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該向哪些方面精準發力?專家:數字化轉型非常重要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在宏觀政策“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的目標。其中,保居民就業位居“六保”的第一位。

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趨勢下,一季度國內哪些行業和職位就業形勢嚴峻?保就業又應該向哪些方面精準發力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近日發佈報告,基於招聘大數據分析和預測疫情對勞動力市場等的影響。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近日發佈《新冠疫情對勞動力市場、中國及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基於招聘大數據的分析和預測》報告。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國內參與招聘的公司數量沒有顯著變化,但招聘職位數和招聘人數都出現了較大比例下降,同比降幅在27%左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盧海介紹:“我們收錄了智聯一級的13個行業,可以看到,文化傳媒、服務業的(招聘職位數和招聘人數)下降比例最大;能源和政府、商業服務的下降比例相對較小一些,大概在10%或者以下。各個行業有差異,且差異比較明顯。”

據瞭解,這份研究報告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盧海及其研究團隊聯合智聯招聘數據團隊合作完成。報告對超過100萬家企業、2300多萬條職位數據進行了研究和解讀。其中顯示,小微企業和外商合資或獨資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而薪酬越低的職位,職位數量同比下降的比例越高。低收入群體就業受疫情影響最大。職位需求下降幅度和經驗要求呈“倒U型”關係,1-3年工作經驗的求職人員面臨更大壓力。

盧海說:“從招聘企業總數來看,小微企業參與招聘的數量在下降,但是中型和大型企業參與招聘的企業總數仍在上升。另外,低收入職位,也就是少於4000元/月或者4000-6000元/月這兩類收入的職位受疫情影響最大,職位數量下降比例隨著薪酬水平遞減。”

報告同時顯示,對於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在沒有政策干預的情況下,由於國外疫情的發展所導致的國外需求銳減會使得這類企業的招聘需求進一步壓縮。盧海建議,政策應向小微企業和外商合資或獨資企業精準傾斜,同時需要關注具有短暫全職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他說:“小微企業和外商合資或獨資企業需要得到強度更大的、更精準的政策支持。對低收入的失業群體,我們要做兩件事情:首先,要有一段時間的直接補貼,國內的學者提出了消費券。低收入者很多年紀比較輕,我們要積極給他們創造職業培訓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尋求到一個新的崗位。其次,通過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的同時,要關注具有短暫全職工作經驗的求職者。”

而根據國際疫情發展和觀察到的招聘恢復情況,盧海預期,政府公共事業、國內導向製造業、商業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的招聘需求在第二季度將逐漸恢復。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給不同行業企業帶來的影響持續加深,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和堅定地走向數字化轉型之路。智聯人才研究院執行院長唐為民表示,未來的數字化轉型,無論對於傳統企業還是新經濟都非常重要,對傳統企業則尤其急迫。而與之伴隨,基層人才的共享化和高端人才的合夥化將成為大趨勢,需要求職者和企業格外關注。

唐為民說:“人才共享化其實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但在疫情時期被放大。我們判斷,員工共享化將是未來10年中國人力資源供給方面的最大變化,也會催生一些員工共享平臺。在人才共享化的大背景下,C端個體人才和用戶也要關注未來的轉型,以免被機器人取代。合夥化就是合夥人,其實合夥人有不同的層次。我們過去是資本僱傭人才,而隨著人力資本價值的提升,人力資本和貨幣資本變成了一種相互的僱傭。當然,合夥人是與企業共創業績、共擔風險,除成本外,更多的是共擔企業風險,所以也會把一些中小微企業的風險分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