,剛好可平視七祖塔的塔剎,中佛殿屋脊上的鴟吻、懸鐘閣的層簷分列塔的左右。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觀音閣外觀

遠處,汝州城的高樓已經亮起了燈光。當我心有不甘地一路小跑著瞥了眼觀音閣、漣漪亭、龍泉、珍珠簾時,天色已經徹底暗了下來,寺內幾乎沒有了遊客。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暮色中的漣漪亭(因光線暗,手機拍出來的人像已虛化)

燈光中,寺僧和民工們已經開飯了。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暗光下的珍珠簾瀑布,也就是電影《少林寺》中和尚們挑水的地方

這次行程安排過於緊張,以至於留給風穴寺的時間只有1個小時,即便走馬觀花,塔林還是沒有能夠去看上一眼。看來,風穴寺必須擇時重遊一次啦。

當我乘坐電瓶遊覽車離開風穴寺的時候,耳畔只有車輪的沙沙聲,並沒有來自深山的悠悠鐘鳴。

而我們尚佛的大詩人王維離開風穴寺時,想必是鐘聲入耳入心的吧。此後,他繼續南行,先襄陽,後荊門,繼而桂林,於次年(開元二十九年)二月完成“知南選”任務後北歸,並於秋天辭官歸隱,在終南山北麓置辦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地享受生活去了

【Tips】

1. 風穴寺位於平頂山市汝州市東北八九公里的山中,自駕方便。
  2.不收門票,每日08:00-20:00開放。
  3.公交線路:汝州市區乘坐7路公交車到風穴寺站下車。
  4.遊玩路線推薦:山門——中佛殿(“金殿”)——懸鐘閣(“宋鍾”)——七祖塔(唐塔)——大雄寶殿——接聖橋——觀音閣——漣漪亭——珍珠簾——望州亭——上塔林——下塔林——劉希夷墓園。

2、山蟬處處吟——登封少林寺

王維在終南山北麓置辦的別業,曾經是宋之問的產業對,就是那個“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初唐詩人宋之問。不過此時,宋之問已經故去30年了。那裡環境寬敞閒靜,空氣涼爽清新,山林溪谷間充斥的高濃度負氧離子非常適合修身養性。

《舊唐書·王維傳》載:(王維)“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

因年齡原因,王維沒有見過宋之問,但肯定熟悉“律詩奠基人之一”的宋之問的詩歌。比如宋之問隨從武則天遊幸少林寺時奉命而作的應制詩《幸少林寺應制》:“紺宇橫天室,迴鑾指帝休。曙陰迎日盡,春氣抱巖流。空樂繁行漏,香菸薄彩斿。玉膏從此泛,仙馭接浮丘。”

所謂應制詩,就相當於皇帝出題的命題作文,出佳作不容易。不僅腹中要有真“墨水”,還得兼顧“領導”的好惡,少不了譽美拔高之辭,同時還需要在承受心理壓力的情況下發揮好才行。

宋之問(約656—約712),今山西汾陽或河南靈寶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富有才學,19歲中進士,深得武則天賞識,但其趨炎附勢的低劣人品遭時人和後人唾棄。公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被賜死於桂州徙所。宋之問在世時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其詩多為應制之作,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詩有較充實的內容。在藝術形式上,宋之問的詩以屬對精密、音韻協調見長,大多詞采綺麗,對仗工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尤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被奉為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隱居終南山之前,王維曾長期隱居嵩山且有數首關於嵩山的詩作。作為佛教信徒,他關於少林寺的詩歌卻一首也沒有留下。我很詫異,始終不相信他會沒有到訪過當時官方推崇的這座名寺,更願意相信是他的相關作品散佚的緣故。不過,這種事,誰又知道呢?就像王維和李白這兩個同年出生、經歷相似、成就相仿、“朋友圈”高度重合、前後腳去世的兩個大詩人,竟然從無唱和、從無互動,就好像從未有過交集一樣,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是竟然也真的發生了嗎?!

但這並不妨礙少林寺的大紅大紫。

宋之問陪駕遊幸時,可以說正處於少林寺歷史上紅的發紫的那個時期。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登封少林寺

因少林寺僧眾協同唐軍作戰有功,唐太宗李世民頒發《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賞賜少林寺良田600畝,封和尚曇宗為大將軍,禪宗教派由是興盛,並逐漸成為唐代佛教最大的宗派。少林寺也從此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唐高宗李治曾數次巡幸少林寺如並多次留下“御筆”, 如以飛白體書法題寫“波若碑”;武則天也不斷給少林寺施捨錢物;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於開元十一年冬天御書7字碑額送少林寺鐫刻成碑,並特旨免於沒收少林寺的土地財產,使少林寺享受到“禮殊恆剎”的待遇。史載,至唐宋年間,少林寺擁有土地1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臺殿閣5000餘間,寺僧2000餘人。

然而,少林寺也同其他寺院一樣,1500多年來遍嘗“人間興廢事”。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跋”,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後改姓“元”)公元495年敕建少林寺於嵩山南麓少室山腳下,惜於北周武帝滅佛期間毀於一旦。後於隋唐宏興,明清增修,殿宇軒昂,古木參天,但多數古建築毀於民國戰亂和文革浩劫,僅留初祖庵、塔林等少數古蹟。2010年8月1日,少林寺的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作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一部分入列世界文化遺產。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兩張最靚麗的“名片”,一為“禪宗祖庭”,一為“少林功夫”。少林寺建寺32年後,菩提達摩(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來到少林寺傳法,自此奠定少林寺漢傳佛教禪宗祖庭的地位。同時,少林寺慣有寺僧習武之風,到明代形成了完成了少林武術體系,特別是明朝嘉靖時期,少林僧侶參與抗倭屢建功勳,少林寺威名大振。隨著上世紀80年代初李連杰主演的同名電影的熱映,少林寺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得以在新時代再次宏興,這兩張“名片”也隨之很快“譽滿全球”。

這兩張“名片”,佛教界更重前者,“文”的意味更厚;世俗界更重後者,“武”的氣息更濃。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少林武僧

其實,在我這外行人看來,在“少林”之前冠以“武”字,本就有失偏頗。少林寺背後深厚的佛學、儒學、醫學等文化,是少林武術的根和魂;同時,少林武術是在汲取少林寺豐富文化營養之後開出的燦爛花朵。我們不能忽視少林寺豐厚的文化遺產。

平時能夠強身健體、關鍵時刻能夠搏擊護身甚至維護正義的少林功夫,當然對於我們這些常人而言更具有吸引力。當前,源於少林寺的少林武術,不僅在大中華區家戶喻曉,且已經作為中華武術的代表之一,以“Kongfu”之名走向世界。可以說,少林寺和少林武術都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莫非這就是身懷絕技的掃地僧?

在我心中,少林功夫是有代言人的。他不是那些高僧大德,也不是那些武林高手,而是——金庸《天龍八部》中關鍵時刻現身,秒殺慕容博和蕭遠山的那位掃地僧!怎麼樣?沒猜到吧?!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1982年版《少林寺》海報

說到這裡,再插上一嘴。1982年版電影《少林寺》中的一些經典鏡頭,如和尚覺遠(李連杰飾)雙手提尖底水桶健步如飛、塔林中打鬥的部分鏡頭,是在上文提到的汝州風穴寺裡取景拍攝的。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在寺西約300米處,是少林歷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寢。塔林中現存從唐至今的各類塔256座。據說現存塔的數量僅是原來的二分之一,其餘被歷年來山水所沖毀。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初祖庵

初祖庵在塔林以北約1公里,是河南省遺存文物中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是為紀念達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簷柱、內柱、牆下雕石以及神臺周圍都有浮雕,大殿神龕內供著禪宗初祖達摩像。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達摩洞

五乳峰上有達摩洞,深約7米,高寬3米餘,內供有達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內石壁上有高1米多、寬約60釐米的凹槽,是當年挖鑿達摩面壁石的痕跡。洞外有石坊,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造,雙柱石砌,南額胡斌題刻“默玄處”。傳說達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於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

寺內還有不少古碑刻值得細賞。

在眾多關於少林寺的詩歌中,同宋之問並稱“沈宋”的初唐宮廷詩人沈佺期的《遊少林寺》是比較有味道的:

“長歌遊寶地,屣倚對珠林。雁塔霜風古,龍池歲月深。

紺園澄夕霽,碧殿下秋陰。歸路煙霞晚,山蟬處處吟。”

沈佺期(約656—約712),今河南內黃人。他也是完成律詩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這首《遊少林寺》,在構思、寫景、音律等方面都有獨到處,可以說是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詩的代表佳作。此詩前半部分寫入寺遊賞古蹟,抒寫詩人對少林名剎的敬仰心情。後半部分述遊賞過程中景色變化,以及歸路晚景之綺麗,顯示詩人敏銳細緻的觀察力和寫景抒情的精巧筆致。“澄”、“下”兩字最生動傳神。“夕霽”和“秋陰”,既點時間,又指季節,自然引出尾聯的“晚霞”與“蟬噪”。霞彩滿目,蟬聲盈耳,結得聲色並茂,何等盡興快意!此時的蟬聲相送,同首聯的長歌來遊,前後相應,主體與客觀協調一致,早晚一片歡愉場景,詩人暢遊的歡快心情,也躍然紙上。

2005年9月末,當我和朋友從三皇寨一路步行下山將到少林寺時,恰遇傍晚的火燒雲。漫天紅霞、秋蟬聒噪的場景,好像沈詩“歸路煙霞晚,山蟬處處吟”於1300多年後的情境再現。這一幕至今仍記憶猶新。

循著“詩佛”和“沈宋”的足跡,探尋“文風穴、武少林”的古意

三皇寨景觀

少林寺嘛,我去過三四次。如果您從未去過,還是值得去看一看的。在遊覽少林寺時,我特別建議您多留出些時間去爬一下三皇寨,親自感受一下嵩山的雄渾和大氣。為節省體力和時間,可乘坐索道上下。

當然,您也可以在三皇寨的甕形山谷間放聲吟誦王維的《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在自己的嫋嫋迴音聲中,去體味王摩詰辭官歸隱時“由安詳從容,到悽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 的情感變化,以及他“歸來且閉關”的閒適和怡然。

很多時候,詩人隨意寫來,卻真切動人,清新自然。《歸嵩山作》和《遊少林寺》兩詩的幽美意境,更是讓人對嵩山和少林寺或回味無窮,或心嚮往之。

【Tips】

1.少林寺位於鄭州市登封市中嶽嵩山中麓,自駕方便。
  2.門票80元,有各種套票選擇,每日08:00-18:00開放。
  3.公交線路:嵩山少林寺距離鄭州市近90公里,可在鄭州市各客運站買票至登封市,全程高速。少林寺距離登封市區15公里左右,乘坐客車到登封市西客車站後,再轉乘8路公交車即可到達。若是到達登封市客運總站,可乘坐1路公交車,到登封西站換乘8路公交車即可到達。


  4.建議先遊少林寺,然後乘索道上山遊覽三皇寨,沿棧道前行到三皇寨山口乘索道下山,正常速度半天剛好。

3.

“文風穴,武少林”,作為千年前的名寺,身世境遇卻大不相同。

少林寺。千年來,建而後毀,毀而復建,歷盡坎坷,古蹟無多。如今聲名赫赫、如日中天,卻譭譽參半、負評不少。

風穴寺。千年來,僻于山中,隱於郊野,如今少為外人知,卻安寧避世,躲過不少兵災人禍,留下不少文物古蹟。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言:“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正所謂:世事無常。

達摩祖師亦有言:“不謀其前,不慮其後,不戀當今。”正所謂:處事安然。

寫到這裡,自然想到了我非常喜歡的這句話,就以其作為本文的結尾吧: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觀天上雲捲雲舒。

【注】①關於王維《過香積寺》一詩中香積寺的位置,學者有不同看法。一說位於西安,一說即今的風穴寺。本文采信後說,不予辯論。

【參考資料】1.《說唐代洛陽白馬寺——兼容幷蓄的佛教道場》,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03期,作者郭紹林

2.《王維所訪”香積寺“為汝州”風穴寺“考辨》,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10期,作者常法亮

3.百度百科

在此對上述資料的作者一併致謝!

文中風穴寺部分的照片均為作者本人所攝,未經許可謝絕使用。

文中少林寺部分的照片均為網絡圖片,侵權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