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小男孩被爸爸後咆哮後離家出走,家長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今天一條“13歲男孩離家出走“的微博上了熱搜,很多人都擔心不已。

原來這個小男孩叫天天,因為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總被爸爸咆哮責罵,時間一長天天心裡很受傷,終於在爸爸的怒吼之後離家出走,只留下了一張字條 “爸爸我走了,你也不用找我了,我以後也不認識你,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目前天天已經被當地民警找到送回到家中,爸爸懊惱不已,稱絕無傷害他的想法,只是恨鐵不成鋼,說了一些言語過重的話。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漸漸不再對家長的話言聽計從,當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即便苦口婆心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為啥要這麼做,於是懲罰和吼叫常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出現在每個家庭裡,很多人說被孩子氣的實在忍不了了,說話或者言行便脫離了正常軌道。家長在那一刻宣洩了自己的怒火,只是這種言語打壓的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成長麼?


13歲小男孩被爸爸後咆哮後離家出走,家長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01

過度的懲罰和吼叫孩子,能改變大腦結構,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和不自信

密歇根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一個長時間處在言語高壓的環境裡,它的大腦皮層中的疼痛級別和身體的疼痛級別在大腦皮層中顯示程度極為相似。這個實驗說明,過度的懲罰和責罵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一點也不比體罰孩子帶來的傷害小。

同時,孩子的大腦還處在發育階段,如果長時間處在苛責,匱乏的環境裡,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自動開啟“求存模式” 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在一次特別的家長會上,老師別出心裁讓孩子們匿名寫下“父母哪些話會讓他們難忘”。結果發現那些平時不太自信的孩子的紙條上的答案竟然有很多相似之處:

“你怎麼這麼笨”

“你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

“你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我告訴過你多少次了。。。”

這樣的活動讓家長們非常吃驚,自己平時隨口的一句話,竟然對孩子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沒想到孩子會全部記在腦子裡。

讓孩子過早的承受精神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於謹慎膽怯等,而這樣的改變,終身不可逆。

13歲小男孩被爸爸後咆哮後離家出走,家長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02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過度的懲罰和吼叫孩子,容易養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有得人說,孩子就像是父母得一面鏡子,鏡子裡面能看到不同角度折射得自己,其實也是在說言傳身教得道理。

朋友家孩子,5歲,正是調皮任性得年紀,有一天全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寶寶喜歡吃雞翅,一根接一根得吃,這個時候媽媽也想夾一個,結果寶寶又哭又鬧,說這些都是我的,誰也不給。爸爸忍耐了一分鐘,二話不說上去就是一腳,踹在孩子的大腿上,孩子先是楞 了幾秒鐘,然後瞬間哇哇大哭。

寶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沙坑裡玩,一個小朋友想跟他一起玩裝沙子的小車,寶寶以為小朋友要搶他的玩具,不問緣由,上去就推了對方一把。

爸爸處理問題的方式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在我們的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13歲小男孩被爸爸後咆哮後離家出走,家長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03

過度的懲罰和吼叫孩子,會讓孩子形成說謊的習慣

還是朋友家寶寶和我兒子,兩個人一起玩,不小心朋友家孩子把放在桌子上水杯打破了。兒子說,我們告訴阿姨吧,要不這些玻璃太危險了。誰料朋友家孩子說,不要不要,那樣爸爸又會罵我了,我們一起把它扔掉吧!於是兩個5歲半的小孩子躡手躡腳把大塊玻璃碎片扔進了垃圾桶裡。。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已經在孩子的心裡產生了條件反射,只要我犯錯誤,爸爸媽媽就要罵我,所以我要努力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好孩子”,好孩子不犯錯誤。


13歲小男孩被爸爸後咆哮後離家出走,家長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04

不打不罵才是正解

對於父母的管教,孩子在行為上表現得各種反抗,這其實體現了孩子內心的想法,家長未必能用心讀懂。對於家長的苦口婆心,孩子也並非完全不懂。

龍應臺說“為人父母,也是應該有有效期的“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在有效期內不打不吼不過度懲罰孩子呢?

1溝通之前先做朋友

艾默生曾經說過“被瞭解是件奢侈品”

的確如此,孩子需要被瞭解,家長只有真的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朋友,才會被他們所接受。如朋友之間的相互分享是父母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一條捷徑,當我們向孩子分享好的東西的時候,孩子也會把自己的世界打開,跟你去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父母只有走進孩子心裡,成為他們可以信任和傾訴的朋友,才能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

記得自己小時候有點內向,不太敢直面和大人講自己的想法,媽媽告訴我,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貼在門上,媽媽看到了,也會回覆你。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加清晰的瞭解到了他們的良苦用心和怕傷害我的小心翼翼。並沒有因為我的內向和不善言談而阻止我去表達自己的看法。


13歲小男孩被爸爸後咆哮後離家出走,家長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2 放下架子,不著急否定,耐心傾聽,順藤摸瓜找到根源。

“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獨特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蘇霍姆林斯基

和孩子做朋友的前提,你們的關係是平等的,不是誰比誰年紀大一點就更權威,放下你的身段,像個孩子一樣去思考去溝通,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秘密,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孩子們也在和父母平等交流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和成人一樣的發言權,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心智的成熟。

3 尊重孩子,不做語氣強勢父母。

有一次帶著兒子去買飲料,爸爸說,寶貝,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兒子選擇了朱古力,爸爸說,你確定要朱古力麼,爸爸覺得檸檬味的更好喝哦。兒子對於爸爸的說法顯然不買單,他搖搖頭,爸爸又說,沒關係,你自己選擇就好,但是如果讓我選,我一定會選檸檬味的汽水,你要不要考慮下檸檬味的汽水?

給孩子選擇的權力,就要尊重孩子最終的選擇結果,檸檬味汽水是我們喜歡的,但孩子選擇朱古力,為什麼不去嘗一下試試?就像電影中說的那樣,生活就像巧克力,每一天都會開啟不一樣的味道。


13歲小男孩被爸爸後咆哮後離家出走,家長如何做孩子才會聽

以孩子為鏡子,反思自己

當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一些問題的時候,也許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錯,而不會意識到可能是自己的錯,於是父母開始指責孩子,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問題,正是父母身上問題的真實反射。

有得時候我們說孩子為啥到了晚上11點還不睡,父母催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孩子還是很興奮的不睡覺,我們是否有反思過,從我們要求孩子睡覺的那一刻開始,我們是否也會陪他做好了睡覺的準備。

有的時候我們說孩子為啥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怎麼也戒不掉,我們是否有反思過,我們自己在餐桌旁邊吃飯的時候是不是也正捧著手機看的津津樂道?

在孩子犯錯之後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下我們自己,在要求孩子之前,我們先自己做到要求的標準!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只能耐心等待和引導,願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被溫柔以對待,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