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特定事件A发生时,在不同的信念系统、价值观、认知能力、人格架构、心理状态的变量B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后果C,这不仅仅是在个体之间有差异性,也体现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内对同一事件A的不同变量B而产生不同的后果C。

举例来说,一位爸爸上高中的女儿爱运动又太霸道(事件A1),这位爸爸十分头痛(变量B)。一天女儿与另一位女同学晚自习后结伴步行回家路过僻静处时遇到了小流氓骚扰,女同学被吓哭了,而这个女儿就抡起路边的砖头打跑了小流氓,保护了自己和同学(事件A2)。事后,爸爸欣慰自己的女儿能保护自己(变量B发生了变化),不再批评女儿的霸道并鼓励女儿多运动,这就是不同的后果(C)。

再举例说,主任医生出诊接待患者,挂号费100元,该医生不苟言笑、言语简练、技术纯属、经验丰富,平均接诊时间是3分钟/位,罹患同样疾病的不同的患者在接受同样的初诊服务后(时间A),在变量B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情绪、内心体验、印象(后果C)。

那我们如何看待民航总院杨文医生遇害一案呢?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任何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正面动机,在凶手将屠刀挥向杨医生时也是,55岁的孙文斌用屠刀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不配合诊疗服务的情况下要求医生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让健康状况非常恶劣的95岁高龄老人获得非凡的医疗效果)而迁怒于人,就满足自己的欲望来说这是正面动机,然而任何人不能把自己的欲望(需求)的满足建立在剥夺他人权利和自由、违背公序良俗、凌驾于法律之上。杨文医生执业多年,口碑很好,不得不说这是毁在了凶手人格架构、心理状态、价值观、信念的直接原因之上。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我们在上图中可以看到事情发生始末的梗概,接诊高龄患者的民航总院杨文医生遇到的是怎样的一家人呢?我们再来一张图看一看。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我们从以上两图中可以看出以下信息:

1、患者家属不配合诊疗活动,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2、患者的小儿子,也就是凶手孙文斌在案发前几天就威胁过医护人员,并在案发前与家人沟通中表达出来,在案发前三天购买行凶用的刀,患者其他家属也是知情人,但是惨剧依旧发生了。

3、医护人员在受威胁后向科里、院方反映,警方也有过干预,可是一切还是没有避免。

4、凶手行凶的时间是医患人员走动少、夜班人员疲惫并反应迟钝的时间,凶手先用沟通麻痹医生,然后悍然行凶。

5、凶手泯灭良知、毫无人性,那一家子人也不怎么样。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北京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对行凶的孙文斌,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我们相信司法的公正,并且这个案件的定性不是医疗纠纷,而是故意杀人,我们就等待一个结果看看凶手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凶手家属中的知情人知情不报、没有劝阻,这有没有法律责任?一切都需要相关调查、审判,依法裁决。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12月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实施。可以说这是从立法上给予医护人员以更多保障,然而之前不是也有相关部委有联合起来就保障医护人员权益、严惩医闹的发文吗?一件事有效与否要在效果上看,本案中的孙文斌作为55岁的成年人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将要面对的惩罚没有评估吗?如果有,他为什么又悍然举起屠刀呢?

伤医案件层出不穷,这里面是系统性的原因,涵盖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医疗产业化、公众认知、法制、医患矛盾等多重因素,单一靠立法是无法解决的。

医院的安检、安保措施,对医闹、伤医加大打击力度,这是短期可以做的。而长久的工作还是要靠做人心的工作。

就拿民航总院遇害的杨文医生来说,她接诊的那家人真正在乎的是那位95岁高龄的老人吗?他们真的是忠孝仁义人家吗?不存在的,那么是什么造成的悲剧?是无知、傲慢、偏见、冷漠、偏执、漠视生命……

我们从认知心理学上去看,这还是要做系统的工作,其中涵盖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涵盖了主管单位(部委)对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困境、医患关系的了解,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关怀和支持,而不是以大义凛然的说辞去寒医护人员的心。

杨医生遇害后,我在友站发表的哀悼浏览量一百多万、评论近三百条,主流的声音都是哀悼杨医生、呼吁保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

1、医疗资源的稀缺性,资金和投入不足,专业人员培养量不够,导致公立医院就诊量太大,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情绪差、态度差,所以服务态度不好,容易激化医患矛盾。

2、医院黑心,就是坑人的地方,一进去不挨宰就出不来。

3、医疗市场化、产业化之后,医疗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分配给了医生调动,这也就把矛盾指向了医生,这在三甲医院更为常见。

4、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事实存在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医院私有化更推波助澜。

【约哈里之窗】

每种声音的存在都有其基础,我们用“约哈里之窗”作为工具再次从认知上进行分析。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从附图中我们可以得知约哈里窗的四个区域功能是:

1、开放区——大家都知道。

2、隐私区——我知你不知,这是私密地带,可以蕴含着个人经历、学识、成就,甚至创伤性回忆也在这里面,所以这是秘密的、自知的。

3、盲目区——就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位皇帝一样,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

4、未知区——在团队、组织的合作中,在商务运作中,在人际关系中,在家庭关系中,所有的参与方都存在着变量,这个变量本身就是不可预知的,变量叠加后更是不可预知了。就个体而言,我们自我的智慧、力量、能力也没有足够开发,这也是未知的区域。

【应用】

1、开放区——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患者对医务人员、医疗活动缺乏了解;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且强。度大、专业度高,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对患者感同身受(事实上没谁能对其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因资源有限无法充分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

2、隐私区——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庭都有自己的境遇和内心体验;表面光鲜、社会地位高的医务人员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脱下白大褂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3、盲目区——部分患者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偏见、偏执、焦虑;部分医生看不到自己情绪化、傲慢、拙于沟通。

4、未知区——当医患双方能有相互见更多的信任和了解、接纳和合作……

【两个故事】

我有医生朋友,自己又曾经作为患者家属,我来说两个故事。

故事一:

有一位医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前半截很温暖,她所在的医院收治了一名待产产妇,但是产妇家说没有钱,因为是小医院,所以走简易程序就先收治再说别的,医护人员们很热心,这个给买纸尿裤,那个给买奶粉,又有给买婴儿用品的,七七八八的基本给凑齐了。

我听的很感动,她笑着说,后来你猜怎么着?当我听完结果以后,我惊讶了。

产妇觉得自己能出院时,在一天深夜和家属带着孩子跑了…跑了…

这医生最后补充了一句,笑着说:你说你跑就跑吧,还抱走我们两床被子干吗?

这个故事中,我不是想说有些医护人员伟大、善良,我想说的是——有些患者真不怎么样。

故事二:

我本人与某三甲医院的某科室六位医生激辩过,事情的起因是家属在该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发现诊断中有一项毫无依据(没有接受过相关检查),我去住院处的科室找,住院处让我到门诊找主任医生,主任医生又让我去住院处找主治医生,主治医生说诊断开具了就无法更改,在我的质疑下说开会研究,这是第一天。

第二天,我在约定时间去了之后,主治医生让我去找档案室、院办,又是没结果,又让我再来。当天晚上我就把《执业医师法》和《病案书写条例》的相关条目背了下来。

第三天,我在约定时间到了住院处该科室的办公室后,居然有六位医生出来和我激辩,理由就是诊断是你当时签字的(紧急情况下,医生没介绍做了哪些检查,这是出院后家属有精力看诊断时才发现的。)、已经开了诊断就改不了了等等,我用逻辑和事实击败了他们,主治医生才姗姗来迟,我再次背诵了相关法律、规定条目后给的通牒是——如果不给我满意答复,我将去找院长,如果院长那儿没有答复,我会走仲裁或者起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得到的满意的答案。

如果不是我遇到了这个事情,如果是一位乡下老汉,结果又会如何呢?

就这样,第四天我才拿到了正确的诊断。

【医患和谐之路】

1、法制作为强力保障。

2、坚决打击医闹,相关部门及院方有担当,增加医闹、伤医的恶性事件成本,不能按闹分配,让医生安心工作。

民航总院杨文医生因何遇害?医患和谐之路又在何方?

3、改变谁弱谁有理的错误认知和处置策略,院方需要基于事实、法制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回应,主动披露,不给任何人借机发酵、炒作的机会,掌握舆论主动权。

4、有司应多做舆论引导,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了解,当约哈里之窗的开放区扩大、信息通畅时,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焦虑、增加患者的信任。

5、社会层面心理健康的关注,一些激情犯罪的案件中就是因为加害者人格架构、认知、心理出现扭曲所导致的;关注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工作强度,重视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增加沟通、心理策略的学习以降低医患矛盾激化的概率。

6、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安检、安保等硬性措施加大投入以确保医患安全,让医生更放心,让患者更安心。

7、解决医疗市场化、产业化引发的深层矛盾。

8、国家层面在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业安置上加大力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丰富医疗资源。

【结束语】

我的初衷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引发思考,愿医患和谐、悲剧不再发生。以上洋洋洒洒很多字都是我的肺腑之言,欢迎理性探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