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前兩天,小姨在家人群裡邊發了一個消費截圖,她兒子的遊戲充值記錄。

短短20天的時間,就充了1萬多塊錢,買遊戲裝備裝備,她非常生氣,也很無助。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小姨的家庭條件不好,有3個孩子,兩個女兒讀高中和大學,一個兒子今年10歲,讀小學。

為了供孩子上學,小姨在工廠裡打工,每天早上7點過就去上班,晚上十點過才回家。姨夫在工地上打雜,白天也不在家,沒有時間陪孩子。

所以,表弟覺得很無聊,就開始打遊戲。

開始只是打一些簡單的遊戲,後來膽子越來越大,就開始偷偷的拿小姨的手機充錢打,才一個月不到,就花了一萬多。這是小姨和小姨夫兩個人加起來的一個月的工資了。

他們把表弟打了一頓,發現沒什麼用,無奈之下,只好在群裡求助。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表哥是做遊戲開發的,他以遊戲開發者的身份分析了為什麼孩子會遊戲上癮,也給小姨了一些建議。我覺得很有用,分享給大家。

當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的時候,用暴力鎮壓是沒有用的。

就拿我表弟來說,他最開始打遊戲,是因為沒有人陪,他覺得無聊,所以才用打遊戲來打發時間。如果只是簡單的用“武力”解決,把孩子打一頓,是沒有用的。即使不打遊戲了,他也可以看小說、看電視劇、刷抖音,有的是打發時間的方法。

當然,也有孩子打遊戲是為了交朋友,是一種社交方式。幾個同學都玩同一款遊戲,這樣就有話題可聊了,聊著聊著還能結交朋友。

其實,孩子喜歡打遊戲,都是有原因的,找出原因才是關鍵,光靠武力鎮壓,解決不了問題。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有哪些?

讓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

一、內因:遊戲能讓孩子產生愉悅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一方面,當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們會感覺非常的快樂,因為玩遊戲的時候,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這種物質會讓人產生快樂的感覺。

平時吃糖的時候、看見喜歡的人的時候、遇到有趣的事的時候,都會分泌多巴胺。所以,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會覺得很快樂。這是遊戲成癮的生理反應

另一方面,在打遊戲的時候,很容易進入一種“福樂狀態”,感覺到“心流”。在這種狀態下,人是完完全全的沉浸在其中的,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周圍的吵鬧,非常投入、非常幸福。這是遊戲成癮的心理反應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二、外因:遊戲開發者精心設計讓孩子著迷的“遊戲陷阱”。

幾乎每一款遊戲都有“新手指引”,這是讓孩子沉迷遊戲的第一步。

一般說來,打開一款遊戲的時候,都會有新手指引。在新手指引環節,孩子會被告知遊戲規則、簡單的操作技巧、遊戲的背景等等。跟著新手指引來一步步操作,是很容易上手的會讓孩子覺得遊戲很簡單、也很有趣。

上手以後,就開始引導孩子充值了,用低價格的“首充”,讓孩子嚐到甜頭。

遊戲裡會設置“首充”,非常便宜,用幾塊錢就能買到別人花幾十塊錢,甚至上百塊錢才能買到的裝備。買裝備以後,再玩兒起來,就會更爽,遊戲裡英雄的技能會更多、戰鬥力會更強。

充過1次錢,嚐到1次甜頭的孩子,一般還會充值第二次、第三次……

不知不覺,就充了很多錢進去。就和我表弟一樣。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而且,遊戲設計者善於用一個個有梯度性的關卡和獎勵,吸引孩子不停的玩兒。

遊戲設置的每一個關卡和獎勵都是很講究的,剛開始的幾個關卡,會非常容易,獎勵也很容易拿到,很容易給孩子成就感。然後,關卡會越來越難,獎勵也越來越難拿到,這就要求孩子不停的玩兒,有時候還要花錢買道具幫忙衝關。

在獎品的設計上也很講究,越到後面,獎品越有吸引力。比如,當孩子達到某個段位的時候,就能獲得限量版的英雄皮膚,或者額外的抽獎機會等等,這些對於遊戲愛好者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就這樣,遊戲開發者,通過一步一步的誘導和設計,讓孩子越來越沉迷於遊戲。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幫助孩子走出遊戲陷阱的最好辦法,恰好是陪他一起打遊戲

表哥說,避免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的最好辦法,不是不讓他玩遊戲,而是陪他一起玩遊戲

前面我們也說到了,孩子玩遊戲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打發時間、有的是為了社交、有的是沒有自控能力,當我們在和孩子一起打遊戲的時候,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真正瞭解到他們在想什麼以後,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在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應該要講究質量。

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買一些好的遊戲裝備,讓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有更好的體驗。同時,也可以陪他玩一些更高級的遊戲,當孩子玩過高級的以後,對於一些簡單的遊戲就沒有多大的興趣了。

當然,如果是真沒有條件的話,也不必這麼做,但至少,花時間瞭解他們在想什麼,這一點應該要做到。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最高級的做法,是讓孩子的人生,像玩遊戲一樣有趣和快樂。

孩子的一生,也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過得很有趣。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設定一個一個的“小關卡”,小目標。比如這學期的目標是提升學習成績,並養成看書的習慣;一年以後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興趣愛好;10年以後的目標是進入某一所好的大學……

這個目標,可以是短期目標,也可以是長期目標。關鍵是要先易後難,有梯度、有反饋。

在孩子的“人生闖關遊戲”中,每個關卡都應設置相應的懲罰和獎勵機制,給到孩子適當的反饋。

孩子做的好的時候,應該有獎勵,而且獎勵要有儀式感。

就像打王者的時候,等級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稱號就會發生變化,青銅-白銀-黃金-鉑金-鑽石-星耀……這些稱號,就是一種儀式感,表明努力是有回報的。

在給孩子獎勵的時候,也可以送一些有儀式感的禮物,比如說迪士尼門票、新款運動鞋、或者獎勵1次玩遊戲的機會,讓他們有獲得感。但是,很多家長往往圖省事兒,直接送手機、送錢,這些“省事兒”的禮物,不但不會讓孩子有獲得感,反而會讓他們不懂珍惜。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應該有懲罰,但是懲罰也得有技巧。

很多人想到懲罰,第一反應就是拿走什麼,沒收孩子手機、沒收孩子零花錢、沒收孩子的遊戲機……這些懲罰,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嚴厲的,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很容易失去的不安全感。

一般在遊戲中,很少有玩家會因為沒有達到目標而失去什麼,他們只會因為達成目標而得到什麼。

所以,不要輕易的從孩子手裡奪走什麼,如果沒有達成目標,得不到原本設定好的獎勵,本身就是一種懲罰了。

如果孩子做得不夠好,沒有達成目標,可以告訴他:你玩兒得還不錯,但是還可以更好,再想想辦法。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就很會鼓勵孩子。他兒子馬飛是“學渣”,老師說他不成材,同學笑他“缺根弦”,連自己老婆都不看好馬飛。

當兒子考了63分的時候,馬皓文鼓勵道:“這麼短的時間,你就從全班倒數第一名,考到了倒數第五名,我就說了,你是天才。”也正是因為父親的鼓勵,馬飛習慣了“再想想辦法”,多次在危急時刻脫險。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疾病,孩子沉迷遊戲,家長應該怎麼辦?

寒假時間很長,真心希望家長們都能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玩“人生的遊戲”,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